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董梅为你讲〈诗经〉》正式进入第一讲。我选择了《周南》之中的《芣苢》。《周南》是十五国风中的第一部分,一共有11篇诗,《芣苢》是其中的第8篇。
图|董梅老师手写
为什么要以《芣苢》开篇呢?因为我们第一个单元的主题是《诗经的原野图景》,而《芣苢》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如果我们把它还原出来,还原成为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场状态,你会发现它是一篇典型的原野之歌,一幅农耕族群的劳作画卷。所以,我请你和我一起从这里进入十五国风。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就是采啊采啊,一直不停地采。芣苢,这是一个听起来很古雅、陌生的名字,其实它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今天的名字叫“车前草”,你是不是就不感觉那么隔膜了呢?在北京,由春到秋,你随便出门走走,只要是长野草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它。
图自网络|芣苢车前草
在中药店里,你也可以找到一味著名的中药,叫车前子,那就是它的籽实,有着药用功能。但是对《诗经》时代的妇女而言,车前子更重要的在于它代表着一种祝福、一种信仰。因为车前草结籽非常多,一根成熟的草穗儿上甚至会有成百上千的籽实,所以,上古时期采集车前子意味着对多子多福的祈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啊采啊采芣苢,大家一起采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啊采啊采芣苢,采了很多芣苢”。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简单、朴素、轻快?其实在今天的有些地方,也还能听到类似的歌唱。比如,现在已经是惊蛰节气,很快江南就要进入采茶的季节了,江浙一带的采茶民歌里,就有“采呀采呀快采茶”的句子,歌调也是非常轻快。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在三千年前的原野上,妇人们三三五五结伴采集,她们唱出简单轻快的调子,此起彼伏,余音袅袅。原始的民歌、原始的诗就这样产生了。
我在读《诗经》的时候,常常想起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或者是《花儿与少年》。它们都是直接来自于土地的,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来自生活的喜怒哀乐,放声于天地之间。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你发现了吗?这首诗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重复。全诗一共六段、十二句。但其实整首诗从头到尾只改变了六个字,就是每一段里那个关键的动词,除此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是在原样重复。这手法叫“复沓”,这是《诗经》的特点,也是民歌的典型特点。
《芣苢》用六段复沓、六个动作勾勒出了采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如何开始,到身体、双手的动作特写,到如何丰收、结束、归去。如果我们设想这首诗还有第七段,应该也还是“采采芣苡,薄言如何之”。
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复沓呢?这就是民歌的基因,它让一首歌回环不已、连绵不绝,简单、易记、容易在民间传唱。你可以试试去读《芣苢》,读着读着,很可能会有想要轻声哼唱起来的感觉,甚至,还可以结合着简单的肢体动作。并且只要你高兴,就可以连绵不绝地一直唱下去。这就是人类早期最朴素的民歌形式,它是诗、是歌、是舞蹈,它是艺术的三位一体。
现在我请你来关注几个特写镜头。比如第三段、第四段的动作是:“薄言掇之”“薄言捋之”。“掇”,这是个什么样的动作?查字典会知道:弯身拾取为掇,就是弯腰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但是,为了更直观地“看见”这个动作,我请你去看一幅世界名画,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
图|《拾穗者》
画面中的三位妇人都在弯身拾取麦穗,其中两位“掇”的动态非常典型。她们在拾麦穗,而《诗经》原野上的妇人们是在拾车前草的草穗儿。第四段说“薄言捋之”,“捋”这个说法在今天的口语之中仍然还有的,就是你一只手固定住枝的根部,另外一只手从根向梢快速顺势而下,成熟的种子就随之纷纷脱落了。
经过这样的采摘过程以后,收获一定很多,所以最后两段的薄言“袺之”“襭之”,描述的是怎样收集成果。因为所有的筐子都装满了,但是收获越来越多,怎么办呢?古人所着的衣裳是上“衣”下“裳”, “裳”就是长裙,把长长的裙角捞起来握在手里,就形成了一个裙兜,这下又能装很多车前子了。所以你看到“袺”这个字的偏旁是“衣补”旁的。为了理解这个动作,我又要推荐你去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画家波提切利,有一幅著名的《春》。
图|《春》
这一幅画里描绘了几组形象,正中间的是维纳斯,左面是爱、美、惠三女神,还有赫尔墨斯。在画面的右半部,有三个形象,一位是用比较阴暗的色调描画出来的“西风之神”。西风的到来,在爱琴海边的希腊,意味着春天来了。注意,这一点和中国很不一样啊!在中国,西风意味着秋天,比如“西风紧、北雁南飞”。你看,不同的国度、因地域差异,气候各异,对人文、艺术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在这幅画里,古希腊的“西风神”携着春风到来了,他在追赶着前边的一位女性,这是森林女神。森林女神在慌忙逃避,仓皇之中,她开始变身,化成了一位非常美丽的、穿着华丽衣衫的女神,这就是花神。这位花神的动态焦点,就是它的双手:她的左手托起裙角,形成一个裙兜,里面装满了鲜花。她的右手正在从裙兜里撷取鲜花撒向人间。你看,对古今中外的人类而言,春天的美好都是一样的,它和鲜花一起回到人间。
图|《春》局部
波提切利笔下的花神让你看见了《诗经》里的“薄言袺之”。去看一下花神手部的动作,所不同的一点是,花神的动作是在把鲜花抛洒出去,而《芣苡》里的动作刚好相反,是把车前子收进裙兜里。
总之,我们总是可以在广泛的、全人类的艺术和文化的范畴之内,为艺术找到相互的注脚。打开心胸,打开视野,你会有更多美的发现。
最后一段“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襭”这个动词也是“衣补”旁的。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试想一下,采摘结束的时候,是要拎着大小的筐子离去的,所以这时候,需要把双手解放出来。把握在手里的裙角插入裙带之中,打个结让它固定住,这就是“薄言襭之”。你不仅仅可以看到离去时行走的身姿,甚至还可以感受到衣裙窸窣飘动。此时,这个小小的队伍,前后相呼,一起走过傍晚的田野。
《芣苢》既富于音乐的节奏,又很有画面感,不是吗?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他的著作《诗经原始》里说:“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图|董梅老师手写
《诗经》之中有很多作品写到采集。其实从人类而言,采集是上古人类的共同图景。单就中国文学而言,如果比较一下较晚的魏晋诗、唐诗、宋词中的采摘,会发现后世诗歌多为采莲、采菊、采茶,大多是经过人类驯化的植物了。但在《诗经》之中,你读到的上百种采,是采艾、采葛、采蘋。先民们在原野上采,在水边采,在山间采。那时候,植物大部分还都是野生状态的,而我们的先民,也还离天地山川、离万物更近。
“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起源于农耕文明的先民,和他们的原野是亲密的,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歌哭于斯”。千载之下,原野上仍然有他们的歌唱,不绝如缕。
配图|来自网络
配乐 | 《雨巷》《你的名字》
听了董梅老师的诗里中国,又过来跟董梅老师学诗经。
谢谢董梅老师,带我们感受美,真,善,谢谢您
在原文中加上拼音就好了
为什么要采车前草呀?不能说它象征“多子”就采那么多回去吧?
薄言何之谓也?
能不能够用中国的画或者其他内容形容诗经里的诗句
很喜欢😊
董老师早
醉在诗中,能否在文稿原文中配上拼音,有些字确实认不得,读不出来
太精彩了。很喜欢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