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现在对行为决定态度的方式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那么关于行为决定态度的几种理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会对我们的最终行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新的课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梳理下行动对态度作用的三种理论,并做一下比较。
自我表露理论解释了表面上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而另外两种理论则从本质上进行了阐述。认知失调理论假定我们会为自己的各种行为辩护,以此来减少我们产生不适感;而自我知觉理论则假设同观察和推断他人态度一样,我们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出合理的态度推断。
后面两种解释看似互相矛盾,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这其实很难定论。由于这两种理论被人为赋予了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可以因人而异,适用于很多不同的场景,并最终得到相似甚至相同的预测和结论,这也更加增强了人们对这两种理论正确性的信心。
我们其实很难评价这三个理论中哪一个更好,只能说目前学界普遍对失调理论更支持。失调是指当我们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不一致时,便会产生一种让人不适的紧张感。因此我们会自发地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减少这种不适感。而自我知觉理论则是说当我们对一件事的态度模棱两可时,我们就会用行动去诉说和表达。
失调为了减少我们的紧张感而相应改变自己的态度。那么那些可能引发我们失调的因素真的都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某些人是因为信任你而遭到了你的伤害,并且你要为此而负责,那么失调感就会更严重。因为你知道这是源于你的决定,而且你事先就可以预见到事情的严重后果,你便很难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任何合适的借口。你会感到心跳加快,流汗不止。
心理学家斯蒂利同样发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当我们故意的去做出一些让别人反感的事情时,会同样引发自身失调,因为这种行为会破坏我们的内心良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极其愚蠢,而失调的出现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原本的价值和好的品格,这也被称之为“自我肯定理论。”
那么,如果我们帮助那些在行为上经常会产生矛盾的人去消除不适感,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在一系列实验中,斯蒂利发现,随着人们自我观念的恢复,他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再去证明自己的行为,自尊心很强的人更是很少再进行自我辩解。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失调状态确实会激发紧张感,但当喝了酒之后,便会减少失调引发的情绪。在一个实验中,华盛顿大学的学生被迫去写一些支持学费大幅上涨的文章,这些学生通过喝啤酒和伏特,很好地缓解了自己对这一不情愿行为的抵触情绪。
如果当人们表达的观点与自己的态度大体一致时,或者当出现行为与态度互不矛盾的时候,那么失调现象就不会出现,但却依然有可能会发生态度改变的情况,这时,自我知觉理论就会派上用场,并能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但是失调理论无法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因为在有报酬的情况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很难唤起人们的紧张感。此外,对于那些行为与态度没有发生矛盾的情景,例如,要求人们扮鬼脸或者微笑时,应当也不会出现失调现象。而对于这些情况,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做出更好的解释。
简而言之,失调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行为与明确的态度在冲突时所出现的结果:由于感到紧张,我们会去调整态度来缓解情绪,此时就解释了态度改变的原因。 当我们的态度还没有完全成型时,自我知觉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态度为什么会形成,当我们作出行为反应时,我们便会产生更多可被自己接受的态度来指导当下和未来的行为。
好了,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课程我们就讲完了,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在本节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可以解释行为影响态度的三种不同的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是自我表露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觉知理论。
其中,自我表露理论是人们为了故意讨好其他人或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从而在表面上掩饰自己的真实态度,它很难引发一个人真实态度的改变。但另外两种理论却可以实实在在地促使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做出改变,并且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觉知理论是可以做到完美的相互补充。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行为能够影响态度是合理的,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去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不是等待自己想通或转变态度,而是要去义无反顾地付出行动,就像一个人即使再有写作天赋,头脑里有再好的故事,不拿起笔来写便等同于零。
下一节课我会带领大家进入新的篇章,这就是—社会影响。通过了解社会中每个人是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有利于我们抵御各种风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