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大雅.思齐》(德成于内化成于外)

240《大雅.思齐》(德成于内化成于外)

00:00
34:56


学友们晚上好,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进入《大雅》的学习以来,不知道作为听者的各位学友感觉如何?作为讲者,坦白地讲,感觉没有讲《国风》和《小雅》的时候那么有意味了。因为《国风》非常的清新朴实,和我们普通人的情感又那么接近,那么息息相关。《小雅》的诗句,大部分都是典雅、华丽的,还有与《国风》很接近的《卞雅》,但是《大雅》与之相比,由于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就觉得难免有些古板和单一。


所以是不是我们难以登大雅之堂呢?开一个小玩笑。这个也许是因为《大雅》的创作。因为《国风》的创作,它的时间段是很长的,从我国《诗经》最开始,到逐渐趋向成熟的这个过程,《国风》都在经历,而《大雅》和后面的《颂》的时间就比较统一,都是在早期的时候,就是诗歌最早期的时候,可能最早期在各方面,还没有进一步的成熟也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叫《思齐》。


齐【Zhāi】斋庄,庄重。很庄重,很端庄的样子。


这首诗它表达的主题,是历代的学者比较公认的,还是对周文王的一个颂歌,而且回答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要揭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周文王何以为圣?为什么他是圣人呢?他是怎样成为圣人的?

河南平舆县太任公园雕像


太姒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第一章六句当中,周室三母,著名的“三太”都在里面了。


“思齐太任”,思,是一个放在句首的发语词。齐,是非常端庄。说的是谁非常端庄呢?太任。文王之母,王季之妻。这在前一篇我们之前是讲过的,所以这里面不具体去讲。


接下来讲太姜。“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媚,是美好。司,还是一个语气词。周姜就是太姜,是古公亶父的妻子,王季的母亲,也就是文王的祖母。之前我们说古公亶父非常地爱太姜。


当他们被迫离开豳地迁移到岐下的时候,就是太姜陪着古公亶父到处去视察,建立宫室,建立新的家园,这也是后来周王朝的起源。


接下来看“京室之妇。”京室,就是王室支付第三位太太,“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就是文王之妻,我们对她也讲的比较详细,因为文王和塔定亲以及娶亲这个过程都很隆重,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包括《关雎》,也是写他和文王的初次相识。


前面写了太任,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胎教的女性,实行胎教的伟大母亲。中间写的是太姜,最后写太姒。嗣,是继承的意思。她继承了徽音,徽音就是美好的名声,她继承的是太任和太姜的美好名声。“则百斯男”,则,是一定的意思。百,是一个虚指的数,泛言数字很多。斯,是一个语气助词。“则百斯男”其实是祝愿她能够多子多孙,为周王朝诞下更多的男儿。大家注意到这一章当中,周室三母都提到,但是并不是按照三母的辈分了,如果按照辈分,应该先说的是太姜,之后是太任,之后是太姒。在本章当中是先说太任,中间说的是太姜,最后是太姒,这个可以说是太任,是向自己的婆婆学习,而太姒,则有了两位榜样,将太姜太任的美德都继承下来,把她们的美誉也传承了下去。


我们本来就觉得《大雅》是偏古板的,如果是完全按照辈份来写,太姜、太任、太姒,可能就更加古板,更加单调了。那这里面的次序,既有它的跳跃性,其实里面也有它的一点深意。就像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当中,对这个做的解释:


马瑞辰对此亦曰:“按‘思齐’四句平列。首二句言大任,次二句言大姜。末二句‘大姒嗣徽音’,乃言大姒兼嗣大姜大任之德耳。古人行文自有错综,不必以思媚周姜为大任思爱大姜配大王之礼也。”(《毛诗传笺通释》)


这段话最后一句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思媚周姜”,把它强行理解成是太任思爱太姜配太王之礼。太王就是指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


孔颖达疏曰:“作《思齐》诗者,言文王所以得圣由其贤母所生。文王自天性当圣,圣亦由母大贤,故歌咏其母,言文王之圣有所以而然也。”欧阳修亦曰:“文王所以圣者,世有贤妃之助。”(《诗本义》)


因为整个这一篇,就是在讲文王为什么会成为圣人?那第一位使他成为圣人的第一位,是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好母亲。所有的圣人都会有一个好母亲,故歌咏其母。所以在第一章里面,先歌颂他的母亲,言文王之圣有所以而然也,它是其来有自的。


