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三十四集:皇太极的“人和:与崇祯的”西法“(上)

36、第三十四集:皇太极的“人和:与崇祯的”西法“(上)

00:00
26:26

1、

孟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衡量一个政权的赢面不外乎从这三点评判。帝国时代的中央之国,统一王朝的寿数就没有超过三百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天时”已经不站在崇祯这一边,两百多年来累积下来的矛盾不是他一人所能解决的。

至于“地利”大明却还是有的,即便失守辽西走廊,也还有完整的明长城和山海关可供依托。再不济像南宋那样退守南方,靠着江淮天险和南方的钱粮,延续个100多年的“南明”王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这最重要的“人和”问题上,崇祯却是大大的失了分。不光他失了分,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得分也远低于皇太极。乾隆将那些曾在明清两朝为官的官员统称为“贰臣”,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入关之前收服的辽东籍“贰臣”。论及对清军入关功劳最大的贰臣,又有五个人作用最大。包括隶属关宁军体系的:祖大寿、吴三桂;以及东江镇体系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可以很肯定的说,随着五人所代表的关宁军和东江军的变节,清朝最低限度已然可以入主中原,变身成一个覆盖中央之国北方的政权。五名贰臣都是皇太极亲自收服的。历史记载,皇太极七岁时就帮着管家了,而且识文断字、过目不忘。按朝鲜那边的记录,皇太极甚至是努尔哈赤手下诸将中唯一识字的。这当然有点言过其实了,最起码像佟家这样汉化了200多年的家族,肯定是有文化的。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难就难在收服人心。人心分两种,所谓“民心”指的主要是普通人之心,你能让他们安居乐业就行了。对于想夺取天下来说,更重要的是得让人才归心,得让那些有能力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人原意效力才行。对于这些人来说,那就不光是用利益就能解决的了,你还得有容人之量。如果说崇祯最大的问题是做不到用人不疑,那么皇太极就是硬币的另一面。在收服祖大寿和关宁铁骑的问题上,皇太极的容人之量得到了充分展示。袁崇焕进城被抓时祖大寿就在身边,当时是气得混身发抖,看到这一反应的官员认定他肯定会反。出城后祖大寿果然便带着关宁铁骑准备回宁远,幸好孙承宗是了解祖大寿的,赶紧出面把祖大寿叫了回来继续勤王。后金全面撤军之后,祖大寿在孙承宗的保护下回到了辽西。袁崇焕虽然被杀,崇祯的复辽之心却不会绝。崇祯四年七月(1631年),孙承宗安排祖大寿修复宁远、宁锦之战时被后金破坏的大凌河城。工程才进行了不到半个月,皇太极的大军就到了。



虽说已经可以透过蒙古人的地盘进逼北京,但去年那次北京之行让皇太极明白,有稳定的后勤线,才是能不能在长城以南立足的关键,否则也就只能像蒙古人一样,跑到里面抢掠一番。而打通后勤线的关键,仍然是在于能不能拿下辽西走廊。祖大寿要是一直躲在城坚炮利的宁远城或者锦州城还真不好办,跑到大凌河来修城,那机会可就来了。

