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什么叫澄神内视,真的大医,他是个大修炼家,自身修身养性功夫一定相当了得。你看有些医生你一跟他接触,你会发现,你非常信任他,跟他讲话都觉得心特别安,神特别静。
因为这大医他内修清静,就像水一样,你无欲无求不去搅动,就会澄清,可以鉴照万物。但是你如果名利勾牵,得失干扰,这神就会像水一样变得浑浊。
那么怎么保持一种像孙思邈说的,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状态呢?
《清静经》讲: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怎么遣其欲,澄其心呢?
孙思邈说,用一心。一心是道场,所以你省病诊疾,要用至意深心。
至意深心就是一心。用心之处,必有所获。
你用心了,病虽千变万化,就容易理出一条头绪。
你用心了,用针下药,就不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疾病关乎性命,必须深思熟虑。
所以孙思邈提倡看病要全面,这叫详察形候,而且要细微,这叫纤毫勿失。
有一位林沛湘老中医,他就非常注意病人的每一个细节。
有个老干部发烧一个多月都退不了,用了各种抗生素,还请了很多中医来会诊,吃了中药,体温还是没降下来。
林老过去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他看到病人从暖水壶里倒出一杯水,马上喝下去,可当时天很热,这杯水又很烫,热天还喝这样的烫水,说明体内有大寒。
可周围人认为发烧,怎么是大寒呢?
林老却力排众议,认为发烧是假象,阴盛格阳于外,才是实质。
遂用四逆汤加味,这四逆汤可是一派阳热的汤方啊!
林老认为,张仲景讲各随其所欲而治之,病人身大热,反欲饮热水,乃体寒自救。于是一剂下去,体温大降,数剂后,发烧了一个多月的怪病悄然而退。
大家都知道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可多少人能发现,病人喜欢喝热水这一个细节?谁都知道四逆汤,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够细致入微地理出这条小线索,然后精准用药。
这就是真正老中医细致辨证的高明之处。
临证非难,难以用心,处方宜慎,慎则周详。
《医学心悟》讲,思贵专一,不为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治病不是为了分高下,也不是为了斗快速,这些都只会助长功高我慢,心浮气躁。更不是把病人当顾客,希望越多越好。
真正的医生,他是希望自己病人越少越好。
但愿世间皆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有个叫李台春的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人家一般药堂开张单子都保密不外传,在他这里开方都是公开。
病人想到哪抓药,他都不计较。哪里最好就去哪,而且诊金随意给。
人家问他你学这么多年医术图什么呢?辛苦总得有些回报。
他说,吾以医救人,非以医营业,医乃活人术,不作谋利计。
甚至在紧要关头,他还经常给贫病者施医送药,他乐善好施,很少积累家财,贫病者每天都围满他的诊室。他八十多岁看病,还精神饱满。
人家问他,你虽然自己可以过日子无忧,你总得留些房产田宅,给你儿子孙子吧?
他笑笑说,人遗子以宝,我遗子以贫。吾学医志于道不志于谷,不以术谋利。
说白了就是李台春这老先生志在学医悟道,并不是借医道来谋取稻粮。结果他的儿子个个非常有出息,孙子也很能干,都是秉承老先生的乐于助人的精神。
财物传家只能传一时,而精神传家却能传世世代代。
一般人只看表面的财宝为宝,真正的非常人,他却把做人的精神看成最贵之宝。
所以这种医生,到病人家中,根本不会看他家是否富丽堂皇,是否山珍海味,他看的是有个人在受苦。
孙思邈讲,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何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
只要你的病人一天吃不安,睡不好,你都会仔细琢磨,为他们寻求医治之法。所以一个大医他是替千家想病。哪里有闲时间,安然娱乐,骄傲自得呢?
他每天研究疾病都嫌时间不够,怎么可能到外面下馆子大吃大喝,到娱乐场所,丝竹凑耳呢?
这就是大医之体,是大医的存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