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第二十章 |君子重视修身,依道而行取信于民

子张篇·第二十章 |君子重视修身,依道而行取信于民

00:00
04:40

欢迎收听《论语最近解析》,今天学习《子张》篇,第二十章: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王的无道,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所以君子讨厌身染恶行,如果身染恶行,天下所有的坏事就都归集到他身上。”

解析:本章子贡告诫人们不要做不善之事,一旦言行有重大过失,就很难获得别人的谅解。《列子·杨朱》:“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清代宦懋庸《论语稽》曰:“千古恶名,纣独当之,纣岂无一毫之善哉?特亲小人而远君子,集众小人之恶为纣一人之恶耳。”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说:“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历史上很多王朝解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往往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民众对公权力信任丧失,也就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因此,为政的君子必须高度重视修身,谨言慎行,时时处处依道而行,只有自身正,才能取信于民。

帝辛,子姓,名受,世称“纣”、“商纣王”等,在位时间大致为三十年。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遍祭祖先)、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多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公元前1046年,结果牧野之战,帝辛身死,商朝灭亡。在传统叙述中,帝辛是与夏桀并称的典型暴君,后世对此存在争议。顾颉刚撰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文中列举纣的罪行,其中出于《尚书》六项,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二十一项,东晋增十三项。流传下来的纣恶事实上是层层累积发展的,时代愈近,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根据甲骨文资料,纣时的制作、田猎、征伐、祭祀,莫不整齐严肃,或许是英明之主,而最终的败亡则可能与争战过度及本人衰老有关。也有人认为,传统叙事的基本面并没有错,帝辛虽然不是一无是处,但确实称得上“暴君”。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乐与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记者谢士乐 回复 @乐与天: 修齐治平,太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