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慈悲第一02

386慈悲第一02

00:00
15:08

“所蔑所憎境可同故”,他这个里头,境界心态有相同。“说得俱起。初犹豫时。未憎彼故。”所以说嗔心、慢心、疑心,多疑的心理。他第一句话“或得俱起”,“或得”,“不定”的意思哦,也许可能同时来。怎么样加一个“疑”在里头呢?“初犹豫时。未憎彼故”,开始我们看到一个人,譬方说,我们现在现场表演。看看这个人,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不大欢喜他,不过,因为刚见面不敢断定,所以对他还是蛮客气,请坐嘛,倒茶嘛。不过还是觉得不大喜欢他。后来越交久了,越来越讨厌,就这样离开了。所以初初还有疑的心里在。嗔跟慢,开始还不敢骄慢。过久了以后,“格老子!他是不如我啊!我是比他高啊!”那就不犹豫,这个“疑”就没有了。所以一来,“你来干什么?我早看不起你了!”就来了。所以开始的时候,嗔慢疑这三种心理心态可能。因此这个疑的心态在嗔慢之间,在开始的时候,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还没有讨厌他的心理。“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那么,另一方面讲,这三种心态,不是同时来的。因为开始对于这一件事情,这个人还判决不下来,对与不对?所以心里头只在疑,还没有嗔,还没有慢,还没有骄慢。所以说,也可以说不同时起来,因为“久思不决”,但是有时候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哦,自己研究了半天,这一件事情、这个人,究竟怎么处理,自己对自己恨起来,我为什么那么没有出息啊?哎呀,我要下决心了。对自己愤恨起来了。所以,嗔恨心“便愤发”,“我下决心!”不管了!就这样会起来。“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所以说,嗔心、慢心、疑心有时候是连在一起,很相应,认为疑心,这个怀疑的心理,什么叫怀疑?“顺违事”,顺就是对,违就是相反的、矛盾。这个里头呀,一矛盾就生不定了。譬如说,我们经常说看一个人,算命看相,很流行,现在是全世界都在玩。尤其有些学佛的更相信,越学了佛越相信,很灵吗?究竟灵不灵?我怎么知道,问你呀。那个算的啊,求签你说灵不灵?我说灵啊,那个签诗当然灵。“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啊?如果你求签求到了,倒霉了,哎呀,菩萨真灵,“春花秋月何时了嘛?”嘛;万一成功了,哎呦,菩萨灵,“春花秋月何时了!”不了,所以我永远有办法。 那灵不灵是你呀,不是他啊。算命看相这个事情实际上是可以做的。算准了一个,他出去到处给你宣传,准的很啊,你去算。算得不灵了,他不讲了,别人问他,诶,我算是不大灵哦。不晓得你怎么样。所以这个生意永远是好生意。那么,怎么说怎么对,而且他来看相算命,第一句就告诉他,“你最近运气不太高明”,一定没有错。“心思不定,看相算命。” 心思定了,他还来看相算命干什么?你说得意了,这个不是他的境界。没有机会跑去看相了。不过算不算准还是很怀疑,还是抽五分钟去问1543问、去算算看是有的了。这都是犹豫阶段。“疑顺违事。随应亦尔”,因此说的嗔、慢、疑这个中间,有相连关系。 “瞋与二取。必不相应”,嗔心跟二取,两边的,譬如说取空取有取清净,清净放下,这个绝不相应。 “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二取就是见取见,二取晓得吗?刚才我们讲过见取见、戒禁取见。“瞋与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他认为,我吃牛肉才得道,我信回教,这是回教徒。我们年轻出门也很严的,父母都吩咐过,上回教馆子,千万不要提哦。所以,像有许多回教徒他们,有几位出家同学跟着我身边久了,有几位客人是回教徒,我就拿菜给他,我说,老兄,素的,素的,也没有猪肉也没有,叫素的,千万不要提一个猪字。到西北去,你这里有没有炒一个猪肉,你这里头把你打破了,打死了没有关系。你犯了他的禁忌了,那都是回教天下,这个字都不能提的。你说你这里是全素吗?晓得都是吃牛肉的。 但是,我们以前信佛教,我也吃了好多年的素,也是过午不食,像我吃素比你们精明了。找不到素馆子跑到回教馆子。回教馆子炒出来素菜他不用牛油炒,叫做素油,纯素油,就告诉他,你给我来几样青菜、素菜。你不要吩咐他我是佛教徒吃素的,一定是全素的,素油炒的。这叫内行。你不要跑进来说,“诶,你这个馆子是回教馆,我是佛教啊,有没有素菜啊?”这个讨厌啊,人家就起嗔心了嘛。所以,这个二取见啊,“瞋与二取”见,因为为什么?