欧阳修一曰文王,所以圣者是有娴妃支柱,他不仅仅有一个好好的母亲,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妻子,就是太姒。所以有了母亲的生养,有了妻子的协助,这也是文王成为圣人的一个原因,得其母,得其妻的帮助,所以此诗,就是赞美文王所以成圣,首先从赞美周室三母开始,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章。不过,看到这里“大姒嗣徽音”这一段,大家可能都会想到,这个“徽音”可能和我们民国时候的才女兼美女林徽因应该是有关联的。


我想梁启超先生应该最初是从这个这首诗里面,取了“徽音””二字,其实从这两个字里面也能够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女儿那种喜爱和希望,当然后来可能在传的过程当中,或者是什么原因,把这里面音乐的音改成了原因的因,但是,这个名字应该是和这首诗是有关的,直接就是来自这首诗,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喜欢从《诗经》当中为自己家里的男孩儿、女孩儿找一个好的名字,也显得家里很有传统文化的,这个氛围现在还是变得比较时尚的。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章: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这一章它的主角,所有这些事情是谁在做?周文王。都是周文王,主角都是周文王。周王做了些什么呢?惠,是孝敬。宗公,就是宗庙里的先公,也就是他的祖先。为什么叫公?为什么叫宗公?是从尊贵的角度叫宗公。古公亶父是从时间长的这个角度,我们叫古公,其实说的是一个人,由于他孝敬先祖,所以神罔时怨。神,就是指祖先的神灵。罔,是从来没有。没有过什么呢?怨和恫。,怨,是埋怨。恫,是哀痛。由于他如此的孝敬祖先,使得祖先的在天之灵,对这个后代的子孙非常的满意,既不会抱怨,也不会因为后代子孙养了一些不肖子孙,败家子而感到哀痛。首先对于上,上对祖孙,他完全的进到了自己的孝道。


接下来“刑于寡妻”,刑,就是做典型典范的,他给自己的妻子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妻子也会向他学习,也会效仿他。


方玉润:故此诗当以刑于数语为主。首章大任,逆溯其源。末二章戎疾、造士,顺征其效。三章宫庙,则虚写其刑于气象。所谓德修于内而化成乎天下者,非文王而能若是乎?


方玉润认为“刑于”这两个字,是本诗当中最重要的,因为首章太任,第一章说的太任,是逆溯其源,逆着讲它的源头,其实也是在讲典范。之前有一个典范,以太姜为典范,然后又为太姒树立了典范。末两章,最后两章戎疾、造士,就是从西戎那边的退却以及对士夫的,人才的培养,顺征其效,其实也是要靠树立典范。树立什么典范、圣人的人格的典范。第三章写宫庙,是虚写其刑于气象所谓得修于内而化成乎天下者,我就用这句话为我们这首小诗做了命名。是赞叹文王,因为内在修德,所以外在自然地化成天下的一派和平。非文王而能若是乎?除了文王,谁能够做到如此呢?这是对邢于的解释,方玉润的这种解说,让我们对这两个字也重视起来。确实,大家可以想一下,不仅仅是在这首诗当中,我们就是现在,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其实也是刑于。由刑于来贯穿,上行下效。我们在家庭当中,在工作当中都是这样,上面有一个好的典范的话,那么下面的一派风气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典范是非常重要的。


那为什么刑于寡妻呢?寡妻,就是嫡妻,就是正妻。在这个地方,我们插播一下,就是要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一聘九女,他结一次婚,但是同时娶九位女子的叫“媵妾制度”,大家看这个电视剧《芈月传》,里面就是,像芈月是跟随芈姝嫁过去,她就是属于媵妾,就是陪嫁的女子。媵妾的地位比妾要高很多,她是有正式的身份的,因为她们本身身份也比较高,她们可以出席正式的场合,那我们看《春秋公羊传》当中这段记载。


《春秋公羊传》记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贰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


