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第八集,生死有命:苏轼的有涯和无涯

《苏轼》第八集,生死有命:苏轼的有涯和无涯

00:00
14:43

年初这段时间里,我们密集地接触到了一个又一个无常生命的离去。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一直是人生中绕不开的话题。


作为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我们都对死亡有一种畏惧感,苏轼也不例外。一度,苏轼对长生不老之术很着迷。我们也常常在他的诗文中发现,现实之外,还有一个想象的瑰丽世界


被贬黄州时,苏轼曾深感苦闷。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带了酒菜,坐小船到赤壁游玩。苏轼一个人爬上悬崖,俯视深不可测的江水,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闷气。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写到,他忽然看到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掠过他们的船头,长鸣向西飞去。后来,他和友人各自散去,当晚梦见一个羽衣蹁跹的道士向他拱手施礼,问他赤壁之游高兴吗?苏轼忽然醒悟,对道士说,当晚飞鸣而过的鹤,就是你吧!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梦醒了,道士不见了,一个飘渺神秘的世界也不见了。但苏轼没有放弃寻找。当他的心灵世界仍然纷纷扰扰时,这个世界就会跳出来,向他发出前往其中的邀请。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去瘴疫之地的惠州。在度过大庾岭时,苏轼想起这是道教大师葛洪成仙、出产丹砂的地方,心灵世界一下子活跃起来。他觉得这是天意。在惠州,餐霞饮露,服气吐纳,想着能与神仙同化,长生不老,不是很好吗?


他把自己的喜悦汇于笔端: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在到惠州之前,苏轼也学过一些长生之术,但并没有长期坚持。这次被贬岭南,万念俱灰,便决定从此专心学道了。


他开始炼丹。因惠州地处偏僻,炼丹需要的丹砂、硫黄、松脂及炉子等物,都买不到。他便写信给朋友程之才,要其帮忙在广州订购。炼丹的矿物质有毒,一些服用丹药的人因此而死,苏轼也知道其中的危险。他在试验丹药时,也十分警觉。他甚至怀疑炼丹成仙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但总禁不住思想的好奇。


相对于丹药,修炼内丹就显得更加安全。内丹是修炼人身体里的丹田之力,调养呼吸吐纳之法。苏轼碰上一个海上道人,传给他“以神守气”的方法,他写成歌诀,与道友吴复古分享:


但向起时作,还于作处收。

蛟龙莫放睡,雷雨直须休。

要会无穷火,尝观未尽油。

夜深人散后,惟有一灯留。


这歌诀神秘莫测,不太好懂。但表明苏轼在内丹学习上,已经有不少体会了。


苏轼不仅炼丹,学习呼吸吐纳之法,还热衷寻访各种仙药。曾有人送他一种植物,样子如婴儿,指掌具备,宛然若真。根据葛洪的说法,这是“肉芝”,是一种仙药。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记载:“行山中,见小人乘车马,长七八寸,肉芝也。捉取服之即仙矣。”苏轼把它煮熟了,和弟弟、家人分食,可是并没有脱胎换骨,白日飞仙。


苏轼后来总结说:


老蚕作茧何时脱,梦想至人空激烈。

古来大药不可求,真契当如磁石铁。


苏轼承认,成仙不是那么容易的。自己没有成仙,也许是仙缘不够。


到晚年,苏轼越来越喜欢陶渊明,觉得是自己的异代知己。陶渊明对生死看得很达观。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陶渊明看来,没有长生不老的事,即使皇帝圣贤也无法永生。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喜不悲,走向生命的尽头。


苏轼赞成陶渊明。他在《和陶神释》中写道: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苏轼希望自己和陶渊明一样,能超然于功名利禄之外,不去寻找什么仙山佛国,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1101年,在常州,66岁的苏轼大病不起,夜里发着高烧,身体虚弱。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弥留时刻了。朋友钱世雄给他送来具有奇效的药,但苏轼没有服用。


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不曾作恶,我相信死了一定不会进地狱。”又说:“到我死的时候,千万不要哭,让我坦然而死吧。


苏轼的病情加重,听觉也丧失大半。朋友、维琳方丈也专程从杭州赶来看他,伏在他耳边大声说:“现在,要想来世。”


苏轼回答:“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朋友钱世雄也凑近他的耳朵大喊:“现在,你最好还是要作如是想。”


苏轼回答:“勉强想就错了。


那是他最后一句话。


苏轼死了。他的最后一首诗,写在临终前几天,是给维琳方丈的: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年少时,总觉得时间漫长,人生望不到尽头。年老了,回顾一生,仿佛电光石火,倏忽而过。人总是通过种种办法幻想长久留住自己的生命,那怎么可能。高僧鸠摩罗什临终前还想着通过咒语来延缓死亡的到来,终归徒劳。


尽管苏轼也炼丹,也钻研长生不老之术,但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是一个活在现世的人。他承认生命的有限,死亡的存在,但也不把希望寄托给虚无飘渺的来世。他追求养生,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为了尽量活够自己的生命期限。


苏轼为什么不害怕死亡呢?也许他和莎士比亚想的一样。


莎士比亚说:

所谓生命这东西,到底有什么值得珍爱呢?在我们的生命中隐藏着千万次死亡,可是我们对于结束一切痛苦的死亡却那样害怕。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会害怕最后的死亡了。苏轼人生中的每一次被贬,都是一次死亡,都是对他生命热情的绞杀和扑灭;朋友、亲人、爱人的离世,也是他的一次次死亡;而苏轼仍然充满深情地活着,继续思考、写作、追寻真善美的步伐。而他每一天的一点点努力,都是对自己死亡的一次拯救。


苏轼真的死了吗?一千年了,他仿佛还活在我们中间,与我们同在,与这个世界同在。


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bēn)、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是的。苏轼正是用这样的浩然之气,达到了人生的永恒。


好了,朋友们,这八期的《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时光如梭,在这两个月的陪伴里,我们共同了解一个与兄弟、家人、朋友为伴的苏轼,也了解了一个爱美食、饮茶、赏花的苏轼。最终,在豁达的生死观念下,这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走完了他的一生,流芳百世。


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愿《诗意的人》给你源源不断的生活勇气。


下一期,《诗意的人》会讲:杜甫。就像新冠疫情对我们是一场危机,安史之乱对杜甫和很多唐朝人也是一场危机。危机之下,诗歌何为,诗人何为,杜甫何为?下回见。


【本期提及的苏轼诗文】

《过大庾岭》

《后赤壁赋》

《石芝诗(并引)

《海上道人传以神守气诀》

《和陶神释》

《潮州韩文公庙碑》

《答径山琳长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