他有见取见、戒禁取见,他自己观念认为,这个就是道,所以,对于自己认为是道啊,就会起“嗔”,讨厌。 “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但是,二取见同这个没有关系呀,这个嗔心同慢心,同前面的三见严重了。我见、身见、边见这个等等。这个三见,那很严重。因为有我见,违反了我的主观,脾气起来了。 “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譬如身见的话,你说一个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他说你们一般人,对于宗教哲学没有研究的,一看人家祷告,“那是个外道。”我则不然,基督教、天主教有人问我,“老师啊,我前天晚上跪着来,那个一祈祷啊,哎呦,硬是得到上帝的圣灵感应了!老师啊,是不是对的啊?”是的,你晓得这是什么?定嘛。定是共有的。他那个跪在上帝面前,说什么主啊,我忏悔,你救我,很诚恳的时候,他身心无比的清凉,同我们念一句佛号是一样的。 因为定是共法,其实也不是上帝有灵,是“我”有灵。但是最高的哲学不告诉你,所以受洗礼,基督教洗礼,佛教上也是洗礼啊。灌顶、洗礼是同一个来源的。大家因为没有研究过人类宗教文化的一起同源这一面,因此分开就执着了。 那么,一个人任何、他信的宗教不同,他所得的那个感受啊,因为我信了这个,好舒服啊,我只要手里拿着《圣经》,那个上帝前面一跪,那我们信佛的人看到,你不晓得,我只要念“大慈大悲观世音”那一声。其实一样。因为他的所见得了“乐蕴。起身常见”,认为这个是道,我这样可以得长寿呢;我这样,纵然这个色身死了,我另外一个法身不死。认为法身不死这个见解,也有问题,不能说你不对——常见。对于乐蕴境界起常见,自己决不会生嗔恨心,其实,想到这个二取见同这个三见的关系。1544 “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他不相应呢,譬如说,你修任何宗教也好,做任何事也好,只要使我觉得痛苦的,妨碍我这个身体不舒服的,“起身常见”,应该是生这个嗔恨。一般的心理是这样。 “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的俱起是什么道理,断见—唯物学,哲学的理论,同这个刚刚开始相反的。 “说瞋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那么,断见的人,唯物哲学的观点的人,认为人为什么有因果报应啊?死了就死了,没有事,这个全体是嗔心。因此你说这个嗔心有依无依不要考虑了。他全体嗔心。因此嗔心引起了邪见。“诽拨恶事好事”,脾气大的人,他真到了你看嗔心一来了,人真发了脾气了,说因果报应来生要还你的命,我管来生什么,老子先杀了你再说,是不是啊?那个时候,不管好事坏事,嗔心很严重。断见,认为这下我痛快了,则落得断见。 “如次说瞋或无或有”,所以,其次呢,除了那个严重嗔心发起,不管一切的时候,落在断见。其次,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这个嗔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很难讲。所以真修到佛法的基本慈悲心,不过我也学佛几十年,我认为我还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我还找不出来呢,也许偶然有一点小慈小悲呀,算不上大慈大悲。谁能够做到我不知道,因为我也没有看到过。肉身菩萨是真能够做得到,我们应该要严重地反省自己。 佛法建立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心态上面。这四个心态没有建立起来,你说我在打坐用功、修行,都是自欺欺人的妄人的空谈。我经常说,你学佛,看到那个面孔都没有一点喜相,看人都瞪着眼睛看,一脸讨债的面孔,再不然仇恨的面孔,看到人都这个样子,学佛,一点都没有那个培养出来,说是修行人,除了别人相信,我是不相信。因为佛法的心理是建立在慈悲喜舍,贪嗔痴慢疑去掉了,才勉强够得上是修行人。修行在这里哦,现在讲的分析心理状态,就是在讲修行哦,不是给你做心理学用的。 “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骄慢心,这个心态是呆定的。骄慢人没有哪样不骄慢:不是眼睛上望,就是鄙视。他永远不愿意看你,他觉得我了不起,境界定了,境界就是业力,他的业定了。“疑则不然”,多疑的人,那个人眼睛啊,你跟我谈话,想一想看,眼睛直转,脑子直转,“疑则不然”。说慢心是心态定业,怎么样都是一股傲慢的气质。多疑是不定的。所以“慢”跟“疑”两个,这个心理状态,“无相应义”,几乎完全不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