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 |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00:00
08:26
他说家书抵万金,无人不懂。
他写情诗不愧圣,几人心明?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
1 、鄜州: 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 、闺中: 内室。
3 、怜: 想。
4 、未解: 尚不懂得。
5 、香雾: 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6 、云鬟: 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7 、虚幌: 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8 、双照: 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9 、泪痕: 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前两联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后两联则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看云时

    宫体艳情入圣笔,老瘦妻子身幻形。 纵有大家嫌不雅,仍觉老夫心淳性。

  • 看云时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 看云时

    他说家书抵万金,无人不懂。 他写情诗不愧圣,几人心明? 长安月照长安乱,独看双照, 私情长系国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