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三十三集:袁督师之死

35、第三十三集:袁督师之死

00:00
26:48

1、

后世一般将被崇祯重新启用的袁崇焕称之为“袁督师”,其实袁崇焕的正式头衔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重点在于后面的“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这个空前的任命意味着袁崇焕的实权比起他的老师“孙督师”又扩大了一倍。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河北北部、辽东,以及山东北部都成为了袁督师的防区,

当日孙承宗督师的只是蓟辽军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及辽东地区。因熊廷弼“三方布置”战略而特设的“登莱巡抚”,在当时并没有划给孙承宗管辖。时任登莱巡抚,为大明“持节视师海上”的是另一位“帝师”袁可立(天启四年卸任)。可以说,孙承宗、袁可立这两位帝师是天启帝当时最能信任的文官。二人亦不负所望,前者帮他在陆地打造“关宁锦防线”;后者则负责操持针对辽南的海上包围圈。在袁可立主政登莱之后,以山东为后方基地的毛文龙部被划入了他的治下。毛文龙和他的东江镇,在辽南所取得的一系列战果,都离不开袁可立的大力支持。在袁、毛二人的通力合作下,整个辽南沿海地区都燃起了抗金烟火,甚至一度收复了复州卫和金州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前后三次进攻关宁锦防线而不得,都与登莱战区在其后方的袭扰有直接关系。正因为这支海上力量的存在,后金方面迟迟不敢控制河西那些已经被明朝放弃的城堡,怕的就是被截断后路。



尽管孙承宗和袁可立的忠诚度、声望、能力,以及皇帝的信任度都没有问题,但天启时代各自为战的状态还是徒增了内耗。以宁锦之战来说,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满桂驻守的锦州城,以及毛文龙河东开辟的战场之间,配合就存在很大问题。袁崇焕本人正是因为被质疑,没有倾力支援另两片战场而引恨辞官的。
到底谁该为前两场战役中的失误负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袁崇焕深知如果想完成“五年复辽”的军令状,就一定要得到一个统管整个东北战区的头衔。而对于已经视袁崇焕为中兴希望的崇祯来说,自然也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辽西、辽南两大战区被渤海相隔,一个的核心力量是陆军;一个的核心力量是海军,袁崇焕需要得找两个能听从自己号令的左右手才行。具体来说哪个文官当巡抚无所谓,袁崇焕需要的是两个愿意受他节制的武将,来担任辽东总兵和东江镇总兵,以完成自己的五年复辽承诺。这两名武将有一个硬性要求——必须得是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是袁崇焕跟两任皇帝反复强调的,努尔哈赤在辽地的报复之举,让后金在辽东大失民望,可以说间接帮了袁崇焕一把。此时回归大明的辽人,大多跟后金有着血海深仇。

2

关宁锦防线的兵权袁崇焕给了祖大寿(具体来说合并后的锦州和宁远两镇,山海关是单设一镇)。这个位置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祖大寿家族跟李成梁家族一样,都是在辽东呆了两个世纪的军人世家。区别在于李成梁家的根基之地是北境重镇铁岭,祖大寿他们家则世居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宁远。

