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买不起的奢侈品的才是聪明人

为什么说买不起的奢侈品的才是聪明人

00:00
11:03

费加罗夫人,争做年轻人的生活观察官。欢迎订阅我们的频道。

以下这几个场景你我应该不陌生:

“Claire每月都在过着东拼西凑还信用卡花呗的苦日子。

但当她收到来自支付宝的年底账单时,上面的数额让她吃了一惊:淦!原来我这么有钱?”

“Simone北漂多年,背GUCCI的包,穿MM6的鞋,过着别人眼中的都市丽人生活。

但只有Simone自己知道,这种活法叫“精致穷”,工作几年,她的存款仍停留在四位数。”

“人在上海工作的95后阿南,现在用着最新款的Iphone11max和MAC Pro。

月薪10k的她,是个月光族。抛开3k合租房租和日常、社交开销,他每个月还要偿还各种电子产品的分期贷款。”

我们可能有过Claire、Simone和阿南的生活,或者有朋友很像她们。

她们,是很多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缩影。

这种看似新潮的生活方式,其实透露了满满的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不算新鲜的说法。

我们,都曾做过它不同程度的俘虏。

在它的洗脑下,即便你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收入可观,却依旧要面临没有尽头的经济窘迫。

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窘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学会识别消费主义惯用的套路及陷阱。

SO,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科学——你的钱是怎么变没的?

1

被过分捧高的“精致“和”仪式感”。

“做精致女孩”和“过有仪式感的生活”,是这两年都市生活弘扬的主旋律。

从人手玛莎拉蒂LVGUCCI、人均去冰岛看过极光的小红书博主身上,就能看到些许影子。

消费主义善于包装一种优越的氛围,并把它命名为“精致感”和“仪式感”。

于女人而言,精致是睡前层层叠加昂贵护肤品,

和各种有机低脂食物,搭建起来的健康生活。

对男人来讲,是单价四位数的剃须刀配大牌高端须后水,

以及喝龙舌兰时,洒在虎口处的盐。

生活中那些仪式感是床头柜上燃着的限量版进口香氛。

也是,周末节日和恋人朋友去高档法餐厅犒劳自己的生活习惯。

社交主页上的博主、漫天的广告,成功帮我们构建了对精致和仪式感的理解。

只是这种理解,总伴随了一股扑鼻的人民币味儿。

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钱,才能获得同款幸福感。

就在全社会都在提倡这种生活方式的同时,

我们也正在渐渐失去“不精致”的机会,失去了“粗糙”生活的话语权。

毕竟,没多少人愿意被认为“不懂生活”吧?

精致、仪式感,本来寓意的是一种美好。

现在却被消费主义染指了很多本不属于它的铜臭味。

2

凭空出现的“需求”。

消费的本质是通过产品来满足需求。

但事实是,很多需求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举个例子。

每次电商购物节,很多品牌会推出五花八门的跳楼价“组合装”。

还有那些免税店最爱做“多件折扣活动”:一件原价,两件9折,三件8.5折。

你本来计划买一瓶香水,预算600元。

但是因为“捆绑”,你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一下子买了三瓶。

美其名曰:买到就是赚到。

但事实是,你实际消费了1600元,比预算足足高了一千元。

类似操作渐渐掀起流行在女人间的“囤货热”。

通过伪造一种有便宜占的错觉,来创造更多无中生有的需求,是消费主义的惯用伎俩。

不仅如此。

还记得几年前,那款火爆全球的互动小游戏么?

精灵宝可梦GO。

那一年,全世界的弄潮儿们都走出家门,抓小精灵。

小精灵们有时出现在大街上,更多时候是出现在特定的商店里。

你本来只是出门抓个精灵,却最后在麦当劳里吃了一肚子的炸鸡。

炸鸡,也是被制造出来的需求。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还为我们揭露了另一种,和“制造需求”相关的真相。

早在近100年前,商家就通过缩短灯泡的寿命,从2500个小时到1000小时,来提升我们更换灯泡的频率。

还为此项改变协议签署,不遵守该协定的灯泡商家,将受到惩罚。

这就破案了。

为什么某品牌的帆布鞋总是开胶?

为什么快时尚的衣服穿几次就开线?

这一切让你反复购买的操作,都离不开“制造需求”的道理。

3

被制造的恐惧和焦虑感。

抓“情绪”,甚至制造“情绪”,同样是消费主义的拿手好戏。

“女人过了25岁,一定要用抗衰老的产品!

否则,后悔莫及!!!

......”

这样的话都还算温和的。

还有更唬人的皱纹图、身材走形图.....

以及那些丧失自信、老公出轨的故事.....

这届女人,越来越害怕变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美行业、和护肤品日消行业、保养品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动辄上万的热玛吉、一千块30ml的抗老精华......

