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为什么欣赏别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欣赏:为什么欣赏别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00:00
15:04

欣赏: 为什么欣赏别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彭凯平教授,今天,咱们探讨欣赏这一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斯·米海尔,在其著作《观看的艺术》一书中把欣赏看成是对美好事物的愉悦的感受。晋代陶潜曾经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所以,欣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很多科学家认为审美的体验是科学发展重要的动机,甚至是最重要的动机。比如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说:“使一个方程式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沃纳·卡尔·海森堡也说:“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

对美的喜爱是人类的本能。美好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多巴胺的分泌,人在分泌多巴胺时,会产生一种幸福、愉悦的感觉,大脑会在此时感到舒适、放松。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一个男孩背着吉他在大学去跟女同学搭讪,成功率就会比其他男生要高很多。为什么?我们人类对这种有美感的人,有一种下意识的、潜意识的偏爱。

美是什么呢?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美就是大脑容易加工的东西”。美的特征,比如平均,对美,纹理脉络,透视,黄金分割比例,都是大脑的神经系统容易加工的信息。

积极心理学将“欣赏美”列为人的24项品格优势之一,美感强的人,不但会欣赏美,还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他知道如何修饰、打扮,从而让自己看起来有魅力。

美对人类的心智也有启蒙作用,蔡元培先生强调“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美还可以产生共鸣,如果两个人看同一个事物都觉得美,那么这两人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所以一起唱歌,一起跳舞,都会产生同质的感觉,都会产生心心相印的感觉。有审美感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也会在日常生活体验中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感、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等优异表现的敬佩感,以及对道德表现如善良、宽恕或勇敢等行为的仰视和钦佩。美国学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全新思维》中一书,提出“美感、欣赏之心”是人们决胜未来的六种能力之首。

审美,对美的欣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67年,美学家Nelson Goodman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成立“零点计划(Project Zero)”,旨在通过对艺术教育的研究来提升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Goodman认为,艺术学习应被视为一种严肃的认知活动。零点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美甚至整个欧洲国家将美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更有甚者,美国的教育学家们认为,本国科技人员文化艺术素质的落后,是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元凶之一。1975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比美国早了83天。美国许多教育家在对比了美苏两国美苏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领域里的差异后,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流的,但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比苏联落后。从19世纪到20世纪,苏联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家、艺术家,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普希金,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同一时期,美国只有杰克·伦敦等少数作家,音乐家虽然也有斯特拉汶斯基等国际级的著名大师,但这些人的祖籍都在苏联。

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审美、欣赏之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有如此之大的距离,这让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这一问题难倒了无数的学者,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无人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就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独到的见解,可以简单归纳为:科学是人类知性文化的最高成就 ,它以逻辑概念去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因果联系。相反 ,审美则是以意象去把握事物的形式及其秩序,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抽象思维,在审美培养上则有所欠缺。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杨教授的回答是否正确,因为问题本身就很宏大,但杨教授一直呼吁学子们保持对美的欣赏之心。杨教授在给《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一书写序时说:我以为,年轻朋友们应该对科学的不同层次的美拥有鉴赏力。常常有年轻朋友问我,他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我的回答是,这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

19 世纪是工业化时代,而 20 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掌握了信息、会利用信息、会分析信息的人,如科学家与工程师,自然就是时代的主人。但到了21 世纪,人类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是感性的时代。在感性时代,能够拥有欣赏之心、意义感、快乐感、同理心、共鸣心的人就是时代的主人。我把我们将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定义为 ACE(王牌)。中国不缺工人,不缺农民,不缺会思考的人,但是中国缺 ACE 人才。这种尖端人才是我们亟待培养的。

那么 ACE 是什么?A 是审美感(Aesthetic),有审美感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C是创造力(Creativity),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概念、新事物;E是情感共鸣能力(Empathic),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到其他人的感情。很多年轻人在进入社会后,虽有能力,但不一定会被人喜爱。我希望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一定是让人欣赏,有许多人愿意追随、同甘共苦、共创辉煌的,这样一种能力在 21 世纪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一个研究积极心理学与跨文化沟通的学者,我认为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其实就是促使我国培养起来的人才有魅力、吸引人,让人爱慕。我希望能推动第二次文艺复兴,让更多的人真正能够欣赏美,让我们的人才有机会破解李约瑟难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美是一种情绪体验,美的作用是情绪唤醒,美育能够塑造人的心灵,道德教育应当从美育教育开始,高尚的人是从美的感受开始的,“美者无畏,善者无缺”。王国维先生是“美育”和“心理学”这两个中文概念的首创者, 美育其实也是心理教育。空山新雨,天气晚秋,松间月照,慧眼禅心,能欣赏如此美景的人才是真有积极的心态。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好的美感呢?

首先,不要带着功利心学习艺术,凡是把艺术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作为一个加分的方法的话,那就变成功利了。把艺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欣赏,当作一种个人的休闲,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美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重要的还是要去欣赏,要去体会,这离不开心智的提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Keith Oatley用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了小说的心理学效应,他发现”人物情节丰富的故事能够提升心智和共情能力”。为了测量小说的这一作用,Oatley和同事首次使用了“眼睛智力测试”。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看了36张人眼照片,然后选择4个词语说明照片上的人在想什么或感觉到了什么。他们发现,与读非小说性作品相比,读虚构小说能显著提高参与者的得分。即便在控制了个性与个体差异后,这一联系依然明显。进一步研究揭示,小说甚至能让读者形成针对不同民族或文化的共鸣。当我们在读有关他人的故事时,我们会产生代入感,想象自己在故事中的某个位置或者某个角色。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们合作共赢,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别人的美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今天课程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了什么是美感、欣赏之心,为什么美感如此重要,以及如何提升对美的欣赏水平。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