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CEO:全球化没有解体,欧美还得靠中国!什么都没变?

6月24日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CEO:全球化没有解体,欧美还得靠中国!什么都没变?

00:00
04:56

【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6月19号,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公司首席执行官索伦·斯库(Soren Skou)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化没有解体,制造业并没有回流欧美。


图片


斯库提到,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据表明,欧美公司正在把生产从亚洲转移回去,恰恰相反,他们正在亚洲寻找更多的供应商。结论是,短期甚至是中期内,全球化并没有瓦解,全世界的生产制造格局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不过斯库也警告说,全球的集装箱航运市场的空前繁荣即将走向尾声,这是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结果,预计下半年集装箱运输量会下降,因此未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马士基总部在丹麦,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在130个国家有办事处,有8.3万名员工。要说谁对国际货运物流最为敏感,那马士基肯定是其中之一了,毕竟全球所有的集装箱里,有六分之一都是通过他们来运输的。


斯库的观点跟产业界里流传的悲观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给了很多做全球化生意的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确实,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当下,需要让做出海生意的企业家们尽快重新振作起来。


关于全球化倒退、产业链转移的观点,主要来自两个观察角度。第一个是美国一直喊的制造业回迁;第二个是向以越南为代表的相对不那么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


先讨论第一个,制造业回迁。其实美国制造业缺人也是好多年的事了,2009年以来岗位缺口就越来越大,这次疫情放大了这种趋势。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花了40多年完成了“去工业化”,一步步把以前认为“低端”的制造业转移了出去。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时候,我们跟跨国科技企业开放合作,跟他们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和文化制度,请他们来中国建厂,快速融入了全球产业体系。


如果美国把制造业回迁,让自己重新成为制造大国,我认为就算再给他们几十年时间也未必能完成,因为产业链的构建需要长期的经营和实际生产需求驱动,既要有市场规模,又要有完整的配套产业和与之适应的人才储备,这不是把一两家工厂回迁到本国那么简单的。


图片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靠我们中国企业到全球建厂,中国制造人才在全球组织生产才能做到。


这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机会,把企业开办到海外去,一端依托本土强大的制造业支撑和供应链能力,另一端直接面对终端市场,把我们的制造能力直接输出到海外市场。


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理解,还停留在低利润的衣服鞋子之类的消费品,那我给你讲一个中国制造出海的小插曲:


2018年,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开始探索出海,第一站就是德国。开始并不顺利,遭到当地很多官员的抵制,理由是中国会窃取德国的技术。后来是德国图林根经济部长沃尔夫冈·蒂芬塞(Wolfgang Tiefensee)站出来说:“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中国的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先进,他们带着先进技术来德国建研究中心,是过来教我们如何改进电池技术的。"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的推动就很顺利了,今年4月6号宁德时代获得了德国的电池生产许可,年底前就会投入生产了。


关于制造业转移的问题,今年第一季度越南GDP增速达到了5%,超过了新加坡和韩国的增速。随着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越南转移,"越南制造"取代中国的声音很大。


事实是,越南是中国供应链的自然延伸。就像施展老师讲的,过去几年,越南承接了中国产品制造能力的"溢出"。类比40年前的中国,那时候我们也是一穷二白的,慢慢学会了高端科技产品的制造,越南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但身边有中国这么完善的产业生态,越南的产业生态反倒难以完全独立。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既要有危机感,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对竞争对手的崛起,最好的方式不是干掉对方,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强,在良性竞争中成长。此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跟越南抢订单、搞价格战,而是想办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越南制造生态的赋能者和带动者。


图片


这个过程要有耐心,要坚决投入,持续提升先进制造相关的科技产业竞争力,这需要从源头跟踪前沿领域,包括3D打印、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争取尽早投资尽早合作。另外,孤立地提升制造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最好的做法是和全球科技前沿企业对接,制造全球最先进的科技产品,服务前沿科技产业,让制造和研发充分对接,才能提升自己的先进制造能力。


如果实现了转型升级的"惊险一跃",不但能够把制造的核心环节掌握在我们手里,在中国制造出海的时候,由于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也会比靠大量招人的传统工厂容易很多。到那个时候,中国依然能够继续保持我们的制造优势,也会涌现出一批真正的全球化的科技制造家。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科技产业的底层思考逻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下周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