女人们在这方面花起钱来,真够狠的。

这些行业发展的最有效动力,就是我们的感受。

恐惧、焦虑、担忧......

仔细想来,其实这些感受,无非是在我们接触了那些广告、安利之后,才慢慢发酵起来的......

这些被制造的感受,每一样都足够让我们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钱包。

4

百试不爽的“爱豆效应”。

大牌为什么愿意砸钱找流量做代言?

流量的代言为什么动辄9位数?

消费主义告诉你,相比爱豆带来的红利,代言费只算小钱儿。

去年,Armani彩妆官宣了最新代言人易烊千玺。

据了解,官宣之后半个多小时,仅一个链接里的唇釉销量就涨了一万多件。

仅两小时,仅阿玛尼红管这一个单品,成交额就达到了620万+人民币。

一线流量的带货能力,real惊人。

除了00后的帅气弟弟,30的姐姐们也是带货一把好手。

今年夏天,随着《浪姐》的火爆出圈,“姐姐们都在用”的梵蜜琳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虽然只是国产微商品牌,但它凭借着节目里的姐姐的亲身代言,收割了一大批“小镇贵妇”。

根据某机构的预测:以4000万冠名费拿下独家冠名的梵蜜琳,至少能盈利1.5亿元。

利用爱豆,商家关注的不是你的真正需求,而是利用粉丝对爱豆的喜欢和信任。

以及,一种模仿带来的优越感。

明星用的东西肯定高级,我和XXX用同款护肤品。

殊不知,姐姐们的化妆桌上真正放的其实是打了那瓶马赛克的la Prairie。

5

被消费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也是消费主义的重点利用对象。

前几年火的斩男色,以及今年的茶艺风。

商家告诉我们:买了这些斩男色口红,学会了茶艺风穿搭,更能撩到男神。

还有层出不穷的“情人节”。

214、520、七夕节、圣诞节,以及大大小小的纪念日......

昂贵的礼物,奢侈的花费,成了爱情的见证。

越来越多人被洗脑:浪漫程度和消费水平,成正比。

不仅两性之间,亲情同样难以避免。

每年母亲节,是康乃馨销量最好的一天。

康乃馨,已然是全世界人民公认的献给妈妈的花。

但其实,母亲节的发起人安娜•查维斯曾公开抗议:

“我的初衷是母亲节成为一个感恩的日子,而不是一个商业的利润日。”

其实,亲密关系的维系,靠的不是礼物贵不贵,消费高不高。

陪伴、理解和包容,才是所有亲密关系里最重要的粘合剂。

6

及时行乐,有钱就花的消费观。

现在年轻人中很流行一种消费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钱就花。

为了寻求心理满足的消费没错。

但不加控制的享乐,苦的还是自己和自己的钱包。

为了迎合大家的心态,商家推出了很多分期套餐。

最新款手机,一个月只需不到200元,就可以拥有。

这听起来很棒。

你可以选择分期付款,减轻经历压力。

但也有人同时选择分期付款很多项目。

这样下来,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可能没有还款压力的痛苦强烈。

你甚至不敢离职、不敢生病,因为一旦工资断掉。

谁来替你支付下个月的贷款、分期?

学会享乐没错,但别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中迷失自己。

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带来“力所能还”的快乐,才更合理。

道理是道理,花钱还是躲不过的。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商品社会中,几乎不存在100%的完美躲避消费主义。

哪有躲得过镰刀的韭菜?

是韭菜,难免会被割一些。

相比恐慌有没有被割韭菜,不如放自在心态,换个思路:

我怎么被割才比较得体、好看、合理?

你可以追求快乐消费,只是要量力而行。

不吃不喝啃了小整年馒头,你终于拥有了一款爱马仕Birkin。

但这只包,或许没办法成就理想中的那种优越感。

选一些投资合理,能获得高收益的商品,不香么?

你想充实自己,可以买本书。

你想变美,去运动健身。

你想放松身心,那去旅行啊。

其次,提高自己的经济抗风险意识。

大家是否听过Fuck you money的概念?

华裔女演员刘玉玲曾在采访中透露过自己的消费观。

她提到了一个叫做“Fuck you money”的概念。

“存一笔钱,当你对工作失去乐趣,被逼迫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时,你可以潇洒地回敬你的Boss:‘去您的吧,我不干了!‘”

这笔钱具体多少,因人而异。

但这笔钱,是你做选择的底气,能让你避免被生活所迫,拒绝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事。

总之,钱不是省出来的。

但钱也绝不会越花越多。

把钱利用好,不仅能减少经济压力,也能培养不被金钱和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的智慧。

祝愿你,早日从东拼西凑还花呗的苦日子里解放出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