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吐蕃的武则天(中)

94. 吐蕃的武则天(中)

00:00
19:49

通俗西藏史(九十四)——吐蕃的武则天(中)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聊了没庐·赤玛伦人生的前半段。

在这段时间里,她嫁给了芒松芒赞、遭遇了禄东赞的一言九鼎、早早地失去了丈夫、忍受赞悉若的权倾朝野、论钦陵的一手遮天,终于熬到了儿子赤都松赞,长成了一个英武不凡的青年。

在这段长达四十年的岁月里,赤玛伦一直都在咬牙忍耐。但到了695年,吐蕃王室却突然抽出了屠刀,以谋杀赞普的罪名,将论钦陵的弟弟勃伦赞刃处死。

应该说,处死勃伦赞刃的理由相当奇葩。

惨败而归的勃伦赞刃入宫觐见,赤都松赞拿过他身上的小刀,在手里把玩,无意中刺伤了手指。

结果,这就被定了个刺杀赞普。

刀拿在赞普手里,都能被定为“谋刺赞普”,这只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那问题就来了,一直在默默忍耐的王族,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上发动呢?

这就要说到,吐蕃王室长期默默地运作了。


关于王室对贵族势力的拉拢,我们从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上,可以看得出来。

根据《大事纪年》的记载,688年,吐蕃公主墀摩登嫁给了达布小邦之王。689 年,吐蕃公主赤邦与吐谷浑(阿柴)之主联姻。

这两次联姻,都可以认为是王室在努力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其次,自从赤都松出生以后,长期住在年噶尔城堡

年噶尔在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伦赞时期,便封给了韦氏做封地。

幼年赞普长期住在韦氏封地里,足以说明韦氏与王族之间拥有稳固的政治关系。

韦氏作为吐蕃国内的顶级豪门,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就带头用盟誓效忠的方式,获得了“不灭之族”的丹书铁券。

这种深度绑定的关系,让双方都可以信任对方。

但在690年的冬天,赤都松赞却突然住在了“温”地的“阿噶园”,第二年又回到了年噶尔居住。

“温地”也是在囊日伦赞时期,就封给蔡邦氏做了封地。

赞普突然住到了蔡邦氏家里,可能意味着王室与另一个贵族之间达成了妥协。[2]

另外,在679年的盟会,也在“温”地的“阿噶园”召开,这次盟会之后的第二年,赤都松赞就图穷匕见,血洗了噶尔封地。

从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上,也可以看出,蔡邦氏属于支持王室的贵族力量。

在噶尔家族倒台之后,韦氏和蔡邦氏都获得了相应的政治收益。

韦氏差点成了续噶尔家族之后,第二个弄权的贵族世家,而蔡邦氏则位列“四大尚族”之一,可见他们都在倒噶尔的运动中出过力。

另外,从盟会主持人的变化上,也能看出些许端倪。

从691年开始,盟会的主持人多由亲近王室的大臣担任,钦陵兄弟出现的频率锐减。

也就是说,盟会主持权已落入了王室的手中。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权臣与王室就已经没了回旋余地。

剩下的就是,看哪一方被彻底干服了!


之后的事情,咱们前面讲过了,赤都松赞以巡游为名,血洗了噶尔封地。然后王室宣布论钦陵谋逆,召集各地贵族共同讨伐。

公元699年,论钦陵自杀而死,噶尔家族弄权时代终结。

关于最后这段图穷匕见的过程,《新唐书·吐蕃传》里写得很清楚,“钦陵专国久,……兄弟皆才略沈雄,众惮之。赤都松赞既长,欲自得国,渐不平,乃与大臣论岩等图去之。钦陵方提兵居外,赞普托言猎,即勒兵执其亲党二千余人,杀之。发使者召钦陵、赞婆,钦陵不受命,赞普自讨之。未战,钦陵兵溃,乃自杀,左右殉而死者百余人。”


搬开了这块压了五十年的大石头,吐蕃王室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但由于噶尔家族的阴影太大,王室不敢再将军政大权授予CEO管理。于是,政治构架调整为,赤都松赞在外带兵征伐,掌控军权。母后赤玛伦在内,主持国家政务,也就是摄政。

此时的赤玛伦,对吐蕃政治的影响力,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在敦煌的大事记年里,赤玛伦接受使臣朝贺、主持召集盟会、颁布国家诏令、诛杀麴氏大臣。可以这么说,此时的赤玛伦和中宗、睿宗时期的武后,是等量齐观的状态。

由于此时的吐蕃王室,在几年的时间里,不再任命新的大相。

政坛上出现的权力真空需要有人填补,于是在赤玛伦的运作下,“尚”作为一支重要的平衡力量,走上了舞台。

在《大事记年》公元700年的条目里,出现了“由尚·赞咄热赖金与森哥·囊咄热畿二人集会议盟”的记载。

有学者考证,这位名叫赞咄热赖金的大臣,可能出自没庐氏。

由此,也成了吐蕃尚族正式崛起的开端。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之后名声赫赫的“四大尚族”和其他与王室联姻的家族,有本质上的区别。

