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常常勉励你们读《禅林宝训》,读《五种遗规》。你看看,古时候出家人、在家人,他们那种求学的愿望多么切,心地多么真诚。时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离开老师。为了求智慧,为了开悟,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忍受,所以他有大成就啊。人与人之相处是不容易啊,遇一点小小的合不来了,掉头而去,这种人都是不可造就之才,没法子成就的。
我们读《六祖坛经》,《坛经》里面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盛唐的时候,寺院里面住的些大众,也是意见多多啊。如果说如果出家修道的人没有嫉妒心,没有嗔恨心,没有烦恼心,五祖很可能就把卢行者留在这个寺院,跟他十年、二十年。为什么衣钵一给他,连夜就叫他走了呢?怕人家害他,怕别人嫉妒,怕别人嗔恨。诸位晓得,在那个时候,寺庙里头也有这些情形啊,不过是以祖师领导之下,每一天讲经说法,把大家这个烦恼习气暂时地压住而已啊。
这是讲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里,烦恼习气还是会起现行,何况我们现在可以说不闻经法了!不闻经法的道场,里面的大众要不起烦恼,那岂不是古佛再来吗?!那不是凡夫啊!要真正能够做到六和合,不管他这个道场大与小,他要能做到六和合,是佛菩萨再来,绝不是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要发心,学学古人长时间的努力啊。
发心,要发长远心啊。世法里头也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我们没有恒心、没有耐心,怎么会有成就呢?!三大阿僧祇劫在菩萨眼睛看起来,太短了,感觉到自已修学这个时间还不够。古人又说,大器晚成啊。因此,不要急于成名,急着成名对自已的伤害太大。眼前一点小利,吃大亏,眼前所修的这点福德立刻就报掉了。名是果报之一,福报之一,立即就报掉了,这个道理诸位都明了。既然明了了,绝不求眼前的小名小利。
晚近,印光大师是我们的榜样。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山、才弘法,七十岁以前,没有人晓得有个印光法师。他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埋头苦学,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他是偶尔一个因缘,为社会上的学者到普陀山去游览,见到了,在交谈之下,非常地惊奇,觉得这位法师了不起。这一些学者、名流,自动自发地就在社会上传开了:某地方有个法师,那真正是了不起。那么跟法师往来的书信,请印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一发表,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一个印光法师。这样啊,渐渐地名满天下了。他老人家八十岁圆寂的,只弘法十年。十年,诸位想想,他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如果印光法师二十岁就出名了,给诸位说,他的影响力没有这么大,不能叫天下归心啊。这是人家积德厚啊,所以是厚积薄发才有这么大的力量,根本深厚。
我们所学的,很浅薄的一点,就赶快要现出来,要露出来。实在讲,经不起考验。我们直接说,名闻利养一摆在面前,这是考验啊,心立刻随着转,随境界转,这就是经不起考验,这个就是堕落啊。所以从前的法师,无论他年轻或者是年老,凡是出来弘法利生的,一定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经得起考验啊。也必须有经得起考验,老师才放手,才会答应你:你可以出去弘法,可以出去参学了。经不起考验的,老师不会答应的。不答应,你出去了,那个老师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你在这个老师会下算是旁听,而不是得法的弟子。这事世出世间都一样。经不起考验,要跑出去了,那老师要让你出去了,这个老师对不起学生。为什么呢?经不起考验,一出去了,那是死路一条啊,而不是活路。一出去,外面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啊,你是念念染着,那你不堕落?!你不退转?!你还有什么成就?!
