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二十六集:后金的崛起(上)

28、第二十六集:后金的崛起(上)

00:00
24:25

1、

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复仇的努尔哈赤,仅用五年时间(1583年-1588年)就统一了建州女真。表面看这与李成梁的纵容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努尔哈赤做到了让明朝放心。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努尔哈赤非但不允许手下犯边,还多次帮着解放那些被掳掠进山的辽东百姓,包括受命攻杀敢于犯边的女真首领。

此外努尔哈赤还多次入京朝贡刷脸,直接向皇帝和朝臣们表现的顺服。这些做法都为他赢得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在统一建州诸部的第二年,朝廷以嘉奖努尔哈赤“保塞有功”为由,正式升迁他为“建州都督”,算是官方认证了他建州国主的地位。从李成梁和朝廷的角度来说,建州女真乱了三十年,分属大小四十余个首领,有这样一个忠诚的代理人帮着约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重要的是还有海西女真从旁制衡,就像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一般。这让李成梁认定建州女真不至于尾大不掉。换而言之,李成梁接下来要做的是平衡海西、建州女真,不让他们有机会合为一体,如此便可高枕无忧。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快李成梁就没办法左右局势了。公元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李成梁被言官弹劾,结束了他二十一年辽东总兵的官场生涯。坦率说,一个位置做那么久,又是世守辽东的地头蛇,哪会一点把柄不落人手。这肯定不是李成梁是第一次被弹劾,倒与不倒,只在于朝中的靠山是否还在。李成梁的靠山是谁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客观事实是他下野后,辽东“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努尔哈赤的势头却是越来越猛。就在李成梁下野两年后(公元1393年),努尔哈赤打赢了他建立后金前的最重要一仗——古勒山之战。古勒山之战又称“九部联军之战”,九个部落联合起来进攻建州女真。这场战争对于努尔哈赤的意义,相当于成吉思汗建国前的“十三翼之战”。当年成吉思汗的好安答扎木合,不愿意看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集合泰赤乌、札答阑等十三部人马与之反目。区别在于成吉思汗输掉了“十三翼之战”,而努尔哈赤打赢了九部联军之战。



九个与努尔哈赤为敌的部落包括: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锡伯部、卦勒察部、珠舍里部、讷殷部,以及科尔沁部。努尔哈赤这边则包括六个部落,包括: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王甲部、董鄂部、哲陈部以及鸭绿江部。可以说,除野人女真以外的南女真各部,全都被卷了进去。

2

这些部落名字看着是不是头晕?没关系,不是你的问题,专家们看着也晕。其实搞清楚他们的地理背景就不晕了。参战的十五个部落中,除了身为蒙古代表的科尔沁部以外,其余十四个部落都是女真部落,但又并非全属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这当中还包含有“长白山女真”和“蒙古女真”两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女真集团。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辽东可以说是所有人心之向往的土地。“得辽东者得东北”,就算进不了辽东也得尽量靠近。当初明朝在东北收服的很多北元官员,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他们安置到辽东,朱棣能够说服朵颜三卫加入自己,也是因为允许三卫南迁到辽东之侧。每一片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都会有自己的核心河流,辽东的核心河流是辽河。建州和海西女真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成功的渗透进了辽河流域。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都做到了这点。


前面的内容说过,建州三卫是由“五国城女真”中的胡里改部、斡朵里部联盟演化而来的。其中胡里改部是最早接受招抚受封为“建州卫”,并南下至靠近辽东的浑江河谷的。斡朵里部建制出来的“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最开始的政治地位相当于建州卫的分支,在被迫从朝鲜回到中国境内后,建州左、右卫同样落脚于浑江河谷。
虽然两个部落亲如一家,但终究还是有区别。人家建州卫先到的浑江河谷,还有同出胡里改部的毛怜卫也被朝鲜赶了过来,这地方就有点挤了。于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来了后,很快就搬到了浑江河谷西侧的浑河流域去发展,并演化成后来的建州左、右卫。