2

为了一举拿下祖大寿,皇太极带了足够多的军队,号称十万。不光把城给围了还安排了军队打援。孙承宗这边组织了几次救援都被堵了回去。

整个围城战持久了三个月时间。通常情况下,这已经是一座城能够坚守的极限时间。比如三国时期曹魏就规定,围城百日而援兵不至者,主将投降可以不连坐家人。其实按当时的情况而言,祖大寿根本都不可能坚持到三个月。他这次是来修城的,部队只是按工期携带口粮,打持久战需要准备的军械物资还在路上。只能说努尔哈赤的清洗工作在客观上还是起了作用,明朝这边不了解后金的调动,皇太极却完全掌握对手的情况,可以打你个措手不及。眼巴巴等着援军前来救援又没粮食吃的祖大寿,做了件平时做会被人骂死,此时做却会被认定是忠义表现的事——吃人。在连战马牲畜都吃完后,城中的百姓成为了辽东铁骑的救命粮。中国文化向来讲究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是大非面前人肉也是可以吃的。在祖大寿之前最出名的吃人守城案例,是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城的张巡。为表决心,张巡甚至率先杀了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食用。抛开大义不说,祖大寿和手下不原意降,更多还是不相信后金会善待自己。努尔哈赤的那次清洗工作对辽人的伤害太深,早期归顺的将领官员很多也被清洗掉。皇太极上台后开始拔乱反正,缓解民族矛盾。只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哪那么容易刹车,这不上次入塞,又有将领手痒在城破后制造了大屠杀事件。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和他的辽东铁骑顾忌什么,于是在劝降信中一面承认之前的做法不对,并表示自己上台后早就制定政策制止了;一面表示上次入塞后的屠杀事件是将领的个人行为,已经严厉惩罚过。为了让祖大寿相信自己的诚意,皇太极还反复让投降的旧同僚前去劝降。最终在吃完最后一口人肉后,祖大寿还是降了,并且还杀了宁死不降的辽东老乡何可纲。袁崇焕当日跟崇祯保证五年复辽时,特别提到三个他所倚重的将领,除了祖大寿以外,还有赵率教与何可纲。在袁崇焕的计划里,祖大寿以“辽东先锋总兵”之职坐镇锦州,赵率教以“平辽将军”之职放在山海关,何可纲则为中军守宁远。这次修城,何可纲也被孙承宗派来监工。皇太极并没有食言,祖大寿和跟着他投降的这一万多关宁铁骑,受到了后金方面的最高礼遇。袁崇焕所倚重的三将中,赵率教前年在救援北京的勤王行动中战死,何可纲又殉节而死。祖大寿俨然已经成了辽东独一无二的话事人,可以说他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关宁锦防线的存亡。

3

为了感谢新主的厚待,祖大寿当即表示原意再立新功,可以乘明朝方面还不知道自己已降的情况下,回到锦州城去做内应。锦州城才是关宁锦防线的北部核心,又是祖大寿的驻地,于公于私祖大寿想拿锦州城的想法看起来都没有问题。

于是听完祖大寿想法的皇太极欣然表示同意。当然,皇太极也没有傻到把人全部放走。包括祖大寿儿子祖可法在内的将领,及绝大部分投降的关宁铁骑都被留了下来。然而事实的发展出乎了双方的想象。回到锦州城的祖大寿非但没有献城,还不断重整军备。任凭皇太极这边如何催促他兑现承诺都含糊其词。皇太极的做法同样出乎意料。为了给后来者竖个榜样,更为了表明自己真的在拔乱反正,皇太极听从了贝勒岳托的建议,非但没惩罚大凌河降军,反而加以厚待。所有投降的关宁铁骑全部配给老婆。官居一品的娶贝勒的女儿;二品的娶大臣的女儿。每个军官都有对应的八旗女子配对。普通士兵的话则先从归顺的汉人女子中选人,不够的话从八旗贵族的庄园里调。总之一个都不能少,得让所有投降的关宁铁骑,都在后金安家立业。而且皇太极还特别声明,嫁过去的八旗亲贵女子,谁要是仗着自己的身份欺负老公,就治她们父母罪。事情做到这份上,实话实说,没几个人能抗拒这份诚意。而且这份诚意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其实皇太极本来是想先集中兵力,去河套与林丹汗决战的,只是在科尔沁部的劝说下先放了放。在结束大凌河之战并修整完毕后,次年三月(1632年)皇太极第二次亲征林丹汗。败出河套的林丹汗远遁青海,两年后因天花病死。而在这次远征中,包括祖大寿儿子在内的大凌河降军都上了战场,并用战功证明了自己已经真心归附。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年,皇太极下达了一个看起来跟军事无关,却事关国运的命令——“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一个王朝想要兴起,仅仅靠君主一个人知书那肯定是不行的。对于祖大寿那边,皇太极仍然不断写信劝说他履约。即便双方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皇太极也会把俘获的明军给送回去。反观明朝那边,对祖大寿这个已经染上了污点的将领,态度就有点暧昧了。祖大寿把人马和大凌河城都送给了后金,怎么可能没人告状。就算崇祯不说什么,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还热衷于党争的文官,也不会放弃这个用嘴表现自己忠诚的机会。后方一收到消息,时任辽东巡抚就参了祖大寿一本。崇祯并没有治祖大寿的罪,反倒是下令升官嘉奖。至于他心底到底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这个已经不重要了。之前他那么相信袁崇焕,后者的下场又是怎样,祖大寿心里跟明镜似的。孙承宗无疑是会相信祖大寿的人,可惜这次大凌河之败,那些聒噪者又出来搞事,说正是因为孙承宗执意要修城推进防线才惹祸上身。一气之下这位帝师便告老还乡,7年后在清军再次入塞攻掠至孙承宗的家乡后,他率全城军民守城,全家殉节。一定要说信与不信,那就只能说祖大寿要是一直留在辽西,一直留在自己的部队里,那朝廷就不得不相信他的忠诚。你要是不信,派人去抓他,分分钟可以反出关去。于是又不想投降后金,又不想成为步袁督师后尘的祖大寿,任凭崇祯三次下诏让他进京述职都借故给推掉了。这也让祖大寿能在辽东坐镇十四年,成为李成梁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辽东总兵。当一个手握重兵的边关将领,只能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谋求自保的话,那这个王朝的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4

