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3、大医精诚——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如果说上一节讲医术精通,那这一节讲的就是医德高尚,医心纯粹。
孙思邈他是怎样形容一个大医的呢?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也就是说,真正治病的大医,他必定神安志定,胸有成竹,而不会惊慌失措。
同时这大医治病,绝不是为了交换,为了谋取病人身上的金钱,他一心想把病治好,对外在的物欲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
这安神定志是自静其心延寿命。
而无欲无求是无求于物长精神。
医生他不单是在救人,也是借术修身来修炼自己。你看很多医德高尚,心怀众生的大医,他都活得很长。
《医道》连续剧里头,讲到主人公许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路学医非常艰辛,虽然治了不少病人,但他师父却把他赶出门外。
他很不解,如此意志消沉,准备放弃医术。这时一个道人点化了他说,不是你救了病人,而是病人救了你。
你师父不是赶你出门外,而是让你明白,一个医者不是为名利而生,而是为治病而存。
许俊马上豁然大悟,重新操起医术,成为真正纯粹的大医。
所以孙思邈讲,你想成为大医,先得发大医之心,什么是大医之心?
就是大慈恻隐之心。人之所尊,莫过于慈悲喜舍。
师父对许俊说,不知疾苦,无以为医。你不能够感同身受病人的苦难,你就不配做一个好医生。
什么叫大慈?无缘大慈。
什么叫恻隐?同体大悲。
虽然病人跟你没有明显血缘关系,甚至你认都不认识他,他痛苦了,你第一反应就是要带他脱离痛苦。
所以出入医门,孙思邈认为,要首先立下大愿,什么大愿呢?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张锡纯认为,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你都没有发过愿,怎么活出生命的精彩?没有发过愿的人,生活就会浑浑噩噩,精神就不会那么震撼人心。
小愿小成,大愿大成,无愿不成。
自古医就是道,就是在修行。
古人讲,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当先。
所以愿立则病人可救,心发则医道堪成。
如果你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
虽然学医习药多年,总是浑浑噩噩。
纵使经历名师指点,亦是徒劳功夫。
立愿过后该怎么样呢?该付出行动。学医是心行并重的,发了大心就得有大行动。有哪些大行动可以称之为大医的呢?
假如有病人来求救,不管这病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聪明的读书人,还是憨实的老百姓,是开着宝马来的有钱人,还是穿着破衣服来的穷人,是老的拄着拐杖,还是年少牙牙学语,是长得漂亮,还是相貌平平,是你的好朋友,还是你的老对头。
只要他这一刻是病人,孙思邈说,你都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唯一的非想法就是要把他的病治好。
有个医生他到老了仍然努力钻研,人家说这是别人的病苦,跟你完全没关系,你为什么还努力去攻克呢?你现在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
这医生说,我努力治病才有今天,如果这病我不考虑周全,用心攻克,那将来假如我家人,我的至亲,甚至我自己得了这病,那时该找谁呢?所以我努力救病人,其实也是在努力救我自己。
医生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受益的是他自身啊!
可现在医疗事故那么多,医疗纠纷那么厉害,甚至有人倒在大马路上,路人都缩手缩脚,怕惹上麻烦,不敢去救。
这怎么办呢?
孙思邈说,千万不要这样,到时你跌倒了没人扶,你会有什么感受?你得了重病没人敢下药,你是什么滋味?
所以医生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
人都是以心换心的,你如果想宰病人,病人当然要跟你没完,如果你都处处替病人着想,病人怎么会抱怨你呢?
所以真正懂得为自己行医之路考虑的人,他必定碰到任何疾病,全力以赴,只要我尽力,我就无愧天地。
见到病人苦恼,就像自己有一样,这叫感同身受,你有这份心,你的医术就会很精进,如果你都没感觉,学医的动力也不强,那么你的医术就永远在瓶颈以下冲不上。
有个老中医十里八乡,就他最敢下药救病人,他一辈子救治濒死之人无数,在他手中也有不少绝症危症之人走掉,但是没有一个病人跟他打官司,找他麻烦,而且所有病人都对他非常感恩。
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
当他听到十里八乡中有病人住不起医院,他根本不会管山路多难走,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赶路,嚼上一片姜,辟山岚恶气,也不管自己肚子饿不饿,疲劳不疲劳,反正一条心要把病人救过来。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孙思邈笔下的苍生大医。为什么古人讲医不叩门,也就是说真正的医生,他都没有节假日,没有关门闭户,就像医院一样你什么时候看它关过门。病人一来,根本就不需要叩门,他就能找到你。你一听就会为他出谋划策,遣方用药,不会管他有没有钱。(医不叩门,原意是指医生不要主动找病人治病,免得不被信任效果不佳或出了问题承担责任。作者这么解释,倒也是一种新意——编者)
自古以来那些大医治病,都是急人所急,因为他们懂得珍爱生命。甚至有很多慈悲的医生,他都不轻易用动物药。
为什么?孙思邈说,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像穿山甲、犀牛、老虎、乌龟、羚羊,这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你如果损伤它们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不合情理。所以孙思邈一般不轻易用有生命的药物。
确实不得已像水蛭虻虫之类,偶尔用之,能够少用不用的人,就凭普通草木,花最少价钱,帮病人治好,这是真正的大家啊!
有些医生,他看到病人浑身长满疮,不堪目睹,甚至病人卧病在床,臭秽不堪,却不想靠近,这都是不应该的。
应该怎么样呢?
孙思邈说,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一个人目容天地,纤毫可以失其明。
一个人心包太虚,一念可以塞其广。
也就是说,你如果有一丝排斥病人,厌恶病人之心,那么你的医学之道,就会被荆棘长满。
当心中长满了这些杂草时,你的医路就此而止。
学医不单医治病人,还是医生时时刻刻内修自身的过程,这是同步的,你只有内修上去,你的外治才能不断精进,你的内修如果不进了,你的外治也就此搁浅。
所以孙思邈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心中不起一丝芥蒂之心,时刻修我心中的诚意,这就是我学医的志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