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027.罗马易主庞培死,埃及艳后夜入宫

欧洲史话 027.罗马易主庞培死,埃及艳后夜入宫

00:00
18:35

本期内容

1. 罗马内战的经过和结果怎样?庞培最终死于谁手?

2. 西塞罗为什么深受推崇?

3. 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是怎么回事,凯撒和埃及艳后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前49年,当凯撒拒绝元老院的召回命令,反而带兵跨过卢比孔河,杀回意大利的时候,整个罗马城立即就乱成一团。


当时无论是元老院,还是庞培,第一个念头都是赶紧撒丫子跑路,为啥?因为罗马不允许意大利境内有兵,这些家伙手里啥也没有,搁啥抵抗呢?不仅是他们,罗马城内的很多贵族也马上想起了当年苏拉的大清洗,全都行动起来,携家带口,准备出城避祸,这里面有一个人是必须要提一下的,那就是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一、西塞罗这个人


你一听名字就知道,西塞罗应该是出身一个大家族,因为他名字是三段的,不过西塞罗这个贵族,和罗马传统的贵族有点不太一样,他属于骑士阶级。


严格来说,古罗马的贵族有两个阶层,一个是元老阶层,就是传统的贵族,从茹毛饮血时代开始,人家就尊贵,就算大家一起吃带毛的野猪腿,那都要吃猪毛少的那一块;另外一个阶层就是骑士阶级,简单地说,他们属于在罗马对外征战过程中,掠夺了大量财富,有钱没地方花的阶层,在格拉古兄弟改革时,这些有钱人被正式确认为罗马贵族,有资格担任政府官职,表现好了,还可以进元老院,晋升到元老阶层。


西塞罗就是这样一个骑士阶层的贵族,所以,当他经历了市政官,财政官一系列低级官职,终于在公元前63年被选为执政官的时候,他被元老院称为“新人”。这个政治术语在古罗马是有特指的,那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执政官或者元老的家族,如果祖坟冒青烟,某一个家族内部成员当选为执政官或者元老,他就是“新人”。


在执政官的任上,西塞罗成功地挫败了一次试图推翻罗马共和国的政变,这件事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它成了这哥们四处吹牛的资本,以至于史学家普鲁塔克在给西塞罗的传记里都不得不特别提及一下,说西塞罗这家伙,本来演讲水平是极高的,但自从镇压政变成功之后,他的演讲就经常变得“冗长乏味、令人生厌”,因为每一次,他都花费大量时间吹嘘自己的平叛功绩,而这些大家几乎都能背下来了;


另一个后果就是西塞罗成了共和制度坚定的守卫者,他认为老天爷生他下来,就是让他保卫罗马共和的,否则的话,为啥自己一天兵都没带过,也能打败叛乱者?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阶层和谐”的口号,意思就是罗马各阶层应该在共和制度下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当公元前60年,凯撒、庞培和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时,西塞罗冷冷地拒绝了这三个家伙的邀请。


但你看不起三个老大,那还有好果子吃?从那时起,西塞罗在罗马政坛上说话就没有分量了,他在灰心丧气之余,开始写书,他的大部分文学和哲学作品,都是在那之后到他死之前这段时间写成的。西塞罗也许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的是,他一心想在政坛上有所成就,最后啥也不是,但他写的书,却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啥?因为后来欧洲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一不留神,西塞罗的书信就被人翻了出来,他所写下的内容让当时的欧洲人如获至宝,立刻加以传播,甚至有人这样说过,所谓的欧洲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复兴这个老西头儿的思想。


那么,西塞罗写了点儿啥玩意呢?他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用他雄辩的口才阐述了老年是如何地美好,简直就是令人向往,让人迫不及待地马上就想和大妈们去跳广场舞,究其根本,这就是一种诡辩术。


他真正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甚至后来的美国人心神向往的,是他的《论共和国》和《论法律》,简单地说,西塞罗按着一个社会领导者的多少划分出三种主要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然后把他们推到一个极致,也就是单纯化,得出的结论是都不咋地,最糟糕的就是民主制,因为它最容易蜕变为一种毫无理性的民粹群氓政府。所以呢,这哥们的结论是,我们需要一种“混合政体”,也就是混合了以上各个阶层,让他们都有一定权力来参政,那才是理想的,美好的,而让各个阶层相安无事,不是靠民主,而是基于理性之上的法律,在这个法律框架里面,人人可以平等地讨论国家事务。