如今宁远城取代铁岭成为帝国北境前线,祖家世代累积的财产都在此,护国就是守家,祖家自然会比别人卖力。当然,能不能帮着袁督师和朝廷看护好“关宁锦防线”,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有没有真本事。祖大寿是有真本事的,而且是家传的本事。祖家世代为军,他父亲祖承训跟随李成梁多年,最终做到了辽东副总兵的位置,还在万历援朝之战中代表明军打响了第一枪。此外“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以家丁私兵为战斗核心的辽东。家里男丁的多少能决定人家是不是高看你一眼。这点祖家跟李家一样不缺,祖大寿一起兄弟四个,加上子侄十余人都在辽东为将。强龙不压地头蛇,仅凭这点就胜过那些空降到辽东的将官。出身这件事可以让你比外人起点高,但最终的高度还是得自己去争取的。之前袁崇焕主修关宁锦防线时,就非常倚重祖大寿。宁远城、大凌河防线都是在祖大寿的监工下完成,宁远、宁锦两战祖大寿也拼杀在前。辽东铁骑的战斗力很强,袁崇焕在祖大寿的协助下招抚辽人,吸收前来投奔的蒙古人甚至女真人,重组出了新的“关宁铁骑”,使之成为驻守辽西的核心力量。不过朝廷从李成梁第一次罢官后,就想着制衡这些辽东坐地户。除了李成梁和他的几个儿子被启用救过火以外,袁崇焕被启用之前基本就没再任用过辽东籍的辽东总兵。由于过于依重辽人,袁崇焕当时还跟时任辽东总兵的满桂,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从一开始的亲密合作,到后来的互生嫌隙。这次袁崇焕主政东北战区,马上就把祖大寿升为了“辽东前锋总兵官”。此后从公元1628年到公元1642年这十四年间,帝国门户地位的“关宁锦防线”便正式进入了“辽人守辽土”的祖大寿时代。有了城坚炮利的“关宁锦防线”,有了祖大寿和他的关宁铁骑,这辽西的事情就可以先放一放了。袁崇焕非常确定,后金一时半会不会敢来碰这颗硬钉子。接下来要整合的将是由“登莱巡抚”节制的辽南战区。这个环绕辽东半岛而生的海上战区,上上下下都知道毛文龙才是关键人物,而且毛文龙也符合 “辽人守辽土”的要求。

3

袁崇焕是早有想法把毛文龙纳入自己的计划中。宁远之战后,刚升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便奏请当时的天启帝,希望毛文龙能够从皮岛移镇到辽南沿海。具体的位置二人可以商量,原则是靠近辽西和山东的岛屿,以利于协同作战。

如果从海陆配合的角度看,毛文龙自己的驻地最好是设在金州卫,也就是大连一带的海岛上。即方便与关宁军在辽东湾配合,向辽河方向渗透;又可以仍在外海游击,继续威胁鸭绿江口,与登莱、天津的联系也紧密。并且大连附近的岛屿,当时都在毛文龙的控制之下。


移镇的建议自东江镇设立之初,朝堂上就不绝于耳。然而毛文龙却不原意移镇。在他看来皮岛即可以威胁后金的大后方,还可以给朝鲜以信心。为此毛文龙不断在敌后搞事情,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常有斩首几百,敌方自相践踏损失数万的战报送到朝廷。对手被吓死几万的说法当然是夸大其词了(最后计功的时候,有证据有首级的才算),但毛文龙的作用大家也都是看得到的。所以无论是天启还是崇祯都没有下令让毛文龙移镇。客观说,不管是留在皮岛还是移镇到金州,毛文龙都有他的用处。要是实在不原意移镇,袁崇焕最好的做法是在金州附近的海岛再设一镇,专门负责经略辽南四镇,包括与关宁军打配合。毛文龙那边只当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就行了。问题是资源是有限的,给了这就给不了那。如今毛文龙是大明当仁不让的北海柱石,你再设一镇的话,明显就跟他有竞争。辽兵辽将投奔后金可不是什么稀罕事,万一毛文龙逼跑了,那袁崇焕的大计肯定得破产。说到底,关宁军和东江军各打各的,守住各自的防区问题不大,但想五年复辽就得令出一门。立完这个军令状后,袁崇焕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东江镇的指挥中心要不要南移,而是毛文龙服不服自己。显然,毛文龙是不服的。论年龄,毛比袁大八岁;论资历,毛文龙北上辽东从军时,袁崇焕还在家里苦读;论功劳,镇江大捷在先,宁远大捷在后,轰动朝野的程度不亚于后者。此外关宁锦防线是得到了朝廷全力支持,花费巨资打造的。东江镇则是毛文龙一手一脚,聚拢心向大明的辽东军民硬生生攒出来的。虽然东江镇建立之后也能从朝廷领到粮饷,但比起关宁锦防线得到的支持,那还是差得很远。为了养活数万军民,毛文龙甚至还和后金做起了生意,而这也成为了他日后被诛杀的罪状之一。总而言之,袁崇焕是很清楚毛文龙是不可能听命于自己的。即如此那就只能对不起了。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邀请毛文龙前往大连西部的双岛,这个隶属金州卫的岛屿,与八年前毛文龙南下时登陆的猪岛距离仅20余公里。只是毛文龙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终会命丧于此。在袁崇焕看来,杀毛文龙是因为后者犯了法,是出于公心,并无私怨的成分。为显示自己公私分明,他在公布毛文龙的罪状并诛杀这位不受节制的大将后,还在第二天祭拜了毛文龙。然后将东江镇分为了四协,仍然任用包括毛文龙儿子在内的毛文龙旧部管理东江镇,同时增加了东江镇的粮饷稳定军心。