“四大尚族”在联姻上,具有明显的优先权,并且存在多次联姻的事实。而一般家族的联姻,更像是偶发状态,没有形成稳固的链条。

最终,没庐氏、琛氏、纳囊氏、蔡邦氏,也就是所谓的“四大尚族”,成了吐蕃外戚势力的代表。

但我们要明白,“四大尚族”代表外戚势力,但它们并不是吐蕃外戚的全部,王室还有其他的联姻伙伴。


吐蕃国内的政治,在698年到704年之间的阶段,呈现一种二元体制,母后与赞普共享权力。

但别忘了,吐蕃律法里有“女子不得干政”的条款,而现在赤玛伦的地位,已经不是干政的问题了。赤都松赞不在拉萨的时候,她是正儿八经的摄政。

可传统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即便赤玛伦和赞普是一体的两面,但可能依旧有人心里不爽。

敦煌大事记年在公元703年的条目里,有个“杀麴[qū]·菊类赞”的记载。这个麴氏家族,咱们前面曾经反复提到过,他们家祖源号称是“吐蕃七贤臣”之首的茹拉杰,算是吐蕃王室的支系。

之前在芒松芒赞死后的乱局里,这个家族站错了队,曾经遭到过一轮打击但这次打击并没有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700年麴氏大臣莽布支还曾带兵进攻凉州。就在去年,同样是这位麴·莽布支,还受命在安多地区主持召集盟会。

所以,这个麴氏家族一直都是王室的拥趸,他们很可能是王室中父系的坚定支持者。

但此时,恰恰是母系强势,父系羸弱。

于是心怀不满的麴氏大臣,就被手腕强硬的赤玛伦给拔刺了。


吐蕃王室内部,分成母系和父系两支力量的情况,由来已久。

这种影响甚至现在还能看到,现在藏区在问家族的时候,还会问:“你的骨头是什么?”

这里的骨头,其实就是“骨系”,也就是“父系”。

与此相对,通婚关系中的母方家族,被称为“肉”,也就是“舅氏”。

藏区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谚语,“不知道自己骨系的,只有农民和猫咪!”

这种分法,在史料里也能看到,也就是所谓的“父系九臣”与“母系三支”。[3]

父系和母系,其实是吐蕃王室的基本盘,但这两支力量在面对噶尔家族的重压时,还能一致对外,现在搬走了这块大石头,马上开始内部操练了。

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人性,说真的,人性这玩意可真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吐蕃内部这种暗流涌动的权利博弈,从盟会主持人的变化,也能窥见一二。

701年,“尚”族,也就是王室母系,主持了盟会。

但次年,主持权就转到了父系手里。

703年,父系遭到重创,麴氏大臣被杀。

704年,盟会主持权再次回到尚族手中。

705年之后的事儿,咱们一会儿说。

就从701年到704年间,主持人选的反复拉锯,应该可以反应出吐蕃政坛的激烈博弈。

但不管怎么说,这时候的赤玛伦是占优势的,毕竟她背后站着一个赞普。

这也是之后,她要废长立幼的原因之一。

赞普这个神主牌位,无论如何都要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是赤玛伦,也是没庐氏,甚至也是整个外戚家族的权力基础。


在这段时间,赤玛伦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推动了与唐蕃之间的合盟。

按照唐史的记载,699年、700年、702年、703年正月、三月、四月,唐蕃实现了使臣的连续互访。

其中,703年的四月,吐蕃正式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并且“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作为聘礼。

我们之前曾说过,赤玛伦摄政的短短四年里,唐蕃互访就有7次之多,而之前的噶尔时代,49年里的互访也才29次。[4]

658年、663年、679年、681年、696年,吐蕃也曾五次遣使求亲。

但从当时的状态上看,这些求亲行动更多的是一种谋略,而不是真心想和亲。

但赤玛伦摄政时期,吐蕃是真心有了和亲的愿望。

虽然,林冠群先生在其巨著《唐蕃关系史研究》一书里断定,703年的四月求亲,依旧是吐蕃的一种策略性手段。[5]

