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苏格拉底《斐多篇》下:为什么说恶行来自无知和错误?

1.2苏格拉底《斐多篇》下:为什么说恶行来自无知和错误?

00:00
20:51

点击图片,将今日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小伙伴!



苏格拉底《斐多篇》(下)


引子

大家好,在上一次节目里,我们介绍了苏格拉底死前最后一段时间的经过,还有记载这一场景的《斐多篇》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意义。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出了一个命题: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我们随后还着重分析了苏格拉底对灵魂不朽的几种论证。这些论证无疑突出了论证的意义,还表明了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根本差别。我们从《斐多篇》中读到,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镇定从容地谈论死亡问题。最终,他豪迈地饮下毒酒,慷慨赴死。


但是,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哲学家究竟为何被判处死刑?又是谁控告了他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苏格拉底这个人和他经历的审判。


苏格拉底的灵魂


我们在上一次节目中就曾经说过,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我们今天对苏格拉底的了解,基本来自三个人的记述: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


色诺芬是一个职业军人,不大能够深入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他笔下,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杰出的道德说教家。


我们对苏格拉底外貌的认识,主要来自色诺芬。按照现今的标准,苏格拉底长相属于典型的“油腻的大叔”。色诺芬在《会饮篇》中描述了苏格拉底的外貌。他鼻子扁平,鼻孔宽大,双眼突出,嘴唇肥厚,大腹便便。


苏格拉底的母亲叫菲娜丽特,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接生婆;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石匠。苏格拉底的妻子叫臧蒂普,按照色诺芬的描绘是一个悍妇。据说他的妻子脾气不好,经常骂他。有一次,她用一盆脏水把苏格拉底淋得透湿。结果苏格拉底却说:“这很正常啊,雷霆之后必有暴雨!”


苏格拉底曾经在重甲步兵团服役,作战英勇,酒量惊人。他还有一些奇闻异事,例如在严寒中赤脚单衫。


《会饮篇》中记载,苏格拉底在一次战役中,从黎明一直到中午,一直站在同一个地方,完全陷入沉思,到中午的时候人们注意到了他,但他一直站着,直到第二天早晨。好像入定了。


苏格拉底最热衷在广场上和人聊天,向陌生人提问古怪的问题,并不停地追问,常常问得对方无言以对,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情?”


因此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作品《云》里,将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个非常可笑的人。


例如,苏格拉底将自己吊在篮子中避免和尘世接触,并不停地诘问雅典人一些可笑的问题。


但是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描述中,四处向人发问和辩论的苏格拉底,则是幽默、伟大的哲学家,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信念。


苏格拉底虽然热衷与人聊天,但他一点也不热衷政治。


他仅有一次卷入政治:公元前406年的秋天,雅典海军打了一次胜仗。但是当时狂风大作,海军八大将在战斗中,没有派人及时打捞死难士兵的尸体。最终损失了25艘船和4000人的生命,从而激起了民愤。雅典的人民要求一次审判这些将军,把他们统一定罪。


但这是违反雅典法律的。根据当时的法律,应该分清每个人的责任,逐一定罪。


当时议事会的其他成员都很难顶住民众的压力了。而苏格拉底正巧担任议事会常委会的主席。他坚持认为这是不公正的,拒绝对这些将军定罪。但是,按照城邦的规定,苏格拉底只能担任这个职务一天。


第二天就有另一个人任主席,八位将军中有六位大将最终含冤而死。


苏格拉底不知道自己在进行无谓抵抗吗?他为什么要对抗民意,坚持法律呢?了解苏格拉底的人,会认为他知行合一,言行合一。而不了解他的人,则会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古怪的人。


 高光时刻:苏格拉底的审判


公元前399年初春,雅典城邦里有三个人麦勒图、赖垦和安匿托士,向苏格拉底提出了指控,控告的罪名有两条:


第一条是,苏格拉底拒绝承认雅典城邦所公认的诸神——也就是渎神罪;


第二条指控认为,苏格拉底腐化青年人。对他的刑罚应当是死刑。


就在几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04年,历时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败给了宿敌斯巴达,国力由盛转衰。之后,雅典还出现了三十僭主团的统治。虽然民主派很快推翻了僭主,但陷入了深刻的文化不自信,开始怀疑内部的人民。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