4

袁崇焕一共给毛文龙列了十二条罪状,比如吃空饷、不受文官节制、虚报战功、私开互市做生意等等。这些罪状你也不能说没有,但是不是死罪甚至应该治罪却是两说。反正你要是把《亮剑》里的李云龙放在袁崇焕下面,肯定也是一个死。

杀完毛文龙,袁崇焕再上书崇祯请罪,毕竟毛文龙是大将,你有尚方宝剑也不能善杀。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皇帝和朝臣们再觉得不妥,也只能先站在袁督师这边,定了毛文龙的罪。只是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要是你袁督师夸下的海口成了真,那你就是大英雄、大忠臣,毛文龙在史书上就会被盯在耻辱柱上,他那些罪状也会被无限放大。反过来,善杀大臣、自毁海上长城这口锅,袁崇焕就得背下去。悲剧的是,刚把东江镇的事情理好,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袁崇焕就出事了。前面不是说在崇祯一上台就断绝援助了与蒙古诸部的往来嘛!这不仅帮着后金把林丹汗赶到了河套地区,还让东北地区的蒙古部落尽数归附了后金。要是林丹汗能一直留在东北,哪怕到了河套以后再与大明结盟,局面都还不至于那么糟糕。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鼎立的局面能够维持,实力偏弱的两方必须结盟。问题是崇祯和林丹汗二人,一个是大元正统,一个是大明正统,都认为自己才是天子,谁也不认为自己应该放低姿态,更不原意承认后金长成实力最强者。皇太极一统东北蒙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那就是后金铁骑不用走被袁崇焕封得死死的辽西走廊,而是可以绕过关宁防线,从蒙古人的地盘入寇北京,就像也先、俺答汗当年做的那样。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率数万大军兵分三路,由蓟州镇防区内的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三个关口突入长城。之后一路连破数城直逼京畿,史称“己巳之变”。


蓟镇长城是戚继光为防御蒙古重新设计过的,原本从城防到兵力配置都没问题。只是现下大明的防御重心是在东北,是在辽西走廊。在军力和军费都向关宁锦防线倾斜的情况下,蓟州防线就难免武备松驰了,尤其蒙古现在四分五裂的,在明朝眼里已经构不成威胁。对于后金可能绕过关宁锦,从蒙古人地界入侵这事袁崇焕是早有判断,并且两次上溯谏言说“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 。可惜东西向的蓟镇长城延绵千里,可供突破燕山的路线至少有七八条,不像关宁锦防线那样是南北上排列,防守方能够依托锦州、宁远、山海关三个节点逐级抵抗。真要重整军备哪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见后金军果然从蒙古地界突破长城,崇祯这边赶紧任命了最德高望众的孙承宗主导京畿防务,同时调集各路兵马勤王。守土有责的袁崇焕更是带着祖大寿和两万关宁铁骑前往北京救驾。在袁崇焕和其他勤王部队的拼死救援下,皇太极最终解围离开,转而去攻掠其它防守薄弱的城池。

4

有也先、俺答入塞的经验在先,让后金打到北京城下肯定是件朝野震惊的大事件,但还不能说是亡国之兆。这主要是难以保障后勤的入侵方谋求的是速战,而像北京城这样有坚城火炮护体的城,只要内部不出问题是很难被攻破的。像这次后金军在河北肆虐了五个月后,最后还是带着战利品撤了回去。

