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儒家学说在汉朝的历史地位

005:儒家学说在汉朝的历史地位

00:00
17:15

知识点1 


00:01:17

清代大史家赵翼在《廿二史劄zhā记》里写过一条“汉时以经义断事”,说汉朝初年法制建设很不完备,每当遇到大事有了分歧的时候,群臣往往就援引经书里的文辞来讨论该做什么决定。


知识点2 


00:02:15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审案名人,但他的出名不像福尔摩斯靠的是推理能力,而是靠狠辣的手段,所以他的传记是被司马迁收在《酷吏列传》里的。赵翼说:张汤为廷尉,每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者,补廷尉史,亭疑奏


这句话我没给翻译,因为不太好翻。原因是这样的:


赵翼这本书是笔记体的,不那么严谨,他这句话的出处或在《史记》,或在《汉书》,因为这两部书里都有相似的这么一段话,只是文字略有出入。赵翼这里的引述翻译过来就是:张汤作廷尉,审理大案要案的时候想要附会儒家典籍,就请了一些研究《尚书》《春秋》的博士,摆平法律疑点,向皇上奏报。


原文最后那句亭疑奏现代读者一般不容易理解,“亭”不是亭子,而是“平”或“定”,当动词用,我觉得翻译成“摆平”比较合适;“谳,当动词讲就是判案定罪,还有把判决结果上报的意思,当名词讲就是“案件”。


这样看来,这个例子支持赵翼前边那个论断的,但问题是,赵翼漏掉了《史记》《汉书》原文中关键的几个字——在开头那里,应该还有一句“是时,上方乡文学”。


这里的“上”指的是皇上,也就是当时在位的汉武帝;“乡”在这里的意思是“向”;而“文学”指的是儒学。这句话就是说:这个时候,皇上正迷儒学呢。再把后文联系起来,我们发现,原来张汤找那些研究《尚书》和《春秋》的博士来判案其实只是为了迎合皇上的喜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开瓶拉菲001

    原以为熊逸是要讨论传统文化,没想到熊逸讨论的是中国古人对于正义的看法之流变。熊跟罗尔斯、桑德斯们在做同样的工作,只不过熊有丰富的典籍和案例,使论证更为生动。

  • Triton66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1916年,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中才提到(此前梁启超有类似提法),竟被写入课本,成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