什么是媵?什么是媵妾?这几行字里面含义还是比较多的,就是诸侯娶一个国家的女子,比如说他娶了挚国的太任,那么会有两个国家往媵之。就是还有两个同姓,而且必须是同姓的两个诸侯国,为什么必须是同姓的?同姓之间是有血亲的关系的,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这个血缘的正统,对于古代这个后世的传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一定要同姓的两个诸侯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也必须带着侄女和妹妹,侄女就是娣就是自己的妹妹。侄就是自己兄弟的女儿。也就是说,他要跟挚国的太任联姻的时候,那么太任要同时带过来自己的妹妹以及自己的侄女,其实也算是姐妹,自己叔叔的女儿,这是三个对吧?再有两个同姓的,这两个诸侯国,也同样各带三个,所以这就是一聘九女。取一,同时带过来九个。


同姓诸侯国陪嫁的女儿就一个,既然是媵妾制度,就一个是左媵,一个是右媵,这里就是媵妾制度。其实这个媵妾制度,一直到三国时期还在延续。像三国时期孙权的母亲,孙权的母亲就是和她的妹妹,一同嫁给孙权的父亲孙坚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制度来制定呢?其实是有它的原因,也是对于巩固当时的政治是很有必要性的。因为两个族的联姻,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诸侯一聘九女的目的,就是保证两族联姻之后生下的这个孩子,带有两个族的血统。


这个从政治角度上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女方的利益,为什么?假如这个嫡妻,作为正妻的这个女子死了,或者是她不能生育,那么媵妾就可以取代她的位置,而这个媵妾出自哪里呢?她还是出自跟这个嫡妻同姓的诸侯国,是血亲之家,等于是一家人,所以通过这种联姻,以媵妾的这种方式和娘家的关系,就可以很稳固,而且很长久。再有一点来说,就是正妻,不能生育的话,那么下面的庶妾还是可以生育的,总有一个是可以生育的。


生下来的孩子,对于正妻来说,那也是她的亲人,也是血亲,所以不会像我们后代,讲到清廷,主要是清朝,清廷这个宫斗剧大家看的很多,为什么会发生宫斗?,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姓的,所以为了争皇上的宠,为了早点生一个儿子,母凭子贵,这种斗来斗去,很可怕,但是其实以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消除后宫的勾心斗角的,这个理由大家想一想也就可以知道,因为本来就是亲人。


本来就是自己的亲妹妹,叔叔家的孩子的妹妹一句,其他的伯伯叔叔的妹妹,那么即便心里有点不舒服,好歹是自己家的,原来可能从小就是一起长大的,一起玩儿大的,它的感情在那儿,所以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就不会是像我们后面看到的那么戏剧化,那么惨烈,那么可怕,这样其实后宫和睦的话。整个国君的子嗣众多,也就会保证国家的政权,交接会很顺利,所以它是有这样的意义在里面的。


再有我们看《春秋公羊传》当中还有一句话“诸侯不再娶”,就是说这个正妻死了之后,诸侯不能再娶了,为什么不能再娶?也同样是为了稳固这个女方家的利益,因为还有与她一同陪嫁过来的其余的八位女子呢?那就顺着次序来,就可以这样排下来,所以就不用再娶了,娶一个,兼带着另外八个。那讲到这里,啰嗦了这么多,我们对于这个“寡”字就明白了,为什么叫寡妻,不是寡妇,寡是少的意思,少是相对于多来说的,因为一聘九女当中只有一个是正妻,其余的都是媵妾,就是庶妻。庶是多,嫡与之相对,便是寡妻,所以刑于寡妻,就是指对于自己的正妻树立榜样,那正妻树立榜样,也意味着正妻会给其它身份比她低的媵妾树立榜样,所以还是一个刑于的关系贯穿下去。


之后“至于兄弟”。就是周文王,他孝敬祖先,让祖先的神灵无怨无恫来保佑文王。而且他以身作则,对妻子以身作则,让妻子也像自己那样去“为德所化”,然后也给兄弟们去做表率,兄弟们,“至于兄弟”,也是如此,“以御于家邦”,然后去统治家邦。其实古代是家天下,整个国家以此去统治整个国家,在就是推及到整个国家、家族、邦国的治理当中去。



其实也就是我们《大学》里边,首先提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王先谦在《集疏》当中所解释,《集疏》是《诗集传》的注疏,所作的解释。

王先谦《集疏》:“刑寡妻,至兄弟,以御家邦,即身修、家齐、国治之道也。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章: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雝雝是非常和洽的样子,宫是指家。那个时候还没有宫廷,普通人的所生活的地方也可以叫宫,所以宫就是指家。肃肃在庙,庙是指宗庙,在家里和家人和兄弟,和妻子非常的融洽、和乐。肃肃在庙,是在宗庙当中,因为刚刚不是讲到如何祭祀神灵,让祖先很开心,如何给妻子和兄弟做出很好的表率,那么这里面等于继续讲,在家庭和宗庙的这种典型环境里面做到的怎么样呢?处处以身作则。