所以老师的教诫,对学生是爱护啊,他看到你真正不动了,名闻利养都不动心了,这才鼓励你出去,去修大行,利他自利。自利就是前面所讲的,清净心,对自已只有一个清净心,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慈悲,菩萨所修的如此而已啊。利益一切众生,自已所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慈悲,自已所得的这样。唯有如此啊,才是每一天每一天往解脱门精进。所以他不退转,他不堕落啊。
那么我们想想,我们跟一个老师学,有没有到这个程度才离开老师?我们离开老师,老师有没有答应过我们?诸位今天求学,这种因缘得不到了。不过,纵然有这个因缘啊,我们自已未必肯听。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限定,四十岁之后才可以出去讲经。四十岁之前要讲,在家里练习讲,在台中讲,不可以离开台中。台中莲社灵山寺是自己的道场,可以,不能出去。五十岁之后,才可以收皈依的弟子。他给我限定,为什么呢?收皈依弟子,就是法眷属,这又累赘,又麻烦,自已基础不够厚,往往会受到严重地伤害。这是老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护啊,给我讲了:“我们关系厚啊,别的人我再也不说。别的人说了,说了得罪人,你喜欢怎么办就怎么办。”那个老师对学生爱护得深,顾虑得是无微不至啊,念念都想到。
我们懂得老师的意思,为了要报答老师的恩德,一定要依教奉行,他怎么样教导,我们就怎样做法。所以我在每一个地方讲经的时候,有许多人要来皈依,我总是尽一切力量介绍他到别的地方去。实在不得已了,再给他结个法缘。皈依的时候,我给他做个简单的皈依形式,给他作个证明,我特别嘱咐他: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某人;皈依我某人呢,你就错了。为什么呢?你发的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不是皈依我某某人。如果我要这样做呢,那我也有罪过,你自己也得不偿失,你要懂得,皈依三宝。
三宝弟子啊,可尊可贵啊,龙天护持啊。诸佛菩萨护念,那是三宝弟子啊。你要皈依某一个法师,诸佛菩萨不会理你,为什么呢?你不是三宝弟子,你是某法师的弟子。护法龙天也不会保护你,因为你是某人的徒弟嘛,你是某人的弟子,他保护你就行啦,护法龙天连边也沾不上。我们是三宝弟子,护法龙天就要护持;我们是三宝弟子,三世诸佛就要护念。我们希望不希望得到三世诸佛、护法龙天来护念呢?你要希望,你自己心里要记住:我是三宝弟子,不是皈依某一个人。
这个理,实在讲,并不难懂啊。这种误会也非常地深,我们看蕅益大师《五戒相经笺注(笺要)》里面,蕅益大师就有一段说明这桩事情。明朝末年已经有这个现象:皈依某个人,而不是皈依三宝。皈依的意义已经失掉了,发生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这个错误一直错到今天,又错了五六百年了。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没有感应了,这需要我们深深去反省,去检点。如果我们要佛教常住在世间,诸佛菩萨法身慧命要能在我们地球上再延续下去,不要灭亡,不要中断,我们一定要如法地去修行。接引皈依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说清。
特别重要的,皈依只有一次,没有两次。皈依的法师,三宝的代表人,他来见识,给你作证明。这个道理要懂啊,就好像我们这个世间啊,你参加这个社会政党一样,入党是一次的。并不是说,在台北这个党部我入了党,基隆那个党部我还没入呢,我还到那里去再入一下,台中、台南的党部还没入呢,到台中再去入一下,台南再去入一下。你们听了都觉得好笑吧。那么我们今天皈依啊就正是如此,善导寺那儿皈依了,华严莲社还没有皈依啊,要到那里再去皈依一下,还松山寺还没有皈依啊,到那里去皈依一下。这个就变成呢,三宝有好多了。善导寺的三宝跟华严莲社不一样啊,善导寺皈依了,善导寺的佛菩萨保佑,华严莲社不保佑我啊,分了家了。世尊在世的时候,也只有一次啊,也没有第二次。世出世间是一个道理,我们要想把佛法兴起来,千万不要做人情佛事,千万不要欺骗众生,佛法正法才能够兴。
编号007-b/133–序分六种证信序
我在外面讲经也遇到过这个情形。他要来求皈依,我问他,你有没有皈依过?“哦,我已经皈依某法师、某法师,皈依好几个,我现在再皈依法师。”我说:那好了,你既然皈依,皈依三宝,那统统皈依了,用不着再来了,你已经皈依得太多了。这就是连皈依的意义都不懂,实在讲的说,“贪”,心目里头没有善法。他只记得几个法师,那几个法师就好好地去保佑他,好好地加持他,为什么呢?他得不到佛菩萨的保佑,也得不到护法神的护持,完全就靠那几个法师了。这是可悲哀的事情,这是说我们样样一定要如法啊,要明理啊。
第四呢,我们讲“德大”。什么才叫“大德”呢?一乘功德了,才叫做“大德”。佛在大经里面讲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啊。所以,佛在“四依法”里面,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那个意思就是说,皈依佛法僧,皈依法宝的时候,要皈依了义法。了义法是一乘佛法,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是:发大愿,修大行,经大时,成大德,那么这个叫“大阿罗汉”。这个“皆是大阿罗汉”,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皆”就是指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经文有省略,五个人省掉了,记个整数,一千二百五十人。那么这些呢,都是大阿罗汉。如果说这些人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萨,能讲得通,为什么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