皇太极在大凌河竖的榜样没多久就收到了奇效。这个奇效不是祖大寿被感动,而是东江镇的全面倒戈。

这事还得从一个“党”说起。末世大明党派林立,大家比较熟悉是东林党、阉党,还有一个不那么显山露水的“西学党”。受利玛窦影响皈依天主教的徐光启,是西学党的领袖。不过与那些热衷于权力斗争的文官不同的是,徐光启和他的同道更多致力于传播西学,认为唯有引入西方科学技术,方能挽救大明的国运。与徐光启同为上海人,并师从于他的孙元化是西学党的二号人物。西洋技术源自于欧洲文艺复兴所触发的科学革命,科学的基础又是数学。有利玛窦引路,徐光启和孙元化成为了最早了解这一切的中国人。为了做到这点,皈依天主教成为了西学党成员的一大特点。在学习西学的过程中,徐光启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作的《几何原本》,全程参与的孙元化则著有《几何用法》、《泰西算要》等书(“泰西”泛指欧洲国家),其数学与科学造诣甚至超出徐光启。西学党想改革整个中国社会的知识体系,在当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先从朝廷和皇上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有两样东西倒是可以作为切入口:一是历法;二是西洋火器。耕与战是中央帝国的立身之本,历法的准确与否关乎农事,西洋火器现下则是大明的救命稻草。崇祯二年,徐光启在皇帝的支持下,于钦天监设立“西局”开始编纂“崇祯历书”,历时七年完成。这本书光从名字上看只是一本历书,其实是却是一本西学百科。前半部分是关于历法的,后半部分则是关于天文学理论、仪器、数学的论述。显然徐光启还是想借这个机会为大明播种下科学的种子,为此进士出身的他甚至还把自己变身成为了一个农学家,写出了《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等书。农事固然重要,也能引起朝廷的重视。不过当务之急是应对与后金的战争。这个问题上,徐光启同样有所筹谋。在他的建议下,崇祯把中兴大明的希望投向了地处东南的澳门。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日子并不太平,一直以来新教徒属性的荷兰人,都试图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澳门。崇祯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627年,澳们的葡萄牙人再一次打退了荷兰舰队的进攻。在这次战争中,葡萄牙方面从荷兰人的船上缴获了三门大口径铜炮和七门大口径铁炮。徐光启建议皇帝出钱购买这些火炮,并同时重金聘请葡萄牙炮手、铸炮师前往北京助战。尽管早在嘉靖、天启年间,明朝就已经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得到的不少火炮技术。不过一直以来葡萄牙人对是否要全力技术输出这件事,还是多少心存些疑惑的。毕竟身处异国,这是他们看家的法宝。荷兰人的不断入侵,以及新皇帝的重视,让澳门的葡萄牙人决定全面与大明捆绑。于是在谈好价钱之后,一支由25名火炮匠人和28名火炮教官(明称“铳师”)组成的葡人队伍,带着那十门红夷大炮开始了他们的进京之旅。史称“西铳入京”或“葡人入京”。与大明结成紧密联合体,对葡萄牙人的好处很快显现了出来。在知道大明的态度后,荷兰人放弃了图谋澳门,转而把精力投向了对台湾的经营上。而葡萄牙一直在明朝灭亡时,都没有放弃他们对大明押的注。鲜为人知的是,南明永历政权都还曾经在葡萄牙雇佣军的帮助下,在广西打退过清军的进攻。顺便说一下,葡萄牙人对于把他们带来的大型火炮称之为“红夷大炮”是有异议的。在他们看来“红夷”指的是那些像海盗一样的荷兰人。葡萄牙人希望大明将这些西法制造的巨炮命名为“西洋大铳(炮)”。只可惜大明上上下下,还是觉得红夷说起来更顺嘴。然而带着十门巨炮从珠三角北上的的任务着实不轻。双方谈好的条件是在崇祯元年九月,等走到北京时已经是崇祯三年元月了,共耗时十五个月时间。这支葡萄牙外援和他们带来的火炮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因为在他们入京之前,皇太极的军队刚刚从北京城外退军(但还在河北一带劫掠)。在北京保卫战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斗中,西式火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这里就得特别提一下孙元化的作用了。这位大明最优秀的数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狂热的西洋火炮专家,著有中国第一部炮学专著《西洋神机》。唯一的遗憾,是对西学的狂热耽误了孙元化的科举事业,让屡试不中的他并没有能够像徐光启和袁崇焕那样考得一个进士出身,不能那么快的直接被皇帝相中。

