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语|毛姆的《刀锋》:不活在别人的眼里,是人生最好的自律(上)

菩提心语|毛姆的《刀锋》:不活在别人的眼里,是人生最好的自律(上)

00:00
12:45

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毛姆写《刀锋》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功成名就,享誉世界,也不用再为金钱担忧,小说初稿完成时,他说:

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于他而言,这本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好是坏,他只是想写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叫刀锋?

《奥义书》里说:“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在书中,拉里也是一个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哪怕那种方式在别人的眼里,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也不在乎。

实际上,活在别人的眼里,无论你做得多好,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总有人在诟病你。

而活在自己的心里,好不好,自己知道就行。


战时,拉里服役于空军,见惯了生死,前一天还在一起聊天的战友,突然之间就生死相隔。

一次遭遇战中,战友为救他不幸牺牲。

在战场上,拉里两度受伤,表现出色。

退伍回家后,监护人建议拉里读个大学,被拉里拒绝了。

监护人以为他是饱受战争折磨,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是一年过去了,不少业界老板雇佣拉里,都被他婉拒了。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是豪门千金,对婚姻和事业都有明确的规划。

丈夫不说要功成名就,最起码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支付小资生活的开销。

可是拉里呢?

拒绝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整日就在闲逛,虽然每年有3000块钱的年金,足以应付简单的生活,可是这种生活让伊莎贝尔受不了。

为了以后的生活考虑,伊莎贝尔建议:“你可以去律师事务所或念医学院啊。”

拉里回答:“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伊莎贝尔问他:“那你想做什么呢?”

拉里说:“闲晃。”

但伊莎贝尔认为,“男人就该工作,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

当然,这种说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拉里身边的人都这么劝他,可是拉里并没有被这一“流行”的观念所绑架,更加没有乖乖去找一份工作。

伊莎贝尔尽管很不情愿,但她还是愿意等等拉里。

因为她觉得,也许一两年后,拉里就会变得成熟,就会改变现在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会回来好好工作,和她成亲。

人应该怎样生活,实际上不是别人可以决定的,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身边的那些人,不仅很难理解你,反而会觉得你的做法异想天开。

摆在拉里面前的,也是这样一个困境。

如果要做到符合别人的期待,出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那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可如果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难免要拂了别人的“好意”。

拉里选择跟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奇怪,明明只是自己的事儿,偏偏还要和一堆人扯上关系,自己的生活,如果意志和内心不够强大,就会被他人主宰。


实际上,有时候不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敢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生活,是因为我们害怕被孤立。

闲逛着的拉里,每天去图书馆,坚持看书8到10个小时。

他读心理学,读哲学,读文学,什么都读读。

因为他想找到一个答案:

人活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有人对他说,想学习应该去大学,那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人家会直接告诉你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会告诉你怎样出人头地。

可是拉里说: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回去念书了。

何况我当初在预科什么也没学到,我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大学的生活,同学们一定不会喜欢我,我不想勉强自己当个大学生,也不觉得老师老师教的知识是我想知道的。

他也不怕走弯路:

我不怕犯错,不怕走冤枉路,搞不好会在其中一条冤枉路上,找到人生的目标。

读了很多书,拉里没有像伊莎贝尔期待的那样回心转意,可是伊莎贝尔的舅舅看见了落魄的拉里,他觉得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并认定拉里不会有出息。

家人对伊莎贝尔说:“如果他真的爱你,就该为了你找份工作。”

最后,拉里去了巴黎,住在环境很差的公寓里,邻居中有被包养的女子,有穷学生,还有其他各种人。

他的房间里摆了一张床,就连摆一张桌子的地儿都没有。

伊莎贝尔到巴黎找拉里,在拉里住的公寓里,见到了她难以忍受的环境。

时隔一年,伊莎贝尔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会为了梦想抛弃我,好好工作吧,拉里,像个男人一样去工作,扛起自己的责任。”

拉里回:“这对我来说跟死了没什么两样,等于出卖我的灵魂。”

拉里向伊莎贝尔求婚,他想和伊莎贝尔一起出去游览,过一种简单自由的生活,但他还是不想工作,所以伊莎贝尔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她希望婚后可以出入高级聚会,可以买漂亮的名牌衣服。

她出去旅游要坐豪华游轮,要住高级公寓,而不是坐二等舱和九流的公寓,而这些,仅靠拉里3000块钱的年金,是支付不起的。

拉里和伊莎贝尔的婚姻黄了,他们和平解除了婚约。

伊莎贝尔要求的生活,注重物质的享受,可是人活着,需要的不仅仅是面包啊。

面包对于拉里来说,只是生命饿了的时候填饱肚子的东西,至于吃得精美不精美,他并不在乎。

伊莎贝尔在乎别人的看法,害怕被人瞧不起,可是对拉里来说,相比于别人的看法,自己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人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活的。



很多年后,当我们回想起现在的生活,我们也许会发现,人生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说你不好。

就像拉里,有人说他自由率性,就有人说他不负责任,因为是男人就得工作养家。

但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你自己知道,因为如果你屈服于大众的看法,将自己的一生草率地投入到某件事情里,才是真正的不负责。

和伊莎贝尔解决婚约后,拉里继续在欧洲闲逛,他努力看书,努力学习,斯宾诺莎、荷马史诗等等他都读过了。

为了读懂《荷马史诗》,他自学希腊文,他念了法国文学中几乎所有种农药的作品。

他想弄清楚,究竟有没有上帝,想弄清楚为什么邪恶会存在?

也想知道人的灵魂是不是真的不死?还是身体的死亡就是终点?

可他没有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

目标非在实践中不可得到,若不投入到生活中去,书籍就是废纸,最多只能用来安慰自己。

连续两年,每天看书超过八个小时,拉里觉得,应该做一做体力劳动。

他去煤矿做工人。

拉里疯了吗?别人要不是为生活所迫,是不愿意去煤矿工作的,因为那工作又苦又累又脏,他选择最艰难的工作。

一段时间后,上司让他做机器修理工,这份工作比较轻松。

后来,同事对他说:“我要离开这里,要不要跟我一起走?”

“去哪里?”

“去旅行,穿越比利时,再到德国,沿着莱茵河走,可以找个农场度过夏天。”

他们走了,一路走一路看,最后在一个农场成为工人,同时学习德文。

他还去了印度,跟随瑜伽士学习和生活。

几年后,当作家“毛姆”再次见到拉里的时候,他一脸胡渣,穿着破烂,毛姆还以为是讨饭的乞丐。

听到拉里说出自己的名字,才惊讶这是当初那个少年。

毛姆问他是不是钱花光变成穷光蛋了,拉里却说自己并不缺钱,几年来他花的钱很少,现在存款还有不少。

生活有时候很奇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它就会胡乱塞一些东西给你,让它占据着你的生命。

可是如果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就不会被身边多余的东西束缚着。

拉里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不是丰富的物质,不是花不完的钱,不是豪华的生活。

相反,他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生活,几年下来,即便都市里穷人变富人,富人变穷人,但他始终是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既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正气内守,邪不可干;宠辱不惊,风奈我何?

    苍海一飞鸿 回复 @饮水思源恒安_wi6: 明白了,也谢谢你,我第一看到到愿文,所以未能体味

  • 刘苏梅Liusm

    随心而行,专注于自身,外界怎样,与我何干………

    苍海一飞鸿 回复 @刘苏梅Liusm: 嗯哼

  • 1527120wbqs

  • 果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