2022-252期:惊人的三大社交定律(深度好文)

2022-252期:惊人的三大社交定律(深度好文)

00:00
11:29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睡觉。”

无效的社交,无疑是在浪费生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不能太随意,失了分寸感;


也不必过度拘谨,束缚自己。


唯有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才会让自己越来越受欢迎。


以下三个定律,看似扎心,实则道出社交中的真谛。




仙人掌定律


心理学上有一个“仙人掌定律”。


大意是:人们之所以把仙人掌赶到沙漠中,是因为它浑身是刺,所以被疏离,最后只好躲到沙漠中“孤芳自赏”。


古人云,不懂变通者,必将毁于执。


做人虽要棱角分明,但也应懂得变通。


很多人认为做人要直接,说话不中听也是出于好意,于是就口无遮拦。


但为人处世,有时需要适当地修饰自己的言语,才能积攒更多的好人缘。


闺蜜素素是个乐于助人且直爽的女孩,但这种“直爽”有时候却让人很不舒服。


一开始,她不仅愿意跟同事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而且总是热情帮助每个人,大家特别喜欢这个爽朗的女生。


领导也对她很重视,给了她很多项目。


但慢慢地素素因为说话太直接,搞砸了很多合作,同事间的矛盾也加深了……


才工作了半年,她就被辞退了。


素素找我哭诉时,我好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


她说,一次开会时,一个同事跟我提了相反的意见。


我信心满满地反驳了她:

“我是做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才得出这个结论的,你呢?有数据支持吗?”

会议结束后,那个同事再也没和素素说过话。

还有一次,同事在办公室里分享婚纱照,其他人都夸同事的婚纱照拍得好看。


只有素素来了一句:

“婚纱照都是P的,花那么多钱,照得还不如原相机拍得好看呢。”

诸如此类。


虽然素素说得没有错,但是不分场合地说就显得格外刺耳,久而久之好人缘变成了被孤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性格直爽并不是错,但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变通,直爽就会变成针刺,谁靠近你就会伤了谁。


长此以往刺会越攒越多,最后变成被人嫌弃的“仙人掌”。


软化你身上坚硬的刺,让你的语言听起来悦耳,慢慢地你会在社交场上扎根。


懂得变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处世良方。






麻烦定律


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

“不想被琐事缠身,那就要在承诺时,有所选择。”

我们在对别人做出承诺时,要看看这件事是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而不是为了讨好对方才“逢请必应”。


同学小赵是个热心肠,也是别人眼中的“便利贴女孩”。


不管她是否在忙,只要别人有事相求,她便一一应允。


前段时间小赵公司有个刚怀孕的女同事,而这个女同事是个出了名的“麻烦精”。


她让小赵帮她办理生育津贴的事情,小赵跑前跑后。


不仅油费自己掏,就连托人请客吃饭也是自费。


可由于手续不全,最后生育金还是没能正常发放。


这位女同事,便到处说小赵的坏话:

“表面上挺热情的,实际上做事一点也不用心,我要不是怀孕挺着大肚子不方便, 也不会让她代办的。”

小赵听后非常生气,下定决心不再帮她的忙。


可过了一段时间,女同事又借故自己怀孕,软磨硬泡,非让小赵帮忙跑腿,找房子。


小赵后来心一软又答应了,可这次小赵忙前忙后,跑遍了整个城市。


成交当天,女同事却说自己暂时不需要租房子了。


小赵非常生气,垫付的中介费也要不回来了。


就像“麻烦定律”里说的那样:


人生一半的麻烦,都是由于答应得太快,拒绝得太慢造成的。


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好说话的老好人,往往并不能给你赚来社交上的便利,反而会带来诸多麻烦。


白岩松曾说:

“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因为你太好说话,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

从不拒绝,或答应得太快,都是成年人世界里社交的禁忌。


有时候,懂得拒绝是人际交往中的必修课。


学会说“不”,可以解决80%的烦恼。


千万不要小看一个懂得拒绝的人,这并不代表自私,而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偏见定律


《哪吒之魔童降世》有句经典台词:“人的偏见,就是心底的一座大山。”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带有一层“滤镜”。


但有些“滤镜”却让人心生不悦,产生嫌隙,我们称之为偏见。


考研辅导班里有位英语李老师,30多岁的大男人。


整天穿着“裤裙”,留着一头长发,走路姿势像是“猫步”,就连说话也发嗲。


课间的时候,大家都会拿他打趣:“好娘啊!”


甚至机构的其他老师,也经常在他背后嘲讽他。


直到有一天中午,我和同班的另一位同学在楼下餐厅吃饭。


刚好碰见一位老外和一名服务生起了冲突。


老外叽叽咕咕地说了半天,服务员一句也没听懂。


李老师见状,主动上前询问缘由。


老外说:“我刚刚吃了消炎药就喝了酒,我担心出事。”


李老师一边安抚老外的情绪,一边说:

“离这不远有家省级医院,我带你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交流完,两个人马上打车前往医院。


那一瞬间,我感觉李老师像超人。


后来听餐厅老板说,李老师刚毕业的时候,特别阳光帅气。


可后来他发现,正规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兴趣很低。


为了课堂效果,李老师大改了自己的装扮,同学们和他的互动反而多了起来。


时间久了,这身装扮就成了李老师现在的样子。


并且李老师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餐厅对面有个出租屋,住着孤苦伶仃的爷孙俩。


小男孩自幼没了父母,爷爷干着环卫工维持两人的生计。


李老师知道实情后,就提出免费给小男孩补习英语,一直到高中毕业。


听完这些,我才知道,人不可貌相,对李老师肃然起敬。


偏见有时像毒药,会麻痹人的双眼,让你习惯性地认为某个人是“恶”的。


想起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

“所有的歧视来源于偏见,所有的偏见来源于无知。”

我们总是会对不熟知的事物抱有偏见,比如:


看见身上有纹身的人,就认为对方是街头小混混;


一见到女司机上路,就以为她是“马路杀手”;


同事总是独来独往,就觉得对方性格一定很孤僻……


偏见源于“无知”,当我们遇到一个不熟悉的人或事物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评判,而是了解。


当你深入了解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你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因此人际交往中,撕掉偏见的外膜,才能看到更好的世界。



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世上凡是存在着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尺度,当然社交也不例外。


以上3条人际交往定律,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时,不能想当然,需要认清人性的同时又不被人性的弱点所累。


刨除身上的“刺”,把握说话的分寸,才会跟人相处得舒服;


勇敢地说“不”,表明自己的底线,才不会让琐事缠身;


摘掉“有色”眼镜,避免以貌取人,才会收获更多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是玩游戏,遵循游戏规则之后,我们才能玩得游刃有余。


点亮【在看】,和朋友们共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河洛播客

    想交好朋友,就要开始清除朋友中的负能量,走出自己的精彩

  • 河洛播客

    易是大道,学习是为了懂得生活,尊重别人就是对自己的善良

  • 河洛播客

    社交活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走进去才能赢得社会

  • 1776682nasr

    撕去偏见的外膜,才能了解人的真面目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