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珠江与大海
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国医泰斗邓老讲过,仁心仁术乃中医之根。
所以我们第一节医古文课,就上《大医精诚》。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走进教室来的是一个女老师,她叫李和。这学期医古文教学主要由她负责。
李老师古文功底相当精深,本身又是文科出身,她第一句话就跟我们讲古代文史哲不分家。
所以文人学医如笼中抓鸡啊,你们如果有好的古文功底,学起中医来,就有事半功倍之效。
这时那些学文科的学生听了心中就很开心,因为他们有强大的阅读古文能力,而中医的精华,大都记载于古籍里头。
学会古文,就等于掌握了一把打开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库钥匙。
考进中医药大学的理科生,就有点郁闷了。
只见李和老师她似乎看到这点,便说,你们以前学理科的也不用灰心,告诉你们一个迅速提升古文能力的办法。
大家一下子静下来,迫不及待地等着李老师说。
李老师说,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口头表达现代语言,不习惯看古文,其实你只要一旦学懂古文,你会发现看古文更有意思。因为你可以直接和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人交流。
而学懂古文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先背五十篇医古文,当然你也可以加进些《古文观止》,到时你不单能读得懂古文,连写古文的能力也慢慢具备了。
谈到死记硬背,用这种笨功夫来攻克难关,这些理科生一听到就泄气了,因为背诵是他们的薄弱环节,他们善于理性思维,而不善于记诵文章。
只见班里的小开举手,站起来问,李老师,有没有可以不用一下子记诵那么多文章的办法啊?
李老师笑笑说,早猜到你们会这样问,读书就像攻城一样,要克服困难,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大家听了后,都有点羞愧。
李老师已经把最直接最好的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还嫌难,还想找到更简捷的办法。
随后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唐伯虎学画的故事。
原来风流才子唐伯虎,他的画画不是无师自通,而是师出名家,而且长江后浪推前浪。
后来唐伯虎的画画水平超过他老师时,人家问唐伯虎的老师,为什么你的画画比不上你的学生呢?
唐伯虎的老师笑笑回答,肚子里只是缺少唐生数千卷书。
说白了就是唐伯虎的老师认为自己比学生少读了很多书,可大家不解地问,这读书跟画画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功夫在诗画以外的道理。
李老师说,你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土壤,中医便是在这片土壤开起的一朵奇葩。你如果眼中只看到奇葩,没有看到土壤,不知道去耕耘土壤,你就很难真正把中医学好。
大家一听,对医古文马上兴趣倍增,原以为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就行了,想不到医古文如此重要,难怪大学一年级一入门就要学。
只见李老师又跟我们讲江南名医丁甘仁,桃李满天下的道理。
就连四大名医之一的秦伯未老先生也是丁师门下。
李老师说,你们知不知道入医门的第一道关是什么?就是背诵古文。
后来秦伯未老先生回忆说:我刚开始学于丁门之下,首先丁师就要求背诵《古文观止》中两百二十篇文章。每天一篇,天天如此,尤其是《出师表》《桃花源记》《赤壁赋》等千古名文,更要求背得滚瓜烂熟,一气呵成。
当时我背诵时觉得很乏味,却想不到古文水平与日俱增,从此博览群书,觉得相当容易。
李老师接着又说,你们将来想成为大医还是小医啊?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想做大医了!
李老师又说,你们觉得我们大学城外面的这条珠江大,还是珠江外面的大海大?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大海大!
李老师笑笑地说,所以如果你们专一地研究医学,可能开掘出珠江,造福一方;而如果你们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便有可能酝酿成大海,造福于世界。
大家听后,连连地鼓掌,都觉得读医古文太重要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