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春秋》是如何影响大汉王朝国策的?

006:《春秋》是如何影响大汉王朝国策的?

00:00
17:25

知识点1 


00:00:35

萧望之说:“根据《春秋》记载,晋国士匄(gai)带兵攻打齐国,半路上听说齐侯死了,士匄就收兵回国了。君子称赞士匄,说他不攻打正在办丧事的国家,合乎道义。士匄的这种做法,足以让齐国的新君感其恩,足以使天下诸国服其义。”


萧望之引述的这个故事见于《春秋经·襄公十九年》,原文是:

士匄帅师侵齐,至穀闻齐侯卒,乃还。


翻译过来就是:“晋国士匄带领军队攻打齐国,行军到穀这个地方的时候,听说齐侯死翘翘了,于是收兵回国。”


“三传”对此事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称赞士匄的做法是合乎“礼仪”,不过与《左传》和《公羊传》相比,《谷梁传》在对此事的评价中,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儒家观念:“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


这里的“尸”可不当“尸体”讲,而是做动词的“主持”,本意是和祭祀仪式有关。这句的意思是:君主不主持小事,臣子不专享美名,事情办好了全要归功于国君,事情办砸了全要归罪于自己。


知识点2


00:06:38

在儒家的眼里,真正的高手是靠搞政治来玩转天下,而绝对不是靠武力,所以他们推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思想不仅在先秦的封建时代有,在秦汉以后的专制时代一样也有;不仅儒家有,非儒家一样也有。


汉初的大才子贾谊在《新书》里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说:“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诸侯有道,守在四邻。”这就是说,如果统治者是个政治高手,就会使本是敌对势力的四方夷狄变成自己国家的守卫者。换句话说:本来要筑长城来防御邻近的外国,但政治高手会把外国变成自己的长城。


汉朝人学习经典,讲究的是“通经致用”,也就是说,学习儒家经典不是为了在书斋学院里研究历史、思想史。而是为了让经典当中的圣人思想指导实际的政治工作。比如,搞水利工程靠的是《尚书·禹贡》,法官断案靠的是《春秋》,校订法律靠的是《尚书·吕刑》,向领导劝谏靠的是《诗经》……整个儿政治生活几乎都被儒家经典一网打尽了。所以,当一众大臣反对汉武帝和匈奴开战的时候,汉武帝祭出了《公羊传》这部经典,说:“根据《公羊传》的精神,这场仗我们一定要打!”


汉武帝引的《公羊传》是和萧望之不同的段落,见于《公羊传》的“庄公四年”。在这个“庄公四年”,《春秋经》记载了一句话:纪侯大去其国。


所谓“大去”在这里就是说纪国被灭了,完蛋了。那么,谁把纪国灭了?答案是齐国。


《春秋经》之所以说得如此隐晦,是为了给齐国当时的领导人齐襄公遮掩。因为吞灭纪国原本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孔子描述这件事情并不是要批评齐襄公的恶行,而是为了表彰。所以基于“为贤者讳”的原则,孔子才隐去齐襄公的名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8503vzii

    儒家都和共产主义结合了

  • 禾木念青

    主要是针对对方情况,萧望之未必迂腐,秦晋之间也有类似情况,晋国饥荒向秦借粮,第二年晋国有饥借粮,秦国反而趁虚而入,晋国上下齐心攻击秦国。

  • 唯愿你平安

    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