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黄帝遗失了玄珠,只有一个人能找到,什么道理?
我们要介绍到《庄子‧天地》篇的第三章跟第四章,《庄子》外篇有些内容是走得偏了一些,比较强调把“知”当作避难这个层次。在前面〈骈拇〉、〈马蹄〉、〈胠箧〉、〈在宥〉的一部分都看到了,但是后来到了〈天地〉篇的时候,情况又逆转了,又回到了庄子思想的主要的轨道。
现在看到〈天地〉篇的第三章,里面有一个词叫做“王德之人”,“王”是帝王的王;“德”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德,“道德经”的“德”。“王(wáng)”这个字在古代可以当作王(wàng)来解释:旺盛其德,用白话文就了解为“实现天赋的人”。实现天赋的人就变成“道”的化身,这是了解这一章的基本观念。
这一章很重要,就像里面提到“道”也提到“德”,同时还有“实现天赋的人”,他怎么样把那个“道”体现出来。里面有些句子非常重要,可以跟老子的思想对照。
我们先把第三章的内容,整个念一遍,我尽量念慢一点,让你从里面去体会什么叫做“实现天赋的人”;中间提到形体若没有大道,就不能出生;出生若没有天赋,就不能彰显。这里面提到“道”跟“德”,跟《老子‧道德经》前面的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完全对应;最后再看一下:到底这“实现天赋的人”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看庄子的原文怎么说。
“先生说:“道,安静如深渊,澄澈如清水。金与石没有它的配合,也将无从响起。所以,金与石可以发出声音,不敲则不响。谁能确定万物如何感应呢?实现天赋的人,纯真行动而不屑于通晓俗务,坚守源头而智力可以觉悟神妙的境界,如此他的天赋得以尽量发挥。
他的心思若要运作,是因为外物有所求。所以,形体若没有大道,就不能出生;出生若没有天赋,就不能彰显。保存形体而活完一生,坚守天赋而彰显大道,不是实现天赋的人吗!广大无比啊!不知不觉就出现了,无声无息就行动了,万物都跟着他走!这就称为实现天赋的人。
看过去一片昏暗,听起来毫无声响。一片昏暗之中,只有他见到了光明;毫无声响之中,只有他听到了和音。所以,在无比深远之处,却有东西存在;在无比神妙之境,却有真实存在。因此他与万物交往时,一无所有却能供应万物的需求,自在放任却能成为万物的归宿。大小、长短、远近,各得其宜。
我想你听到这段内容,就觉得非常精准把握什么叫“道”。他一开头就说:“所有的一切来自于道,但它像深渊一样安静,像清水一样的澄澈。所有东西,包括金跟石发出声音都要让它来配合。”接着就提到实现天赋的人,这种人,他等于是“道”的化身;等于是“道”体现在这样的人身上。
我们都知道“德”这个字: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跟禀赋。只有人,他跟万物不一样;人可以有认知能力,从区分到避难到启明。也就是把他的天赋保存、修练、回归,到最后跟“道”合而为一了。他的表现等于是“道”在人间的具体的体现。所以实现天赋的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就好像我们以前常说的,庄子的真人、神人、至人等等。
里面特别有两句话可以跟老子(《老子‧道德经51》)对照,就是:“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这两句话;任何形体没有道,不可能出生,因为道是万物的来源;出生之后如果没有天赋,就不能够彰显。每样东西都从“道”获得它的本性跟禀赋,他如果没有那个德,没有那个天赋,怎么彰显呢?
