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人物》杂志曾经做过一篇外卖骑手的专访,在专访中,有一位外卖骑手如此形容自己的职业:“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这篇文章的写作团队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通过与全国各地数十位外卖骑手、配送链条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社会学学者交流,来探究这个行业最让人揪心的“安全”问题。
之后外卖平台的“算法”问题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智能压榨”也成为了热点话题。
作为辅助人们工作、便于考核效率的人工智能,为什么会成为“压榨”的助推器?现在回顾当时的争议,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外卖员的收入,由基本工资+送单数量+冲单奖励构成。按照“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送单量”是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要从送单中获得收入,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在“预估送达时间”前抵达。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外卖的口味和送达的时间常常存在关联;站在外卖员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种合理的监督手段。但新的问题产生:这个“预估送达时间”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是“算法”。通过大量外卖员类似的行为轨迹,逐步给出答案。
例如,5位骑手由某个餐厅送餐到某地,平均用时是40分钟,总时间就是200分钟,那这个送达时间就会被设定成200除以5,依然是40分钟。
这个“预估时间”大致合理。
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位骑手想多挣点钱,决定闯个红灯,结果用时30分钟就送到了,那么总时间就成了190分钟。智能的算法就会把送达时间设定成190除以5,也就是38分钟。其他骑手一看,哇,这有点紧张了,因为一旦超时,就无法得到既定的收入,于是大家都会“加速”,可能会第二个人选择闯红灯,30分钟送达,那么,总时间就缩短为180分钟,系统要求变成了36分钟……以此类推,智能送达时间就会不断接近违章者的时间。
最终的“算法”结果,就是鼓励“人人违章”。
像下雨天、等电梯等,“算法”也不会法外开恩,这样的情况下,外卖员只有拼命地赶,才能跟上系统的算法,但每一次“赶”,又会被计算进算法里,成为未来时间的一个标杆。这正是引发骑手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有趣的是,面对算法指责,外卖平台普遍采取了“要求用户谅解”的做法,甚至提出,增加了一个“我愿意多等待”的按钮。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石崇劝酒的故事。西晋时期,有个叫石崇的富人宴请宾客,会安排一个美人劝酒,要是宾客一杯酒没有喝完,石崇就会斩了美人。请问,害死美人的,究竟是宾客,还是石崇?
平台好比是石崇,外卖骑手就好比是美人,用户就是宾客。用户不用在送达时间上承担责任。
可能是意识到这里的逻辑问题,平台迅速做出了调整,把算法进行了人工干预,并且给骑手留出了“弹性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宽容”也只是缓解问题。平台愿意给外卖员多留几分钟,外卖员很可能利用这点时间多接一单,以赚到更多的钱。而“强制休息”可能又不是外卖员所乐见的。所以,“算法”助推下的工作,确实是一道考验人性的难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