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喜马拉雅的听友们,你们好,我是十翼书院的创始人米鸿宾。今天,我们承接上一讲,来分享第11小节的内容,中国文化人文象度中行为心理学的内容。
首先来跟大家分享出自《庄子·大宗师》的名句: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是说:你连好坏都不知道,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君子呢?
上一讲我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说话快的人有什么特点?说话声音低浊有什么特点?还有经常看到有人说话时喉结跟着言语一起动,幅度比较明显又会有怎样的势能?
古人呐对世界万物的观察是很细致的,那么,他通过言语能判断出来很多势能,那对于说话快的人,他有什么势能的总结呢?他说凡是说话快的人呢,走路快的人,他都是什么呢?都是急躁,都是不安稳,都是外强中干的人。
那对那些声音低浊的人呢?他说声音低者,人的寿命往往受限制,这些限制是指什么?是指生病啊,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受促,短促的促。
声音低浊呢,他说声音低浊的人,他往往学问都不真实,叫音浊者无学。或者本身他就没什么学问,所以古人针对这一点,就一直强调,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练习诵读,那每天你都诵读,那自然就会调整你生命当中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很多东西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无用的,其实它内里边往往都有着具大的价值。
喉结跟着言语一起动,是主什么呢?
古人说:这样情形的人啊说话都很歹毒,很刁钻,很犀利,甚至很歹毒,你看我们平时也会遇到这样的人,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他有什么势能,于冥冥之中就把他错过了。
好,下面我们来分享,中国文化中人文象度中的行为心理学的内容。
行为他包含:语言、神情、气色、动作、胆量、行事风格等多元方面。西方的行为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建的,他这个心理学派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来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区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其实这些内容啊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那么,我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个与形式风格有关的人文智慧,我们先讲第一个案例,叫田忌识人。
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曾经率兵击魏以救韩赵,围魏救赵就是他的作品,后来他就从齐国因为受别人陷害,而逃到了楚国,楚王就问他,齐楚两国兵力相当,齐国如果来打楚国,应该怎么办?田忌说很简单,如果齐国派申孺为将您只要让次将军率五万人便可以把他擒获,如果齐国派田居为将,您就要派上将军率20万人,双方可打个平手。若齐国派眄子为将,那大王您就得率全国军队亲自出马方能保住楚国。
这楚王很疑惑,后来齐国果然先后派出了申孺、眄子来攻打楚国,楚王就以田忌之策前去迎敌,结果就跟田忌预言得一样一样的,回头楚王就问田忌说:“先生,你怎么能预料得如此准确,田忌说:申孺这个人呢,对有才和无才的人一律都辱慢轻视,因此无论是有才者还是无才者,都不为他所用,所以他最没有战斗力。田居那个人,尊重有才者,轻视无才者,有才者为他所用,无才者不肯为他出力,所以他只可以跟楚国打成平手。但眄子就不一样了,眄子尊重有才者,同时又爱护无才者,有才无才均为其卖命。所以就需要您亲自出马来对付他,这样才能保住楚国。
楚王听完之后心理豁然开朗,就对田忌特别佩服,那在古代,关于识人的识鉴智慧,孔子说:“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做事如果一个人的大方向是对的,小的细节也正确,这是上等的君子。
然后他说:“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方向对,小的细节有对有错,这样的君主是中等的君子。就怕“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大方向就错了,小的细节做得再好,你都不用再往下看了。这是记载《荀子·王制》篇的一段话。
那在体任大节的能力上,战国时期的李克,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典范。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问李克:“先生啊,您曾经说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如今相国的职位由两个人选,一个是魏成 一个是翟璜 选谁更合适呢?”李克听完毫不犹豫的就推荐了魏成 ,然后说:“您之所以不知道该选谁?是因为您还不懂如何识人,识人只要看他平时亲近哪种人,富裕时看他结交什么人,以及用钱干什么事,贤达时看他帮助和举荐什么人,处逆境时看他不做什么事,贫穷时看他不拿什么钱是否贪财,你通过这五个方面来鉴定,就可以选定丞相了,怎么还需要我来帮您分析呢?”魏文侯听后恍然大悟:“先生,我知道应该选谁了!”李克退出去之后,就遇到了翟璜 ,其实翟璜 一直在外边等他,翟璜就说:“主君请您选相,您推荐了谁呀?”李克说:“魏成啊。”刚说完,翟璜就面带怒色说道:“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主君对邺地很忧虑,西门豹是我举荐的,主君想攻打中山国,我又举荐了乐羊,中山无人守护,我举荐了您,主君之子没有老师辅导,我举荐了屈侯鲋,凭这些所为,我怎么就不如魏成呢?“