上面的这些观点,被认为是古代版的三权分立学说,他的这个思想后来被洛克、休谟、孟德斯鸠还有美国的潘恩等人继承,一直传承到今天,所以现在一提起西塞罗这个名字,很多西方精英都会站起来致敬,对这个老爷子,那是老尊重了。


二、和庞培决战


可是你能让现代精英们佩服,不代表活着的时候也能享受到这个待遇,回到公元前49年,在凯撒面前,西塞罗还是不得不弯下他的老腰。


客观地说,西塞罗和凯撒两人之间,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原因不是因为政治和军事,而是文学,这两人都是拉丁文的大师。凯撒今天的头衔有政治家、军事家、帝王等等,都没错,但至少,还要加上一个头衔,那就是文学家,他在高卢征战的岁月里,写下了一本《高卢战记》,那绝对是古拉丁文的典范,西塞罗这种语言大师也对其赞美不已。顺便说一句,也就是在凯撒的《高卢战记》里,他第一次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词来称呼所有莱茵河东岸的少数民族,才使得后来的罗马一直用这个词来称呼北方的蛮族。


因为凯撒的文学水平,西塞罗对他有好感,同时凯撒对西塞罗也抱有一种欣赏的态度,他甚至这样评价西塞罗,“你的功绩高于伟大的军事将领。扩大人类知识的领域比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这种说辞,自然是让西塞罗这样喜欢自吹自擂的家伙欣喜若狂,同时也更加推崇凯撒。


就因为俩人之间的这种“暧昧”互捧的氛围,所以当凯撒率军越过卢比孔河,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下罗马城之后,西塞罗虽然也逃跑了,但他并没有跟着庞培逃往希腊,而是回到了他在意大利半岛南边的福尔米亚家中,也就是还在凯撒的势力范围之内。为啥?因为这哥们想去和凯撒好好谈谈,就凭咱俩之间的关系,啥事能谈不好呢?


当然谈不好。


凯撒既然已经渡过了卢比孔河,那就一定会按照他的意愿对整个元老院进行重组,否则,他连觉都睡不着,但这明显就是独裁,和西塞罗想要的共和不说隔着十万八千里,那也是好几十里地那么远。


最后,西塞罗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凯撒是没办法谈的,而且也不可能作中立派,因为那样的话,只能是既得罪凯撒,也得罪庞培。迫于自己对共和体制的理想,西塞罗最后选择了庞培。公元前49年6月7日,罗马大文豪西塞罗逃出了意大利半岛,来到了希腊,和庞培站在了一起,当然,说“逃出”稍微有点儿问题,因为凯撒根本就没搭理他,一点儿阻拦的意思都没有。


那么,我们说西塞罗投靠的庞培有实力和凯撒打仗吗?不好意思,在当时,实际上,这句话我们应该反过来问,凯撒有实力和庞培硬刚吗?因为那时候庞培的实力要远远大于凯撒。


这种实力上的优势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法理上的,罗马的全称叫做“元老院以及罗马人民”,现在元老院已经宣布凯撒为罗马公敌了,按照法律,凯撒就应该放下武器,接受罗马人民“公正”的审判,但你小子现在还耀武扬威,这自然就是全罗马人民的敌人,基于这一点,很多凯撒的罗马老兵,也叛逃到了庞培的队伍;第二个优势就是军事和经济上的实力,凯撒虽然拿下了意大利,但是相对于罗马共和国,他只有两个地盘,高卢和罗马本土,反观庞培,拥有西班牙、埃及、希腊诸行省,还有东方广大的同盟国,无论是军队的数量,还是经济,都比凯撒要强。


凯撒对当时的形势是很清楚的,为了避免被左右夹击,腹背受敌,就在庞培在希腊召集人马的时候,他突然出兵,以27天的急行军,如神兵天降一样出现在西班牙,一举击溃了当地支持庞培的武装力量,清除了自己后方的隐患。


接下来,凯撒毫无悬念地在罗马本土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他的副手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当选为骑兵统领,当然,这里面的“当选”二字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引号的。