浑江、浑河一字之差,地理属性可是有着本质区别。浑江是鸭绿江的支流,浑河却是辽河的支流。浑河有多重要呢?一句话,沈阳的母亲河就是浑河。
沈阳的重要性,不是在它当了辽宁省会才显现出来的。朱元璋在的时候,曾把第二十一子朱模封为“沈王”建藩于此。朱棣把辽东诸王内迁后,驻扎在沈阳的卫所,规模也是辽东诸卫中最大的。等到建州女真入驻浑河上游河谷后,沈阳在军事上的作用,也就主要变成了制约建州。正因为这一地理背景,明朝才在沈阳之东的浑河河畔筑了抚顺关,与建州女真互市。这也意味着,建州女真中哪个部落离抚顺关最近,哪支的地段就最好。房地产届一直流传着一句名言 “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你去看明初建州女真搞事情,都是建州卫领头,到了后期再有事情,再让朝廷头疼的就都是建州左、右卫的酋长们了。这事从根子上说,就是建州左、右卫的地段比建州卫好。到了明朝后期,建州三卫的建制其实也已经散了,建州女真依据各自的居住地分化成了五个部落。其中定居在浑江河谷的有:王甲部、董鄂部;定居在浑河河谷的有:哲陈部、浑河部、苏克苏浒河部,合称“建州五部”。每个部落都对应着一段河谷。苏克苏浒河这名字太长,现在简称为“苏子河”,是浑河左岸的一条支流。当年孟特穆就是定居于苏子河河谷,并筑了一座“赫图阿拉城”。统一女真后,这座城寨也成为了后金的第一座都城。

从部落属性看,努尔哈赤属于苏克苏浒河部。那个想挑战建州国主地位的尼堪外兰,也是苏克苏浒河部的一个城主。正因为如此,尼堪外兰写信想让努尔哈赤服从自己时,努尔哈赤是相当生气的。别人可以不服我,你家世代都是我家的下属,也敢骑在我头上。单论地段的话,位于苏克苏浒河部之西的浑河部还要更好点,直接与抚顺关相接。隶属浑河部的城寨里面,以古勒山上的“古勒寨”为核心。当日努尔哈赤的父祖,就是死在古勒寨里面。九部联军跟努尔哈赤开战,战场也是在浑河河畔的古勒山。估计你已经猜到了,浑河部对应的就是建州右卫。问题是地段好不代表就能成事,也有可能成为出头鸟。凭着这个好地段,建州右卫的首领们想挑战明朝,结果被李成梁给打残,让努尔哈赤抓住了机会成为建州国主。

3

地段改变命运的故事,同样在海西女真中上演。明末的海西女真源于从哈尔滨南下的“扈伦部”包括: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叶赫部。这四部出身的女真贵族有一个很容易识别的标志,那就是以“那拉”为姓,再加上部落名为前缀以示区别。比如乌拉部贵族就是“乌拉那拉氏”、叶赫部贵族就是“叶赫那拉氏”。纳兰明珠、纳兰性德两父子的这个纳兰眼“那拉”是一个意思(属于叶赫那拉氏)。

联姻永远是融合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大家在清宫戏里大家会看到很多冠以乌拉那拉氏、叶赫那拉氏的后妃。四个部落中,乌拉部和哈达部算是扈伦部的嫡系,被称之为“同姓那拉”;辉发部和叶赫部则属于被同化加入的其它部落,被称之为“异姓那拉”。四部中初始实力最强的是乌拉部。乌拉在女真语中就是江河的意思。乌拉部所生存的这条江,指的是以吉林市为核心的东流松花江。当年扈伦部从哈尔滨南下,就是在吉林市西建了一座“乌拉城”(现在这座城还在),方以扈伦国之名兴盛起来。扈伦部能够兴起并成为海西女真的代言人,甚至垄断了这个称号,又与朱棣在吉林建船厂,经营奴儿干都司有直接关系。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扈伦(海西)女真还是建州女真,能够在上百个女真部落中脱颖而出,都受益于朱棣和明朝对东北亚的经营。一个通过水路帮着经营奴儿干都司;一个隔着鸭绿江、图们江制衡朝鲜。