不过北京城虽然守住了,袁崇焕却还是因此掉了脑袋。不光是掉了脑袋,还被千刀万剐。


整个辽东、河北北部乃至山东北部的防务现在都是袁崇焕负责。你跟我说能五年复辽,辽东没复成,反倒让后金军兵临北京城下。这种局面皇帝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不要说皇帝,那些在己巳之变遭遇损失的大臣、百姓也不会有好话说。之前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曾经派人前去吊唁,作出和谈的姿态;天启帝驾崩时,皇太极也同样操作过,包括这次兵临北京城下后。皇太极还一直去信明朝表示要和谈。其实双方都没有和谈的打算,这样做都只是缓兵之计,刺探对方的虚实。不过皇太极是君这样做没人怀疑是在卖国,袁崇焕是臣这样做就授人以柄了。这回后金入塞,京城里就风传是被袁崇焕放进来的。天子一怒,在城下跟后金军厮杀多日的关宁铁骑,非但没有被允许入城休整,袁崇焕自己也被免职下狱,下狱时皇太极的军队甚至还在北京城下。乘你病要你命,袁崇焕和关宁防线一直是后金的心腹大患,见袁崇焕被质疑忠诚,皇太极要是不乘机落井下石,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对手。于是在皇太极的故意送上的证据支持下,袁崇焕通敌的罪状更是被坐实。公元1630年9月22日,明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以擅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的罪名凌迟处死。据说当时北京城内的百姓,都恨透了这个卖国罪,纷纷挤上前去生食其肉。袁督师之死的责任到底应该由哪个皇帝负责呢?只能说疑心才能生暗鬼,你相信什么就会有人给你送来证据。一百四十多年后,已经安享盛世的乾隆觉得再表彰那些叛明降清者,反倒不利于大清天下稳固,毕竟如今在台上担心出叛臣的已经是自己,于是下令编纂《贰臣传》,列入了120余名叛明投清的重要官员。这表面看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不说你好也不说你坏。不过中国文化自古讲究“忠臣不事二主”,一个“贰臣”的帽子扣上,懂得人自然知道是在打脸示众。把贰臣拉出来示众,自然还要竖立大家学习的忠臣榜样。于是颇有点讽刺意味的事件发生了——被冤枉将近一个半世纪的袁督师,最终靠着被他深恶的对手平反,方得回了一个忠臣的名号。

5

探讨明末乱局,袁崇焕和毛文龙之死往往被认为是大厦将倾的征兆。这话对也不对,“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初创王朝时,谁能在群雄中杀出重围,的确更考验个人能力。不过王朝末世,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很多事情就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了。

作为一个王朝的末代之君,崇祯很容易被人扣上一个昏君的帽子,然而特别勤政的他却并没有被扣上这顶帽子。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通过拷打从官员富户那些逼出了七千万两白银。宫中却是连几万两都没搜出来,为了补充军费,崇祯甚至连宫里的铜器、锡器都拿出去变卖了。
只是一定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崇祯本人的责任却又是最大的。老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答应了给袁崇焕五年时间,这才一年多就变了卦。更要命的是,这才只是一个开始。皇帝太没有耐性,太想中兴大明了。如果有人能够穿越回去,又有把握说服崇祯的话,那么一定要说三个建议,一是跟已经跑到河套的林丹汗结盟;二是在此基础上想办法跟后金议和,争取时间解决内部矛盾;三就是别再杀人了。不管怎么样,林丹汗是正宗的蒙古大汗,有他在那里牵扯着,蒙古部落不至于全部倒向后金。只是得抓紧时间,因为被逼得穷途末路的林丹汗在崇祯七年(1634年)就死了。林丹汗被消灭的结果,就是燕山长城被打成了筛子,整个华北平原地区跟当年俺答汗入侵一样,成了后金的公共厕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史称“清军入塞”。崇祯九年、崇祯十一年、崇祯十二年,后金军又三次突破蓟镇防区。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最后一次最远甚至打到了江苏的连云港。攻克逼降了69座城,掠走36万人口,外加黄金12250两,白银2251263两。每被惊吓一次,认定臣下不够努力的崇祯就会大开杀戒。整个17年的执政生涯,崇祯最少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内阁成员换了50多个。甚至在崇祯十二年八月,因清军再次入塞,一天内集体处决了33名官员。被诛杀的官员有巡抚级文官、有总兵级武将,还有派出监军的宦官。大明的军政自朱棣以来一直就是文官、武将、宦官三驾马车互为牵制运转。不管怎样你总得信一方,现在可倒好,皇帝只相信自己。朱元璋当年也杀了不少人,但那是开国的时候。杀了想架空自己的宰辅,诛了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还有儿子帮着理政带兵。至于现在那些被朝廷供养的朱家子孙有没有能靠得住的。。。。唉!不提也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浅文青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