家庭中和所有人相处特别的和乐,而在宗庙很严肃庄重的场合当中,又特别的恭敬,一个是雝雝,一个是肃肃。就在这种比较典型的一个家庭,一个宗庙的这种环境里面,他表现出了他的另所有人见而生喜,见而生敬的,这样一种性格特点。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注意这里,不显,这个词其实我们在《诗经》当中很多处都接触过,尤其在《大雅》当中,因为不显,绝大多数,有十几处,绝大多数都是什么意思?广大的光明。但是在这里面意思刚好相反,是指不被人瞩目的幽隐之处,广大的光明是很显著的。


但是这里的不显,是不明之处,是指幽隐之处,刚刚在宫在庙,是有人在的时候,是有场合在的时候,他表现的特别好,但是没有人在的时候,就是不显得这个时候,亦临,就是感觉好像是上天也在注视着自己一样,文王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他独处的时候,身处幽隐之处,也是小心翼翼的,也是雝雝肃肃的,而不是为所欲为的,不像我们在人前装模做样,自己一个人一个人的时候,非常的不庄严,干什么的都有。


文王演八卦,那么作为这样的一个文王,他一定是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所以独处的时候也是特别的小心。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的“慎独”的思想,在大众面前,大庭广众面前,装个样子不是特别难。当然难的是一直都这样,一直装下去,从来不会暴露,装来装去也成了真的。真正难的是一个人独自,独处的时候他做些什么,那个是他的真面目,但是文王就是不显亦临,感觉一直都是在神灵的这种眷顾之下,神灵的监控之下的,自己是有节制的。


无射亦保无射,就是不厌倦,也出现过很多次了。无射,不会厌倦的。亦保,是保持的意思,保持就像《大雅. 烝民》当中,明哲保身这个词就是出自《烝民》。有一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这个保,保持。无论是在人前人后,文王都会孜孜不倦地保持着他美好的节操,这个就是不显亦临,无射亦保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看第四章,如果说前两章,第一章是讲文王有贤母,有贤妃,所以他成为圣人。第二章、第三章,是讲文王的修身;接下来这个第四章就是讲文王的治国;最后一章是讲文王的教育,其实教育才是治国的根本。


第四章: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这些字不是很好懂。不是很好理解。肆,是所以的意思。戎疾,就是西戎之患,少数民族,喜欢到这里面去烧杀劫掠,但是在文王的时候,由于他的德行,那么西戎之患也隔绝了,也远离了,这是戎疾不殄,殄,是残害、灭绝的意思。戎疾之患,虽然在周王的祖先古公亶父那个时候,大家还会避开而走,还会一再再地受到他的侵犯,但是到了文王的时候,这个就已经避免了,肆戎疾不殄,就是这个意思。


烈假不瑕烈假是说害人的疾病。的意思是一样的(很多字,现在都已经不在用了,对我们来说,如果说不借助解释的话,不借助一些古文字典等等,很难懂)。现在我们讲暇,美玉无暇的瑕,但是在这个里面的意思是一样的,也是伤害的意思,残害的意思。烈假是害人的疾病,这个害人的疾病也消失了,国内也没有什么瘟疫之类的,天下太平,外面没有人,外忧内患通通都没有,这就是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意思。按照王先谦的《集疏》当中所说“言凡恶病害人者,以暇原野。”一个有德的君王在上面所有的灾难都离开这个国家,都远离了。


接下来看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这两句也有不同的解释。,是适合的意思,是接受、采纳的意思。朱熹有一种解释:“虽事之无所前闻者,而亦无不合于法度。虽无谏诤之者,而亦未尝不入于善。”(《诗集传》)


就是说,虽然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从来没有从谁那里听闻过,这个事情该怎么去做?但是,我去做的时候,本身它就和于法度,因为什么,他的德行在那里。所以,他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合乎法度的,已经不需要别人去教导他了。虽无谏诤之者。谏诤他、劝诫他的人,虽然没有人劝谏他,而亦未尝不入于善。他所有的行为,也全部都是,自然地就合于善道。其实,大概就是孔子所讲的,到了“随心所欲不愈矩”的这个境界,这个阶段了。


