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第七章 |如果最后一段是子曰,更加合理

微子篇·第七章 |如果最后一段是子曰,更加合理

00:00
06:40

欢迎收听《论语最近解析》,今天学习《微子》篇,第七章: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手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我有四肢而不爱劳动,连五谷都分辨不清,我怎么会认识你的老师呢?”说完,把手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边。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中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看看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符合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以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为什么就废弃了呢?本想保持自身纯洁,却破坏了重大的伦理道德。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追求道义。至于先王之道现在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解析:以杖荷蓧:荷:背负。蓧(diào):古代一种除草的工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里应该是丈人自谦的说法,而不是丈人讽刺子路或者孔子。丈人说自己不认识孔子,因此不大可能讽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四肢。五体投地则是指两肘、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古代的“五谷”,有多种说法,有人解释为稻、黍、稷、麦、菽,有人解释为麻、黍、稷、麦、菽,有人解释为稻、稷、麦、豆、麻。黍又称黍子,碾成米叫黄米。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当作百谷之长,又被称为五谷之神,和土神合称“社稷”,后成为国家的代称。但是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为谷子,一说为高粱,一说为不粘的黍。本章跟前面两章一样,都是记载孔子遇见隐士的情景,表现了当时的隐士与孔子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认为:本章的最后一段话,从“不仕无义”,一直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是子路说的,应当是孔子说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从《论语》全书来看,记载子路的话虽然很多,但是往往都是很短的一两句,而且往往是遭到孔子批评的话,本章的大段记载比较奇怪,从子路的性格特征和学识修养来看,似乎也总结不出这么精辟的话。因此,如果最后一段是“子曰”,而不是“子路曰”,似乎更加合理。当然,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此处还是存疑为好。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卷云舒清风明月

    这个版本解释有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讽刺孔子!

    记者谢士乐 回复 @云卷云舒清风明月: 云卷云舒老师所言有道理。应当说两种解释都通,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把孰为夫子的“为”理解为“是”,那么应当是讽刺孔子;如果解释为“认识、知道”,那么应当是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