《老子‧道德经》第51章特别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所以万物怎么样呢?都会“尊道而贵德”。你看!讲得多明确!尊道:尊崇“道”;贵德:珍惜“德”。所以在《庄子》外篇里面,像〈天地〉篇就会看到很多地方,根本就是庄子才能够写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念《庄子》会有相当的困难,在外篇、杂篇里面,有些地方你觉得说,这里写得好像没有到一个境界,只在把“知”当作避难里面打转,有些地方又精彩之至。等于是把内篇的思想充分发挥,并且发挥得非常好。所以他最后才会强调:“实现天赋的人,在昏暗之中,他见到光明;没有任何声响,他听到了和音。在无比深远之处,却有东西存在;无比神妙之境,却有真实存在。”
这些话都在《老子‧道德经21》章里面,所谓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些词不是都一样的意思吗?所以,一无所有却能供应万物的需求,他不需要有任何东西,因为他跟万物已经合而为一了,自在放任却能成为万物的归宿。
归宿来了!在这里,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得庄子发展老子的思想:把道当作万物的来源跟归宿。掌握这一点,活在世界上,不要说是人,所有的万物都有它活着的理由跟条件,是道让它们这样存在的。但是,只有人可以把他的德完全实现,成为“王德之人”或是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全德之人”(〈德充符5.6〉)。
庄子用这样的词来说明谁呢?将来会看到类似的词:明大道者,笃道之人、有道之士、古之道人、体道者,甚至大成之人,这些都是描述“悟道者”。
接着,看到这集主题所强调的:黄帝到底遗失了玄珠,是怎么回事?我们看到〈天地〉篇的第四章。这章内容很短,它的意思是说:黄帝把玄珠遗失了,“玄珠”从字面上看,就是黑色的宝珠,也代表“道”。当然要去找了!
黄帝派了三个人去找,第一个非常聪明;第二个眼光非常锐利,找东西当然需要眼睛好;第三个是行动迅速,可以到处跑来跑去。但是这三个人都没找到,最后找到的是谁?叫做象罔,倒过来讲就是罔象,就是没有任何形迹的,看不到它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内容,你一听就知道了,我们现在看庄子怎么写。
“黄帝到赤水北边去游玩,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不久要回去时,发现遗失了玄珠。他派知去找,没有找到;派离朱去找,没有找到;派吃诟去找,也没有找到;他再派象罔去找,象罔找到了。黄帝说:“奇怪啊!象罔才可以找到吗?
内容就这么简单,他派三个人去找:“知”代表聪明;“离朱”代表眼睛非常好可以看得很远,见到秋毫之末的;“吃诟”代表行动迅速,很有力量的。为什么找不到?
“道”本来是无所不在,但是你有心去找,以为它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那肯定找不到。等于是你到一片树林里面去,见树不见林。你根本就在树林里面嘛!你说:“我要找一棵树。”你怎么找得到呢?你在树林里面到处都是树啊!你心里想:“我要找那一棵树。”没有所谓的“那一棵树”。“道”是无所不在的!
象罔为什么找得到?“象罔”是什么意思?“象罔”就是罔象,也就是无象,一方面不着形迹,一方面无所用心。
庄子这边提醒我们:要悟道的话,要无心而为,并且无为而成;不找,就是找到;就是你根本无心去找,反而找到了。代表你不要刻意以为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特色。没有什么特色!“道”是无所不在的!
他前面特别强调三种人,等于是人间最重视的价值:要聪明、要目光锐利、要行动迅速,都不可能找到“道”,因为那是在人间的范围里面找不到的,一定要跳开人间之外。这就是我们在这一集看到为什么只有象罔找得到,原来想找的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不能有心不能刻意去找!
这一集我们已经学到很多东西了,前面第三章提到:什么叫做“实现天赋的人”,他就是道的化身、道的体现;现在又学到象罔可以找到玄珠(黑色的宝珠),当然就是道的一个代名词。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知道,学道家确实要有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态。
下一集的主题是:长寿、有钱,又多子女难道不是福气吗?圣人为何不喜欢?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无心而为,无为而成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学习老庄会自然发生疗愈,而且是从当下往以前走,不需要格外去疗愈某一些事情,最后复归婴儿
听不懂
感恩老师
庄子发展老子的思想:把道当作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天赋保存、修炼、回归,与道合而为一。
知、离朱、吃诟都是形体在道上而没有德。象罔才是形与德俱——明,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修得「明道」实属不易,保住纯真坚守初心还要不断地努力进取,走一步是一步吧。谢谢老师
要悟道的话,要无心而为,并且无为而成;不找,就是找到;就是你根本无心去找,反而找到了。代表你不要刻意以为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特色。没有什么特色!“道”是无所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