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绝顶聪明的掩耳盗铃

011:绝顶聪明的掩耳盗铃

00:00
17:11

知识点1 


00:00:27

这个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我们都不陌生,吴季子就是季札,阖庐就是吴王夫差的爸爸。


《春秋经》在“襄公二十九年”写了一句照旧非常简短的话:

吴子使札来聘。

翻译过来就是:吴国派了季札到我们鲁国做外交访问。


现在我们要来了解的重点是:《春秋经》这短短一句话里隐含着什么“微言大义”没有?


《公羊传》认为“有”,因为吴国地处江南,在当时属于荒蛮之地,代表着落后生产力和落后文化,是被中原“诸夏”看不起的。所以,《春秋经》记载和吴国有关的事情时,一般仅仅说一个“吴”如何如何,既不给个尊称,也不记载人家君臣的名号。但是,独独在“襄公二十九年”,《春秋经》竟然破了例,不但尊称人家“吴子”,居然还记载了季札的名字。这里边一定是有什么深刻用意的。


那么,用意如何呢?当然就是表彰季札,认为这小子虽然出身夷狄,却大有诸夏之风。

知识点2


00:13:02

董仲舒用《春秋》断案的原则,一定要根据事实推究岀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的心理动机。对那些动机邪恶的家伙,哪怕他犯罪未遂,也得好好治他的罪;对首恶分子更要严加量刑;而对那些出于善意而犯下罪行的人,量刑一定从轻。所以逄丑父该杀,辕涛涂不该抓;鲁季子追捕庆父,吴季子宽恕阖庐,罪行相同而论罪不同。都是欺骗三军,有该杀的,有不该的;都是杀死国君,有该谴责的,有不该谴责的。


所以,审判案件一定要把深层的道理搞清楚!如果法院公正,理就会越来越明,教化也就会越来越得到推行;如果法院不公正,人们就会越来越淡化是非观念结果,官方宣传是在教育人民仁义道德,现实世界却在教给人们相反的道理,这世界还怎么得了?


教化是为政之体,刑法是为政之用,它们领域不同,但作用一致,所以是绝不可相互背离的,它们同样都为君子所重。


看来“《春秋》原心定罪”认真推究起来,还真是一个深刻的思想,也是一个为很多腐儒所忽视的概念。我们不难想见,就算再有多少“醇儒”满嘴仁义道德,如果现实社会中总是公理无处伸张,总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多少人还会持之以恒地坚守那些仁义道德呢?


但董仲舒这番道理虽精,却只能流于纸面,因为这和专制社会的运作机制是无法合拍的,也就注定最后只能成为嘴巴上的仁义道德而已。如果真想要公理大行,其中道理要晚到晚清时候的严复和郭嵩春他们才看得明白。


严复放眼西望,讲出了公理大行所需要的基础,这基础并不是董仲舒所谓的“以教化为体,以刑法为用”,而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在这里点明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自由”作为基础,“民主”便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学术打假和刑政公允云云,自然也就更没着落。


两千年前的董仲舒哪能看得这么远呢,他能把问题想到“《春秋》原心定罪”这一步已经很是了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73790234

    你应该像司马南一样对社会做出贡献。不会亏了你的嘴!

    开瓶拉菲001 回复 @听友73790234: 那也太恶心了吧

  • 雷_雨

    这种风格的讲述还是第一次听到

  • 礼礼亚

    阖闾 hé lǘ ?

    关汗青 回复 @礼礼亚: 也有阖庐的叫法

  • 18557090gmy

    伍子胥不是汉人,不是华夏族,谈不上汉奸

  • 阿布嘎嘎嘎嘎

  • 饭桶缪斯

    这段分析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