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这个案件应当由501人组成的陪审团来进行最后的裁决。


审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由原告提出讼词。


第二段由被告提出自我辩护,然后陪审团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


第三段由原告提议他认为相当的刑罚,并说明理由;


然后由被告提议所愿意接受的较轻惩罚。


我们已经知道,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并服毒而死。但是,事实上苏格拉底本来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免一死:例如,他可以在开审之前就逃亡;这在当时的希腊非常常见。或者,他也可以辩护的时候说些悔改的话,以获得陪审团的同情。即便被判处有罪,苏格拉底依然可以缴纳充分的罚款,以免除死刑。然而,苏格拉底放弃了上述的所有选择,几乎可以说,是在一心求死。


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对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


苏格拉底一上来,就对非常骄傲的雅典人,当头棒喝。他说:“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伟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财富、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即便如此,在第一轮投票中,陪审团投票结果:有罪281票,无罪220票。两者仅仅相差60票。苏格拉底依然有机会妥协求生。但是,在第二次申辩中,苏格拉底拒绝接受刑罚,激怒了陪审团。苏格拉底故意提出了罚款1个米那,在朋友的劝说下才提高到了30米那。


他甚至提出,自己是神明赐给雅典的礼物。应当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杰出的将领一样,终身享有特权,在普瑞塔尼乌木公共餐桌上有一个席位。


在陪审团的第二次投票中,判处他死刑。最后主张有罪的人,比第一次投票还多出了80人。但是,即便如此,苏格拉底依然从容不迫。


在《申辩篇》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在被判死刑之后,到行刑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本来有机会逃走。这是雅典城邦当局默许的。苏格拉底有一个富有的朋友克力同,为他打点好了一切,让他逃跑。对话录《克力同》里,就介绍了这段事情。但是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坦然赴死。


当克力同到监牢里探望苏格拉底逃走时,发现他居然睡得很香。克力同告诉苏格拉底,他愿意和苏格拉底的其他朋友、学生出钱,为他打点出逃。但是,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他还教导克力同说,关注是非、善恶、荣辱的问题,不应该倾听大众的意见。


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如果逃亡,是不正当的行为。而他认为:“我们无论如何不可做错事。”这个符合苏格拉底一贯的信念:最好的生活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去生活。一个人绝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克力同没有说服苏格拉底出逃,反而最终被苏格拉底说服,悻悻离开。于是,第二天就出现了《斐多篇》中那一幕。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是一个言行合一的人。他从不认为自己可以说一套,做一套。他坚持严格按照自己的信念来处事,甚至不惜生命。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也成为了西方历史上被人经久谈论的事件。民主杀死了哲人,这究竟是民主的问题,还是哲学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还会详细讲述。


苏格拉底求仁得仁,最终步入死亡。


《斐多篇》中,他对灵魂不朽的几种论证,难道仅仅是精妙的思维游戏吗?苏格拉底对灵魂问题的讨论,对哲学、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去,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谈论灵魂?


西塞罗在谈到苏格拉底时,曾经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下,把它安置在城市中,引进家家户户,使它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从天上拉到地下”这个说法是非常形象的。


因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已经有不少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了,但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然问题,例如自然的本原、流变和恒定的关系等等。


例如,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在水上,万事万物都是水形成的。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气凝结为水,水凝结为土。而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则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数字是永恒不朽,和谐稳定。总体而言,这些自然哲学家,并不大关心人的内心问题。


其实,古希腊人很早就有“精神”(psyche)的观念,但是这个概念最初和呼吸的气十分接近。精神没有人格的意思,或者说,也没有永久性的个别承担者的涵义。


苏格拉底对灵魂的讨论有所不同,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在我们之内的东西”。正是因为有灵魂,所以人才有聪明和愚蠢、好或坏之分。不同于肉体,灵魂才是造成每个人个别性的原因。也就是说,灵魂使得你不同于其他人,使得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灵魂意义在于认识善恶,并指导和驾驭一个人的活动。正是灵魂使得人避免邪恶,成就善行。也正是因为这样,灵魂成为了道德和思想发展的根基。