不过并不影响孙元化作为能吏实现自己的抱负。当初孙承宗和袁崇焕打造关宁锦防线时,孙元化就被安排在军中襄赞军务,“筑台制炮,一如元化言”,无论城堡构筑还是火炮制造、配置,都出自孙元化的献策。己巳之变时孙承宗带着孙元化镇守山海关,以防止后金军里迎外合破关。后者在山海关周密部署了红夷大炮50余具,以及口径小一些的灭虏炮2000余具,使得大受震憾的后金军不敢进攻。在后期收复河北失地的战斗中,西洋火器亦发挥了巨大作用。孙元化曾经把自己仿制的西洋火炮全部交付给参将黄龙,并亲授使用方法,后者在收复滦州的战役中立了首功,随后又接连收复多城。亲眼见到这一切的崇祯,开始寄希望于“西法”和西洋火炮能够挽救大明的命运,而徐光启和葡萄牙人就是他的抓手。在徐光启看来,从萨尔浒之战到己巳之变,后金已经从明军手中掳获大量包括鸟铳、佛郎机炮、虎蹲炮一类火器,今后“惟尽用西术,乃能胜之”。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得紧跟欧洲军事改革的步伐,拉开与后金的火器代差才能取胜。如果说徐光启这次的军改,与之前戚继光等人引入、消化西洋火器的做法有何不同的话,那就是徐光启希望进行一场更全面的军改,而不仅仅是仿造火器。为此,徐光启要求以葡萄牙人为教官,在北京按照西法训练新式火器营,包括铸炮及配置火药的事宜,也一并由葡萄牙人负责。按照徐光启的计划,一共需要在北京训练出十五个营的西式火炮新军才够用,一营2700人计算差不多4万人。不过随着三个月后入塞的敌军完全撤回辽东,保卫北京的压力骤减,这一正在推进的计划做了些许调整。崇祯三年五月,在己巳之变中大放异彩的孙元化,被破格晋升为了登莱巡抚,成为西学党中真正手握兵权的第一人。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非常合适孙元化的职位。


从熊廷弼到孙承宗的观点都是“恢辽全着,必资于海”。需要以登莱为基地从海路拿下辽南,才有可能跟关宁铁骑形成合力复辽。宁锦之战后皇太极出兵朝鲜、攻打毛文龙,朝廷强令袁崇焕出兵沈阳,乘虚偷袭后金老巢。袁崇焕却认为后金用十万兵征朝鲜,留在后方也有十万兵,自己的兵力不足以攻坚,更是无虚可乘。避战不救友军也成了袁焕崇当日被迫辞职的直接理由。说到底,袁崇焕同样认定复辽必决胜于海上。关宁军跑到后金控制区去打野战并没有优势。火炮这东西即可以放在军舰上,也可以放在要塞里用。其实明朝最早接触到的西洋火炮就都是作舰炮使用的。考虑到登州的战略地位,那些原本在北京帮着大明打造新军的葡萄牙铸炮师及教官,被徐光启悉数调拔给了孙元化。这也意味着,孙元化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大明军改的任务,还成为了反攻辽南的希望。关宁锦防线的成功已是公认。想象一下,到任登州后要是能够把东江镇水军打造成一支携带西洋火炮的舰队,然后再逐步攻克辽南四镇,按照关宁锦防线模式“筑台制炮”,步步为营的压缩后金的空间,复辽这件事还真是可期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浅文青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