李克很淡然的说到:“魏成这个人呐俸禄有千钟,十之八九用在了外面,十分之一留在自己家里来使用,他结交的三个人都被主君尊为老师,可你举荐的五个人都被主君当作臣子,你想想你俩怎么能相比呢?”翟璜听完非常羞愧,马上就躬身下拜,说翟璜鄙浅,愿意做您终身的弟子。
你看,从这俩个案例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交友和管理都有很多很多的智慧,我们也能从中汲取了很多智慧,那古人能从很多行为当中识鉴出个体生命的特质,都能给我们一些指引。在清代学者俞樾的《茶香室丛抄》里面记载这样一件事,说当年苏东坡年轻时跟章惇一起在陕西做官,两个人经常相约着喝酒,有一次,苏东坡说:”下次喝完我们去打虎。“
然后章惇说:”好啊!没问题。“
等下次喝完酒后,苏东坡果真拉着章惇说:”我们上次约定好了一起去打虎吧。“章惇说:“好,没问题。”然后两个人借着酒劲骑马上山去找老虎,可真没想到,还真遇到老虎了,就在他们离老虎还有几十步远的时候,马先知道了,马惊了,它不走了,马不走,这些人一看好奇怪,马为什么不走,然后就顺着路径往前看,突然发现前方不远的山林里边有一只老虎定定的看着他们,苏东坡一看,吓得转身就跑,边跑边对章惇说:“唉,马都吓到了,你不要在往前跑了,咱们就别逞能了,快跑吧。没想到章惇笑着回答:”不是说好了我们来打老虎吗?你怎么跑了呢。”
苏东坡说:“我是跟你说着玩的!”没想到章惇说:“我自有办法。”然后,他从马上下来了,苏东坡远远的看着,还在那喊:“你不要命了吗?”章惇没有回答,他慢慢向老虎走去,越走越近,走着走着,他发现老虎的后腿在支撑着,前足已经往下趴下了,这叫虎踞之象,也就是老虎准备突然间跳起来要朝向他来攻击了,没想到一看到此情景,章惇从怀里突然间掏出来一个东西,朝向身边那块巨石,咣当一下就砸下去,这一砸完声音特别响,原来是他带来一个铜锣,突然间这个行为老虎没有任何准备,砸到巨石上之后巨大的声音,一下子就把老虎给惊到了,老虎转头就跑,没想到这一下子慌不择路,反倒掉下悬崖里边去了,摔个半死。山下的猎户还凭空白捡了一只老虎,等老虎跑了之后,然后章惇慢慢的返回来,看着表情还很惊诧依然瑟瑟发抖的苏东坡,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唉,你不如我,你肯定没有我有出息。”苏东坡说:“诶呀,我是说着玩的,我要命要紧。”还有一次,在《宋史 ·章惇传》里面记载,两个人结伴游终南山,到了仙游潭之后,潭岸狭窄,潭下就是深渊。对面是峭壁,壁立千仞,两头只有一个横木连接齐间,看起来都比较惊悚,然后这个章惇呐很客气的就请苏东坡说:“哎,我们俩到对面的石壁上去题词吧,没想到苏东坡望了望深渊,连说:“我不敢我不敢我不敢。”章惇一笑,他说:“那我就去啦!”然后从容的从横木上走过去了,然后把绳索吊在了石壁的树枝上。上上下下,在陡峭的石壁上挥手写下了:“苏轼章惇来。”五个大字。然后又顺着原路回来,面不改色心不跳,可苏东坡抱着一棵树一直从头看到尾,吓了一身冷汗。章惇回来后又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哎,哥们,你不如我。”然后苏东坡抚则摸着章惇的后背,说道:“你将来呀,一定能杀人呐。”章惇就说:“为什么呀!”他说:“你能自判命”什么意思啊,你能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做无畏之主的人,将来你是一个绝情的人啊。
你看,章惇说苏东坡你不如我,你没有我有出息,而苏东坡通过第二次这件事情,就说你将来是一个残酷无情敢于杀人的人。通过这两个事情,双方都互相把对方的特点,都看透了,章惇性格刚猛有力,敢于杀伐,苏东坡言语任性,缺少勇气,从此二人的命运就泾渭分明了。
后来章惇果然做了宰相,而苏东坡我们大家就知道了被一贬再贬。所以呀,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93回借着贾宝玉的口说:“诗词之道只可传情不能入骨啊!”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文采的时候,还要继续去看他背后的思想特质,这样才能把一个人看得更完整。
想当年,苏东波在跟苏泊坞写信的时候在信里面专门写到:“说,人生啊过的很快,这百十来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恍如昨日,我今天看看我写的《易传》《书传》和《论语注》三本书才觉得我此生啊不虚过,也就是说这三本书才真正代表我一生的才华,其他何足道啊。”
也就是说苏东坡自己说,我写的那些诗词远远未能契入到我生命当中的核心地带,那些都不能真正代表我,能真正代表我的就是这三本书,有了它们三本书,我才觉得我此生不虚过,所以,我们在学习苏东坡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尽量避免片面的去看待苏东坡。
不要让他的表面的诗词作品,障碍了我们对他的全面的了解。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研究他的《易传》《书传》和《论语注》的话,你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苏东坡的。
那么在章惇与苏轼的案例中,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才艺再高,若没有匹配的担当力,就很难做大官、建大功、立大业。
好,我们这一讲呢就讲到这里。我们给大家分享了人文当中行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案例,相信对大家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会有很大的启示。下一讲我们继续厘清脉络,正本清源,谢谢大家的收听。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君子读书是为己之学!
好
这个专题成书出版了吗?谢谢!
十翼书院米鸿宾山长 回复 @听友313044115: 出版社在编辑校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