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宋.苏轼(粤语)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宋.苏轼(粤语)

00:00
00:51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注释】

⑴灵感观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时钱鏐所建,初名天竺看经院。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音菩萨

⑵山前山后水浪浪(long4):杭州所属各地,山泽各半,连下多日雨便成水灾。一作“前山后山雨浪浪”。浪浪,形容雨声之响。

⑶辍(zyut3)耒(leoi6泪):谓停止农作。辍,止。耒,原指原始的翻土农具,形如木叉,此泛指农具。废筐:谓停止采桑。筐,指采桑的篮子。

⑷白衣仙人:即观音。这里暗指官吏。 

【今译】

夏蚕快要老去,麦子已经半黄,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溅溅作响。农夫停止耕作农女无法采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