新的执政官凯撒几乎是一天也没耽搁,就从意大利出发,率领7个军团度过奥特朗托海峡,来到了希腊本土,准备和庞培开战。


这时候的庞培,理论上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个是和东边的那个帕提亚帝国联手;另一个是利用海军优势,也渡过海峡,去光复意大利;最后一个,就是在希腊和凯撒决一死战。但我们说这是理论上的,实际上,第一条是不可能的,和昔日的敌人联手,所有罗马人都会朝他庞培的脸上吐口水,第二条也不太现实,即便反攻得手,上了岸之后还是要陆军作战,而且当时意大利半岛上的拉丁同盟支持不支持他庞培,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样一来,就剩下一个了,那就是在希腊决战。


公元前48年七月,著名的法萨卢斯战役(Battle of Pharsalus)爆发,这场战争凯撒一方应该是20000多人,庞培则拥有至少两倍到三倍于凯撒的兵力,人数上那是绝对的优势。可惜的是,庞培把宝押错了,他的预判是自己的骑兵具有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用来包抄对方的后路,踢凯撒的屁股。


为啥说可惜呢?因为凯撒预判了他的预判,他知道庞培必然采取这个策略,更重要的是,凯撒有办法破解,他手下当时有一支十分厉害的重装步兵,是庞培不知道的,凯撒就从这些优秀的士兵中选取了最优秀的3000名,组成了一个敢死队,干啥?去迎战庞培的骑兵。


实话实说,这在古代,基本上属于一个找死的行为,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决定了步兵很难正面和他们硬刚,只能远远地扔标枪。但凯撒这一次说了,你们这三千敢死队员,谁也不能扔标枪,而是正面要挡在骑兵的前面,拿最长的长枪去戳他们没有护甲的脸,我们的成败就看你们了。


结果证明,凯撒还是很了解自己手下这些士兵的,而士兵们也没让他失望,3000人的重装步兵结成了铁甲阵,硬是顶住了对方几千名骑兵的冲击,一直拖到主力部队在另一侧的战场上赢得胜利,然后两面夹击,把庞培的骑兵也干趴下了。后者见势不妙,撒丫子一溜烟地跑到了海上,坐船溜之大吉。


在史学家普鲁塔克的笔下,凯撒这场战争损失了1200人,但在凯撒自己写的《内战记》里,他说自己只损失了200多人。不管是200,还是1200,实际上凯撒都是彻底的胜利者,在这之后,整个希腊半岛上的行省都归了凯撒。


                       三、凯撒和埃及艳后


那么,庞培跑到哪里去了呢?前面我们说过,在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自立为王,既是埃及的国王,也是埃及的法老,成立了托勒密王朝。虽然这个托勒密王朝后来归服了罗马,成为罗马的附属国,但它可不是罗马的行省,相对来说,保持了半独立的性质,庞培就是想跑到这个托勒密的地盘去。


这时候托勒密的国王是两位,托勒密十三世,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也是他的老婆,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两个人实行共治。姐弟,或者兄妹通婚,保持血统纯正,然后共管国家,在当时的托勒密王朝,不仅仅是一个习俗,而且也是一条法律,这是人家的“政治正确”,我们不去深究。问题是,现在远方的庞培正划着小船,喊着救命,一路向埃及奔来,咋办?


当时姐姐并不在埃及,弟弟国王托勒密十三世和埃及的大臣几乎是没有丝毫犹豫,就达成了一致,凉拌。啥意思?绝对不能接纳庞培,这就好像是前些年美国叛逃的那位斯诺登,请问哪一个小国家敢接收?你收下了,就要承受美利坚的怒火,同样,埃及收下了庞培,就要考虑能不能打败凯撒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打不过。


按道理讲,你要是不收的话,就走到大海边上,对着庞培的那艘小船喊一句,您老回去吧,俺们最近不接客。但埃及并没有这么做,原因是有一位叫做波提纽斯(Pothinus)的埃及大臣,想出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啥主意呢?很简单,把庞培接上岸,一刀剁下脑袋,然后送给凯撒当礼物。


简短地说,他成功了,一代枭雄庞培,就这样死在了埃及人手里,享年58岁。


大家也许会猜到,波提纽斯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讨好凯撒,向罗马表忠心,但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波提纽斯这么做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他想利用凯撒来对付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就是埃及两位国王之中的女国王,那个姐姐。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这个名字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可谓是大名鼎鼎,无论是但丁,还是莎士比亚,甚至后来美国的萧伯纳,这些大文豪,都曾经写过以她为主角的作品,但这些都比不上她在俺们中国人圈子里的名气,因为在我们的文字里,她叫做“埃及艳后”。