乌拉部是初代扈伦国主长子的部落,分家后次子就带着自己的部属南下到了哈达河定居。哈达河现在叫“清河”,跟浑河一样属于辽河在长白山脉的支流。清河向西流出山地后,在现在的辽宁开原汇入辽河。开原作为大明王朝的北大门,当年不仅入驻了从五国境迁回来的三万卫,还像沈阳一样安置了其它卫所。最初的时候,朱元璋甚至还封了自己的二十子朱松为“韩王”建藩于此,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后来不内迁的话,以后对付海西女真的事那就是韩王一系的事了。同姓那拉这边分化成了南、北两支,异姓那拉那边同样有南有北。简单点说,辉发部在乌拉部边上,所依托的辉发河上松花江在的上游最大支流;叶赫部则在哈达部边上,其所生存的叶赫河,属于哈达河的上游。这边在开原之东的哈达部、叶赫部可以顺着哈达河而下跟明朝互市;那边明朝不再对奴儿干都司用力,吉林船厂不再造船。此消彼涨的到了明朝后期,叶赫部和哈达部便上升成了海西四部的代表。如果说建州女真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海西女真就是“南风压倒北风”。谁更得势,只在于谁离辽东更近。哈达部因为血统更正,更为明朝所依重,当日在李成梁攻杀建州右卫首领王杲的战争中,哈达部因为出了大力,其首领还被朝廷封为“龙虎将军”。这个职位在明朝是正二品,算是女真诸部能够受封的最高职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后,明朝也给他授职龙虎将军。得到这个官职,相当于朝廷承认你是女真的霸主。

4

叶赫部和哈达部都贴着开原生存,又不像建州左、右卫那样同出一族,所以在明朝后期相互攻伐不断。叶赫河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哈达河(清河)的支流,但两河其实是在开原交汇的。这意味着两个海西部落,都拥有与明朝在开原贸易的独立通道,也都能威胁到开原这个北大门。

因为这个位置原因,明朝这边把与叶赫部称之为“北关”,把哈达部称之为“南关”。海西女真能不能安定,就看南、北两关,就像建州女真这边,明朝后期也只需关注建州左、右卫的状况一般。说到底,其它部族想威胁大明的边关也威胁不到。对于明朝来说,开原这个北大门边上有两个互相仇视的部落不是坏事。重要的是一定要平衡好,明朝为了平衡二部也是伤透了脑筋。删封官职的敕书在边疆是硬通货,其多少也意味着你拥有多大的贸易权,拥有敕书多少也成为了衡量一个部落实力的重要指标。到了明朝后期,实在搞不清那些夷狄内部状况的明朝官员,对谁能入贡贸易就只看敕书不看人了。于是部落战争中,争夺敕书成为了常态。明初的时候朝廷一共给了哈达、叶赫两部999道。这个奇数让500这个数字成为了关键点,意味着谁能够拿到超过500道敕书谁就是海西老大。在努儿哈赤起兵报仇的同时,哈达部也开始因为继承问题陷入分裂,叶赫部则乘机介入哈达内乱。明朝分而治之的战略是谁强就打谁,谁弱就扶谁,为的是不让一家独大。具体到处理哈达、叶赫的问题上,李成梁明确表示“南关势弱,谋讨北关以辅翊之”。哈达现在弱了,我要帮一把。为此李成梁几次出兵攻打过叶赫。比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时候,就派出火炮部队帮着已经开始衰弱的哈达部打过叶赫。不过李成梁要的是平衡,而不是让任何一部做大。所以战后出了个和稀泥方案,哈达部500道敕书,叶赫部499道,要求两家冰释前嫌,携手为朝廷效力。然而随着李成梁的罢官,明朝在叶赫、哈达两部之间勉强维持的平衡还是被打破,哈达部旋即陷入衰弱,叶赫乘势而上成为了海西女真的霸主。这边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那边叶赫部称霸海西四部,一场女真的王者之战再所难免。