但我个人认为,此时吐蕃的情况,与噶尔弄权时期不同。

从对唐态势来说,噶尔时期的进攻狂潮已经终止,两国边境线上陷入了缠斗。

不能轻易获得战争收益,就意味着战争的性价比在下降。

这一点,从不断爆发投唐事件,便可见一斑。

有可能在吐蕃国内,开始弥漫着厌战的情绪。

赤都松赞上台后,情况并没有改观,他在从河陇到川西的漫长战线上反复尝试,但收效寥寥。


另外,主持国内政务的赤玛伦也需要,用缓解外部关系的方式,来舒缓内部的压力。

刚才咱们说了,吐蕃国内父系与母系之前可能存在激烈的权力之争。同时,代表传统贵族的“论”与新兴的外戚力量“尚”,也一样存在权力博弈。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缓和唐蕃关系来,来获得唐朝的物资和技术,可能就是一种消费比更好的运作方式。如果这条路能走通,作为推动者的王室母族,自然可以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收益。

所以,我觉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703年的求和亲,应该是吐蕃国内决策层的共识。

当然啦,吐蕃推动和亲的时候,一定是两手准备,成则立,不成则废。

因为吐蕃当时的情况,还没到只能走这一条路的状态。

再说了,之前曾经多次求过亲,都被唐朝否决了。

这次能不能答应,吐蕃心里也没把握。

说到这儿了,求亲还有一件事儿挺逗的,之前讲到这段的时候,我没想起来。今天正好讲到了求亲,就拿出来说说。

公元679年,文成公主遣使(论塞调傍)入唐来告丧。

这次告丧的对象就是芒松芒赞,其实这位赞普676年就去世了,但吐蕃有停灵三年的传统,来唐朝告丧的时间就变成了679年。

蕃使前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请求再次和亲。

李治也挺讲究,派使臣宋令文入蕃告慰,但求亲的事情,李治没答应。

次年(680年),文成公主去世。

王妃去世是没有停灵习俗的,所以当年十月,吐蕃使臣就来告丧了。李治又派使臣去吐蕃吊祭。

这次使臣来往的过程里,吐蕃又提到求亲的事儿,而且指名道姓的要娶太平公主。

吐蕃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是不是吐蕃已经知道了,唐朝外嫁的公主,大多是宗室家的女儿。这次目标直指高宗和武后的老闺女,可能就是对之前娶了个宗室女心有不甘。

但反过来,这么指名道姓的点菜,您说唐朝能答应吗?

这就是我说的,吐蕃之前很多次求亲,其实都是策略,而不是真心实意的想联姻。

李治的反应也挺逗,您说之前吐蕃多次求亲,您都给否了。

这次直接要娶你老闺女,您就摇脑袋不同意就得了呗。

结果,李治给出答案是太平公主出家修道了,不能出嫁。[6]

这个回复说起来到也没啥问题,但总是感觉有点怪怪的,不像是两个国家之间应该用的外交辞令。


扯的有点远了,咱们回来讲赤玛伦和赤都松赞。

其实,我们可以预测一下,如果吐蕃政局按正常线路发展下去,赤玛伦一定会还政于王。毕竟赞普亲自领兵在外,不是长久之计。

只可惜,历史没有按照常规路线发展。

704年的冬天,赤玛伦的人生遭遇了第二次重创,赤都松赞意外死于云南。

随着赤都松赞的去世,天崩地裂般的震荡,在吐蕃政坛爆发。

看似地位稳固的赤玛伦,马上就面临风雨飘摇的境况。

那么没庐赤玛伦要怎么面对这场惊天之变呢?

咱们下期再讲!


参考书目:

[1]、《武则天时期李唐反击吐蕃之探讨》_林冠群;

[2]、《尚族与吐蕃政治关系研究》_金鹏飞;

[3]、《唐代吐蕃的社会结构》_林冠群;

[4]、《唐蕃交聘表》_谭立人、周原孙;

[5]、《唐蕃关系史研究》_林冠群;

[6]、《新唐书·列传第八》_宋祁、欧阳修;

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荣国夫人死,后丐主为道士,以幸冥福。

仪凤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普布卓玛5052

    更新收到,越来越精彩了,老师辛苦了☕️🌹

    白发布衣 回复 @普布卓玛5052: 您客气啦!

  • 1390100solc

    谢谢老师了辛苦了

    白发布衣 回复 @1390100solc:

  • 香香猪猪猪

    谢谢老布,讲的很好!

    白发布衣 回复 @香香猪猪猪: 哎妈呀,真的吗?

  • 听友299746239

    同步的文稿要尽可能的少错别字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299746239: 文稿在内容简介里,你看的是自动生成的

  • 13931069bys

    白发布衣 回复 @13931069bys:

  • 听故事的咪宝

  • Quncy_藏

    听得入神了

    白发布衣 回复 @Quncy_藏: 哎妈呀,真的假的呀!

  • 听友272543937

    更新啦!谢谢老布!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272543937: 您客气啦!

  • 有多远走多远O1

    能给几个五星好评?

  • 科尔沁的雪

    如果太平公主真地嫁给吐蕃赞普,那可就真是太有意思了,跟赤马伦的宫斗,不要太精彩。

    兰色风尘 回复 @科尔沁的雪: 太平公主段位太差,活不过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