我们这里先说一下,埃及艳后这个名字,只在中文世界里用,老外们从来没有这么称呼过这个女人,你和西方人讨论埃及艳后,他们不知道是啥意思,造成这种隔阂的原因是埃及艳后是英文电影《克利奥帕特拉》的中文翻译,并不是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叫法。


言归正传,为啥波提纽斯这个埃及大臣要对付埃及艳后呢?因为他忠于那个弟弟国王托勒密十三世,自从两个国王上任之后,眼瞅着弟弟越来越怂,姐姐很强势,这位埃及大臣觉得这很不对,就联合其他一些大臣,把美女姐姐排挤到了叙利亚。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到了叙利亚之后,当然是很不甘心,这时候正积极准备军队,想打回埃及老家去,双方是针尖对麦芒,形势一触即发。


波提纽斯的想法是,杀了庞培,讨好凯撒,然后让凯撒去干死埃及艳后,但这哥们有两件事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凯撒对于庞培被杀这事儿,表现得异常愤怒。我们并不知道凯撒愤怒的原因,有可能是他想亲手宰了庞培,也有可能恰恰相反,这哥俩,或者说爷俩以前关系确实不错,庞培也算是凯撒的正牌女婿,俺家里的事儿,啥时候轮到你们埃及人插手了?总之无论如何,波提纽斯这个马屁都有点儿拍到了马腿上的意思。


波提纽斯的第二个没想到是,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和他想到一起去了,这个女人也想利用凯撒来干死反对自己的大臣们,而且人家埃及艳后的法子更有效,她让一个商人把她从叙利亚偷偷带回了埃及,然后把一丝不挂的自己放在一个名贵的毯子里,给凯撒送了过去。


按照凯撒自己的日记记载,当天晚上,凯撒脱得光溜溜打开毯子正想睡觉,里面出来一个光溜溜的,20岁左右的妙龄少女,两个光溜溜的人秉烛长谈,指点江山,就天下大事交换了看法。罗马执政官凯撒觉得埃及女国王天赋异禀,聪明异常,为了罗马埃及两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决定帮着这个女人登上埃及的权力顶峰。


不过两个人除了国际大事,还说了点儿啥,干了点儿啥,凯撒没记,我们也就不知道了,我们只知道,不久之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凯撒里昂,公开的名字也叫小凯撒。


当埃及艳后夜入凯撒行宫这事儿传出来之后,波提纽斯觉得要先下手为强了,他决定,派出刺客去干死这一对狗男女。那么,刺客得手了吗?这次行刺对凯撒和埃及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逃人

    埃及艳后这翻译我从来都觉得很不好。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一位帝王,这称呼却是要把一位女性和她的容貌、附属地位绑在一起。

    epiphany912 回复 @逃人: 赞同

  • 枫落白衣

    小助手:本周六晚上八点半有白衣老师的直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下》,搜索关注视频号“枫落白衣讲历史”可以预约直播,欢迎大家来直播间聊天

  • 董大ye

    来了

  • Elementarywatson

    白衣老师辛苦了

  • 贝尔纳多特

    应该是大部分人不了解当时的骑兵。高卢战记里记载的骑兵是个快速、脆皮、低战的兵种,没有马镫的帮助,骑兵的作战方式是:冲到对方面前,然后快速下马战斗,否则骑在马背上就是送人头。所以当时的骑兵是完全干不过重装步兵的

    1349号观测员 回复 @贝尔纳多特: 但是骑兵用来追击溃兵败兵收人头,那叫一个顶俩

  • 三丫家的丫

    原来托马斯.潘恩继承的是西塞罗的思想

    烟斗A10 回复 @三丫家的丫:

  • 清风初雪幽兰

    欧洲史特别难搞,太乱了。多谢白衣老师给捋顺了。

  • 金五v5721

    加油

  • 走着121

    欧洲人善于学习运用古圣先贤的成果,建立了先进的国家体制,三权鼎立的架构,权力运行机制,还有民主思想。我们的君主就相反,只相信王道,让大臣和百姓遵行犬儒,所以我们只有官本位,没有民主,也没有产生先进的国家体制

  • 正口味的VC

    第三次收听白衣老师的作品了,还是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