不仅如此,灵魂还具有认知的意义。正如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所说的那样:人应当照顾自己的灵魂。那意味着,一个人对他所相信的东西说出道理。照顾灵魂,就在于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的修养。如果不能用理性进行判定,就是对照顾自己的灵魂不负责。


可以说,按照今天哲学的划分,在苏格拉底那里,认识论和伦理学在灵魂概念中相遇了。我们常说,人类要追求一些基本价值,例如真善美。苏格拉底通过灵魂概念,在真和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恶行都是和无知或者错误有关的。干坏事都是不自愿的,或者是因为缺乏知识。换言之,在苏格拉底那里,道德是和知识统一的。


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的概念,它之后统治欧洲长达两千年。当我们谈论灵魂的时候,不必像很多伪科学那样,要求秤出灵魂的具体重量。也不必接受某种特定宗教信仰对灵魂的预设。我们可以顺着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不仅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了地下,还将哲学从外部世界拉到了内心。


在这个意义上,你愿意审视一下自己的灵魂吗?


苏格拉底的三重面貌


后世的哲学家,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总结了苏格拉底的三重面貌:


它们分别是电鳐、牛虻和思想助产士。


第一个是“电鳐”,什么是电鳐呢?


就是深海里那种会放电的鱼。它会瞬间释放力量,让人失去反应和应变能力。这里指的无疑是苏格拉底在对话中提出的那些问题。经常让人措手不及,陷入尴尬或者震惊。


第二个是“牛虻”。


牛虻是一种小虫,它会叮咬牛羊马等等。这是苏格拉底自己使用的一个比喻。它将哲学家比作牛虻,而城邦就是牛羊。哲学家有责任和义务去不断提醒政治共同体。苏格拉底认为,当时的雅典处在自鸣得意、固步自封的状态。


第三个是“思想助产士”,这可能是哲学家最理想的状态。


他们引导众人追求内心对于真理的渴望。他用一种或残酷、或玩世不恭的方式,帮助人们开发其实早已蕴含在其内心的思想。


据说苏格拉底的母亲就是一个助产士。助产士帮产妇生下的孩子是谁的?当然是产妇自己的,而不是助产士的。


所以在通过对话论辩之后,众人生产出思想后,哲学家会告诉人们这是你自己的思想。这也符合上一次节目中提到的命题:“认识就是回忆”。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即便没有受过教育,例如当时的奴隶和儿童,都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有时候,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而已。获得知识就是一个回忆或者回想的过程而已。或者说,学习真理就是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


学习者被教师所激发,但知识早已经就是学习者所熟知的东西。因此需要“思想助产士”帮助他回忆起那些知识来。


好,我们来小结一下苏格拉底的三重面貌:


它们是讨人厌的电鳐、不断叮咬城邦的牛虻,和帮助人产生思想的思想助产士。前两个形象往往被世人理解为讽刺和挖苦。这也导致了大众对苏格拉底的怀疑与敌视,并最终造成了他的死亡。


苏格拉底的反诘法


作为思想助产士,苏格拉底最常用的方法,被称为“反诘”。


反诘本意就是审视和质问。反诘的方法,要求审视自己的观念、推理的问题进而推出自相矛盾或者反常识的地方。让说话的人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很难堪。或者说,苏格拉底通过对话,让你自己的错误一步一步逐渐暴露出来。


苏格拉底并没有假装自己无知,而是真正的虚怀若谷。这可能是苏格拉底被人讨厌的最大原因之一。但是,他认为会给城邦带来最大的利益,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不是一个教授现成真理的老师,而就是这样一个提问者。


色诺芬的《回忆录》也记录了一段经典的诘问:


有一个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苏格拉底问他: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欧谛德谟答说: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欧谛德谟回答说: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紧接着问: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再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


这样苏格拉底导出了欧谛德谟的自相矛盾: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最终,欧谛德谟无言以对,收回他自己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轴心时代和结尾


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过一个影响很大的概念: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意思说: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后三世纪,地球上不同地区都出现了类似思想的飞跃。例如中国先秦时代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释迦摩尼,和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在西方这种轴心时代的代表,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一直在追求普遍定义和运用归纳推理,并关注灵魂和内心。这些毫无疑问都是轴心时代的典型标志。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你可以不接受他的结论,但他提出了一个每个人都绕不过的问题:


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


如果你到雅典去旅游,千万不要错过卫城脚下的agora城市广场。那是雅典当年的市场,也是政府办公区,更是苏格拉底找人讨论哲学的地方。


可以说,苏格拉底生于广场,也死于广场。


在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那一天,有一个年轻人,苏格拉底的学生站在法庭外旁听。他誓死要将苏格拉底复活。这个年轻人就是柏拉图。他将如何来复活苏格拉底的呢?下次节目,我们就会来解读柏拉图和他的千古名著《理想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葫芦书屋

    1.耶鲁公开课《Death》中灵魂和肉体有两种观点:physicalist 和 dualist。前者认为灵魂soul(或者说精神spirit)是肉体(body)的一种功能。当肉体死亡之后,这种功能就消失了。而二元论者认为这两者是独立的。也就是说,soul 独立在body 之外,认为人的肉体死了,但是灵魂还在(immortal)。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可能灵魂是肉体的一种功能的说法更符合解释的原理。探索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解释。而可能灵魂只是肉体的一种功能的或者说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更能解释很多现象。

    十九组 回复 @小葫芦书屋: 唯心论证明不了灵魂的物质存在。唯物论解释不了自由意志是什么物理现象。

  • 听友78836505

    特别喜欢这句“如果不能用理性进行判定,就是对照顾自己的灵魂不负责。”离开学校以后,最难得的醍醐灌顶的东西除了生活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训,就是书本里字字句句的真理和洞见,人需要时常和好书对话,和自己对话。感谢郁教授的分享!

  • 复旦郁喆隽

    #第4次打卡# 你好,我是郁喆隽。本周节目的问题是“你认为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是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我将在本周日的答疑课堂中集中答疑。每月,我将会挑选6位积极学习和互动的同学并送出礼物(一等奖1位:当月讲读的4本书;二等奖2位:当月讲读的1本书;三等奖3位:精美笔记本。

  • 听友94726124

    我的灵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被寄居在其他躯体里的灵魂感觉到,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的每一个善举和恶行,都反映了我的灵魂之或高贵或卑贱。所以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灵魂,我确实感到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或所做所为。而所谓灵魂之永恒,虽然亦属抽象,但它可以具体化为可知可感的东西。比如我今生完成的功绩,被后世人们看到的时候,他们能感知到这到底是一颗怎样的灵魂。亦如苏格拉底的肉身逝去后的长久岁月里,一代代的人们依然能通过著作感知到他的灵魂。而那些大奸大恶之人,他们的灵魂也被后世所唾弃。因此,我们的灵魂的样貌,会被反映在今生和后世的其他人眼中。由此,我们不能不谨慎对待自己所做的事和做出的作品。

  • 惠风和畅hui

    这个课程应该叫西方哲学课,东方哲学完全没涉及!

    平和_1m 回复 @惠风和畅hui: 东方哲学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 哇咔咔么么么

    这音质实在听得累

  • 阿Sir先生

    一个VIP的课 这音质差成这样 怎么听!!??

    Pearl魏_v2 回复 @阿Sir先生: 不是每个人都是播音员!

  • Roger老师

    其实苏格拉底挺偏执的,情商也不高,有点自以为是,毕竟他所坚信的“真理”到了现在来看,对的观点没几个。

    沉默cycy 回复 @Roger老师: 也许现在的观点,两千年以后看,也不一定正确

  • 糖糖_9sj

    苏格拉底和欧地德莫的对话,不是很明白,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欺骗朋友是不正义的,但是在不同的状况和条件下,正义与否不能一概而论。这段对话不是很明白,还请郁老师指教

    凤凰花开等你来 回复 @糖糖_9sj: 这大概就是西方哲学与我们的不同之处,西方强调一个问题一种结论,而忽略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比如接济穷人是善,但接济给懒惰(身体健全)的人就是纵恶;比如抢劫是恶,但抢劫贪官污吏去接济真正的穷人,又可以说是善(古时候称侠或义)。中国古人特别强调阴阳,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强调“度”~一种平衡、协调、和谐。

  • 和_vvv

    苏格拉底求仁得仁,最终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