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不上热点怎么办?丨犯愁电台 vol.2

跟不上热点怎么办?丨犯愁电台 vol.2

00:00
46:35

最近一个月,MBTI肉眼可见地成为了媒体圈里最火的选题之一。虎嗅、36氪、果壳,Vista看天下这些头部媒体,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推荐位来参与这个话题,微博上#MBTI#话题有超过15亿阅读,由于短时间内大火还诞生了一个子话题#mbti测试为啥突然火了#,阅读量也有2000多万。可以想象一定有很多编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Push:全网都在聊,咱们怎么还没有,赶紧搞一篇啊!


我不打算批判蹭热点这件事。打工人可以更好地完成KPI,平台可以拉升DAU,网友们找到了新的共同话题,赢三次,没必要当那个不讨喜的人。只是这个话题越火,指北编辑部就越尴尬


因为指北虽然也策划了自己的MBTI内容(为什么互联网人都在信仰“MBTI”?),但这件事发生在今年2月,起因是我成为了即刻用户,然后发现这款被描述为“画像优质”“专业人士众多”的社交平台,居然流行把MBTI测试结果写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这有点违背我的认知,MBTI明明是一个经典的智商税,信仰程度应该和教育水平成反比——于是我联系到石丰硕老师,看能不能做一篇相关内容,聊聊其中的伪科学成分。


结果就是,在没有“热点氛围”的两个月前,这篇文章仅仅在36氪、凤凰网、界面上小爆了一下再无动静,微博阅读停留在了1.9万和3个赞,虎嗅用“本文没有超出原有讨论范围”的理由拒了稿——尽管4月份一系列的“MBTI”10W+也没有超出“石丰硕的讨论范围”。


所以这几天我脑海中不断冒出很多“自我怀疑”:跟不上热点怎么办?要不要为了凑热闹写一个重复的话题?难道因为跟上了“热点”,优质内容的标准就可以和“深度”解绑了吗?“跟热点”和“深度”一定是对反义词吗?现在的读者真的还需要“深度内容”吗?“跟热点”创造出来的快内容,受众到底是谁,这些受众到底期望在快内容里获得什么?“热点”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媒体选题的唯一标准,“判断话题潜力”反而成为了一个鸡肋技能?


我打算听听朋友们的想法。拟邀请的三位朋友,恰好来自三个不同视角:流行文化自媒体“北方公园”主理人木村拓周;指北BB组成员、《为什么互联网人都在信仰“MBTI”》的作者石丰硕;在大厂做过PR,协助打理过科技自媒体“自象限”运营工作的Marlon。




00:49 石丰硕并不为“没跟上热点”犯愁,因为在他看来,媒体并不承担一种必须传播新的观念或者新理念的义务

04:16 木村拓周拆开了“热点”的价值:所谓的热点,意思就是某个事件或者议题在当下阶段具备很高的公共性——所以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是很可取的,包括“热度”和“热度”其实是可以平衡的

08:00 Marlon认为与其去“跟热点”,不如去“创造热点”。尤其是对小团队来说,可能“创造热点”可以帮助品牌实现“从0到100”

13:10 Marlon分享了一个小团队“创造热点”的技巧,但他也提出了其中的一个BUG,那就是“热点是割裂”,不同平台、地域、年龄、职业的热点各不同想。大家都很同意这一点

14:20 石丰硕引用了“隐含读者”理论,觉得这可能是破解“跟热点”困扰的方法

17:25 是的,从广告主的视角出发,“多刷存在感”是自媒体最直接的商业化策略,而“热点”提供了“刷存在感”的好机会

20:25 似乎全网都在面临“据下降”的问题,无论大平台还是小团队。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可能是舆论环境变化,打得创作者们措手不及——越来越碎片化,没有连贯的逻辑性

24:45 于是“情绪”就成为了永恒的热点

28:35 如果说“创造热点”等于“判断话题潜力”,那么这个能力的重要性正在被现在的内容分配逻辑消解

32:50 新媒体时代可能加剧了“声量上的不平等”

34:13 说远了,切回正题,回答粉丝提问:如何说服自己的领导“别去追热点”……大概是,拖字诀?

35:55 另一个问题:如何说服自己和热点愉快相处?Marlon贡献了一个金句:“明明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苹果,你非要自己去当牛顿跳起来摘苹果,你跳的够高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