还有一种解释,大概诸位手中的版本,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解释。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两个“不”,这个“不”是没有实义的,是一个语气助词。“闻”,是听到善言,“谏”,是听到劝谏,也就是说文王闻善则改,闻善就会用,进谏就会采纳,有人进谏的话,他就会来采纳。听到善言的话,就会立刻去采用,立刻去实行,当然这种解释也可以。但是我个人是更倾向于朱熹的解释。为什么?因为文王他是圣人,他不是一般的贤人,我们说一般比较好的人,会听从劝告,从善如流,你可以说一般程度的贤人,但是对于圣人可能就不太合。


《中庸》里面不是也有,人是分成几等的,对不对?有的是生而知之,有的是学而知之,有的是困而知之。最差的就是困了,就是受困,他还不知道学。那么文王,以他的圣他是属于哪一种?当然是属生而知之。因为生而知之,所以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所以我更赞同朱熹的解释。


接下来我们就看最后一章讲国之本,讲育人。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教育才是真正的,能够改变整个国家命运的一个根本。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肆,是所以。已经长成的人有德行。小子有造,小子就是儿童,儿童从小就培养他可以成为未来的可造之材。也就是文王将自己所知(上一章,讲他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他自己的所知,生而知之,那么我自己所知道的,用来教化天下的百姓,让天下的百姓学而知之,或者是困而知之,能够育人无数。才是圣人的根本。如果只这个圣人,他只是做一个皇帝,高高在上,那个是不够圣人的。所有的圣人,从释迦牟尼佛,到孔子,到西方的苏格拉底,对不对?他们全都不要官位的,一定要去搞教育的,为什么?因为这是根本。改变人心才是根本。


接下来的最后两句: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古之人就是指文王,文王无斁,之前也说他无斁,是说他在行自己,在无论是有人无人的时候,他秉持自己的美好品性,他都是无有厌足的。但是在这个里面,既然讲到育人,应该就是指他教化国家、国民的时候,是永无厌倦的。


所以到这里,我就想到孔子教导弟子们的那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经常反问,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把所有的都默默的记在心里,所学都默默的在心里一次次的重温,而且不餍足地去学习,并且在教导别人这个方面也永远不疲倦,有没有做到呢?其实圣人的心都是一样的,自古至今。


誉髦斯士。古之人无斁,这种诲人不倦的结果就是“誉髦斯士。就是美名、声誉。髦,是俊杰,优秀的人才。以此,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的优秀人才,国家有了这些优秀的人才,这个国家才可以有长远的发展,才有未来的兴盛发达,未来可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62290772

    觉得大雅也蛮好的,真的

  • 1855248alzp

    是梁启超的儿媳吧,不是女儿。

  • lostefive

    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与母亲何雪媛结婚8年后的第一个孩子。 1904年6月10日,徽因于杭州出生,祖父由《诗经·大雅》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而为孙女起名徽音。 那么“徽因”又是由何而来呢? 30年代,她的作品时常见报,而当时有位男作者名叫林微音,报社常搞错两人名字,《诗刊》甚至还为此特意更正声明。她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从那时起,她便改名林徽因。

  • 听友104514550

    林微因的名字是梁启超取的吗?

  • 春城闲云

    创作背景 《大雅·思齐》是周王室后人为颂扬周文王的品德和功绩而创作的一首诗,当作于西周时期。《毛诗序》曰:“《思齐》,文王所以圣也。”

  • 听友332391921

    梁启超是她公公,

  • 听友249774005

    林徽因?梁启超女儿?

  • 春城闲云

    林徽因的原名林徽音,出自于《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林徽因,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 听友201806382

    个人觉得大清朝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至少嘉庆以前没的说,乾隆以前要竖大拇指的,至于清朝《宫斗剧》那是小说家之言,尤其是《甄嬛传》、《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那玩意儿太毁三观了,一个提倡儒家治世的时代,我想再过分也过分不到《甄嬛传》和《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那种尺度。那只是小说家的癔症。个人觉得学习圣学的人应该摒弃小说家之言,还应该从《清史稿》里看大清朝,虽然好多学者提出史书不一定真实,那是刀笔小吏替宫廷帝王家粉饰的结果,可是要推翻正史也不容易,除非有过硬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