5

一出大戏不光要有主角,还要有配角和龙套。如果说努尔哈赤是这出大戏的主角,以叶赫部为代表的海西女真是配角,那么蒙古女真和长白山女真就是龙套了。

先来说说谁是长白山女真吧。这个长白山指的不是长白山脉,而是长白山天池。最起码自金国时代起,长白山天池所在的火山就被女真人视为圣山。长白山女真就是围绕着天池世居的女真部落。

天池虽然是三大河流的源头,但其实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可不止三条。除了鸭绿江、图们江的源头以外,还转着圈在中国境内,生成了将近十条隶属松花江的源流,这些松花江源流又组合成了: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两大水系,在现在的吉林省白山水库汇集成松花江干流(这个合流点还可以视为长白山脉的分水岭)。长白山女真共分为三部,包括:珠舍里部、讷殷和鸭绿江部。鸭绿江部不用说了,一看名字就知道生活在鸭绿江北岸;讷殷部和珠舍里部则分别位于头道、二道松花江。


建州女真南迁后先是定居于图们江流域,然后被明朝允许南迁到鸭绿江以西,长白山三部正好横亘在这条迁徙路线当中。基于这个位置,也有人会把长白山三部认定为建州女真的一部分,将之并称为“建州八部”,只不过长白三女真肯定不是系出五国城女真。不管长白山女真跟建州女真的血缘关系远近,同样长白山脉分水岭之东的位置,决定了努尔哈赤崛起后,会先向北吞并长白山女真,然后再和海西女真一争高下。事实上九部联军之战的导火索,就是努尔哈赤吞并了位置最近的鸭绿江部。海西女真一看这还得了,一直以来都是海西女真的实力要强过建州女真,要是等努尔哈赤把长白山三部都给吞掉,那可就谁都按不住了。长白山女真的情况搞清了,那什么是“蒙古女真”呢?简单点说就是蒙古化的女真。游牧跟渔猎两大势力在东北的碰撞点,是松花江东西两流的大转折点跟嫩江的交汇处。这个水道交叉的三叉口之南如今有个著名的地标,那就是以冬捕闻名的“查干湖”。当年游牧出身的辽国君主,每年春季都会到此举行名为“捺钵”的渔猎活动,以加强与女真诸部的联系,整个形式一如清朝用“木兰秋狝”联络跟蒙古诸部的感情一样。


这个分割游牧、渔猎两大势力的三江口,在地理上还是松花江平原和嫩江平原的分割点。明末的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长白山女真都生活在长白山脉中,西边这片松花江平原也没有理由空着吧。当时定居于此的就是九部联军中的锡伯部和卦勒察部。锡伯部和卦勒察部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分布于松花江平原,你要从元末明初的划分来说,他们应该都算海西女真。假如穿越回去帮女真人设计一场对称式的PK,那理想状态应该是先统一海西四部,再吞并锡伯部和卦勒察部,然后隔着分水岭和统一了建州女真、长白山女真的努尔哈赤来场火星撞地球式的大战。不过叶赫部当时虽然强大,却不可能吞并这两个在平原区的女真部落。这事跟脱脱不花东征有关。被瓦剌部挤压到东北的脱脱不花,不是把补血的目标盯上了女真人嘛。像扈伦女真、建州女真这种躲在山里的部落损失还小点,蒙古人也不敢太深入,锡伯部和卦勒察部这种首当其冲的平原女真就倒了霉了。被整体吞并为蒙古的附庸,具体来说成为了南迁至嫩江草原的科尔沁部一部分。基于这种变化,所以才会把这两个部落称之为“蒙古女真”,这就好像当努尔哈赤的祖先当年要是不从朝鲜迁回来,那性质就会变成“朝鲜女真”一样。叶赫部要是想吞并这两个蒙古化的女真部落,那就得冒着跟蒙古人开战的风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浅文青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