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喜马拉雅的听友们,你们好,我是十翼书院的创始人米鸿宾。今天,承接上一讲,来进行第10小节的内容,中国文化“人文”象度中言语的势能。
首先,分享诵读章句出自《论语尧曰》篇的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是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命运,你就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你不懂得礼,你在社会上就没法立足;你不了解别人语言背后的思想,你就不可能去真正的知人知己。
那前面讲过,南北朝刘昼对天文地文人文都做了表述,尤其说:人文者,言语也。那在这一讲,我们就谈谈人文中的言语之道。
在《吕氏春秋》卷十八《审应览》第四《离谓》篇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语言是为了表达本意的,可一旦语言言不由衷,与本意相违背,那就是凶险的征兆,会导致国家混乱的习俗是,流言很多,却不顾事实如何,一些人极力互相诋毁,一些人极力互相吹捧。诋毁的,吹捧的分别皆为朋党,众口喧嚣,气势冲天,其结果就是好坏不分。
言辞是思想的外在体现,欣赏外在表现却抛弃思想,这是糊涂的。所以知道人的思想就不用听他说啥了。听别人讲话要通过他的言语来了解他的思想,但如果听人讲话而不了解思想,那他的语言就跟乖戾之句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是在讲言语对人的重要性。
而同样的,在《易经系辞》里边,也记载了孔子对言语重要性的表述。
孔子说:在房间里,你说一句善语,千里之外都会有善应。更何况是近的呢?在房间里,你出一句恶言,千里之外都会有报应,更何况是近的呢?所以呀,言行是做人的关键,一言一行足可以惊天动地。怎么能不谨慎呢?世间万物路路不相左,法法不相违,异曲同工。
孔子所讲的这段话的道理被1879年出生于德国的爱因斯坦用物理学的语言方式又呈现了一遍,称其为量子理论,也就是量子纠缠,这是当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
大家一听就很理解,《易经》里面后面讲的话就叫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事相关,物物相应。”那在《易经系辞》下孔子还专门讲到,如何从语言上来识人的六种总结。
他说:“将要背叛的人呢,心中有愧,因为毁于诚信,所以说话呢有惭愧之色;那些心中没有定见充满疑惑的人,言语混乱模棱两可,抓不住重点;那些祥和稳重之人,心有定见,他不会为外界所动,所以他言语缄默有力,话少,但是一出口就很有分量;而浮躁之人性格好胜,急于售卖自己,展现自己,因此,他语言常常夸夸其谈,喋喋不休;而那些诬陷他人的人呢,又不敢明着说,所以他说话经常闪烁其词;理亏的人进退失据,不知所措,理屈词穷。”
以上,孔子从他人的讲话行为,来总结了这六种总结。而除此之外,在《孔子家语》的五仪解篇也记载了:想当年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选人,孔子回答:“这个简单,有三种识人方法;第一,你刚说完话,他马上就答应你的这种人既贪又不忠诚,第二种,说话语无伦次的,这种人会乱国。那对此呢,我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体验,比如说:没做官的人,也没做企业的,如果说话语无伦次,那他不用乱国,他乱不了国,他只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身,或者家庭混乱,或者身体不好,或者扰的四邻不安。
孔子说的第三种人是什么呢?经常顾左右而言他者,这种人在信用上难以靠谱。
你看,即便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交流,谈话,孔子都能从中把他提取出来智慧,提取出来识鉴人的方法,在现今时期,类似孔子这样的本事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在诸子百家当中,稷下学宫的校长荀子,也强调言语的重要性。
他在《荀子大略》篇说:”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说怨气啊就是邪秽,是不祥之物。一个人总有怨气,总抱怨,从来不在自己身上去找责任,总是去埋怨他人,这种人会给人带来不祥之气。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就是要去劝导他了,如果劝导不了,那就只能剩下敬而远之了。
没办法。为什么呀!因为我们需要止损。这是从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当中的特点,看这个人能够给其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反应,什么样的征兆。那在现实生活当中说话最忌讳的有一点,古人称为:人语先截。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家话还没说完呢?他就直接上来进行反驳,或者是打断人家说话,这种人,古人认为是很没有福气的,而且呢?做事往往都是半途而废的人。
没有福气又会半途而废,你说谁希望自己会是这样呢?所以大家应该想一想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在清末,有一本书叫《老残游记》,这本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名著,作者呢是刘鹗,书中有一句话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讲公利的人全是一片爱人的心,所以发出来是口暖气;讲私利的人全是一片恨人的心,所以发出来是口冷气。可见语言影响是如此之大。一个冷气,一个是暖气。要想运气好,你就要多发暖气,多说暖语。多看人优点,多赞美鼓励人家,要减少冷气,要减少我们自己自身的不足。
近代的葛洪在他的书《抱朴子》当中说::“不见其法,不值明师,无由闻天下之有斯妙事也。”所以各位听友,你有没有发现,我讲了这么多案例,都是源于中国文化当中的典籍和文献当中,那这些功夫不仅仅是往圣先贤所精通的,最重要的是内容也非常接地气,他们都可以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甚至都能解决我们人生的某些苦恼和问题。我经常讲北京大学梁漱溟老先生讲的这句话:“什么是学问?学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学问一定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的所学没有做到这一点,要想一想自己哪里学错了。汉代的刘向在《说苑》里面说:“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像药一样,你会读书的人,一定能够医治自己的无明的。
好好学习中国文化,了解真正的文化,你一定能够长智慧,而这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否则的话,你读了书,在生活当中,落不了地,一落地便是一片狼藉,这不是自己祸害自己吗?
在本讲的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很多说话快的人,请大家想一想,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还有一些人说话很低?很浑浊,那这一类人他又有什么特点呢?还有,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话时,喉结也跟着言语一起动,幅度特别明显,那这样的情形,它内在的势能又是什么呢?
那这一讲,我就先讲到这里,我们跟大家分享了人文当中言语势能的案例,相信大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会又很大的启示,下一讲我们继续厘清脉络,正本清源,谢谢大家的收听。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感恩米老师中国传统文化精彩讲解
我就说话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