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对他人是非善恶要视而不见吗

50. 对他***********

00:00
25:47

判断一个人的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判断德行唯一的依据不是看这个人做了多少好事,也不是看他的谈吐,口气是否和缓,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内在。如果一个人外面表现出来再好,内在却没有改变,那是圣人称的义袭。如何区分一个人是集义还是义袭,敬请看讲师本期如何讲解。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这边特别提到自性不动,若修不动者,是要修什么的不动?自性的不动,自性的不动是什么意思啊?就是维护他自性的样子,我们维护云的不动,是哪一种不动?是它自由飘荡的不动,维护在它自由飘荡,我不要动它,叫做不动。若是我想动它,我想让他不动,那这个叫做动了,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维护他该有的原貌,叫不要动他。我们养一只狗,我们很喜欢它,你不要动它,有一个大草原,让它自由奔驰,不要动它,而不是它不要动。你喜欢一只狗,然后你叫它不要动,维持那个你最喜欢的姿势,那一只狗已经死了,各位对不对?你内在是一个生命,你的内在的气机是无比的自在跟畅然的,这边所谓的自性不动就是维持自性该有的样子,他该怎么动就怎么动,不是你所说的那个都不要动,把他克制都不要动,这样了解意思吗?


读经典就是这样,最基本定义,定义非常重要,我一再的重申这个事情。你一定要特别注意那个定义到底正不正确,因为它攸关你的修行方向正不正确。若修不动者,哪一种不动?就动中的不动,你不要动他而不是他不要动。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这个意思不是不知道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如果是这样那也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了,对不对?乃是对于你自己,看见外在有是非善恶过患的时候,内在必有一个感应会发生,而对着心头的那个感应的气机有观照实相的能力,有不要让他攀附你贪嗔痴爱的能力,这样子就能够对于本性清真、流畅没有所挂碍,这个意义下,叫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后面补一句,就叫做自性不动,是说这个知见下,你的自性的流畅跟天然不会受到任何的破坏。也就是说,你的心头内对心头一丁点的发生没有贪嗔取舍去影响他,所以呢叫做自性不动。


有坊间翻译本是这样翻译,修不动的人不论何时何地对于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皆视而不见,这个才是自性不动的功夫。说对于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皆视而不见这样的解法实在跟生活是大相违背的,我们试想,如果依照这样解释岂不成个善恶不分姑息养奸的社会吗?你会叫你的小孩学什么?什么是好的,你要尽量学,什么是坏的,你可不要做,对不对?每一个人都会这样的,你可不会说做那个事情随便你,做那个事情也随便你,什么事情都随便你,你可能不会这样做。因为你会去分别,所谓不分别取舍是讲内在,不是讲外在,不是叫你把牙膏也当成稀饭把它吃了,不是这个意思。外在的事情总要分别取舍,讲的是内在,如果按照这样说,对于是非善恶都视而不见那社会的正义谁来主持呢?


圣人的用意是要我们在一切时,对于内在一切的心性感应中维持其清真气机的实相。看到别人的过错,内在会有一个感应。看到谁欺负谁,内在会有一个不忍,会有一个不安,对不对?看到一个灿烂的阳光,内在会有一种灿烂。你经过一个非常臭的水沟,然后里面都是垃圾,然后长满了蛆,你的内在会有一点恶心,对不对?这是很自然的感应不是吗?你看到人的是非善恶过患会不会内在有感觉呢?会啊,会有感觉,但会不会造成对你本性的挂碍呢?那个关键点不在于你外在怎么去因应,跟怎么去应对,而是在于内在的气上面是不是还维持清真的实相,这个才是心性的学问。


经典写的是心性的学问,至于论语,孟子写的是你怎么去因应,你当下应该怎么做才是一个有气节的人,才是一个有德性的人,但谈到这个佛经的时候,我们都一直都往里面来,他只谈你内心,把这个焦点缩到你内心的部分。所以外面怎么因应的部分,这个部分呢就暂时不提。这个说法并不是任那些奸佞去危害善良,却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是非善恶反正我都不管了,毫无恻隐之心,谁欺负谁我也不管,此解有违定慧等持之修为,学者应该在这个地方要善加分辨。


定慧等持,定固然是是非善恶荣辱可以视而不见,但慧是什么?慧就是清楚而明白,那到底讲的是什么?你又要视而不见,你又要非常清楚明白到底你在讲什么?他所讲的就是说我们对外在的事务一切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我们对内在的清真能量也是清楚明白的。那一些是非善恶取舍在我们的心头上的气上面是卡不上去的,所以他在即清楚明白的过程中他的本性是非常畅然而无碍的,这就是圣人所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教你说那都不要听,那都不要管,这是行不通的。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说迷人,身虽不动,就是虽然在打坐或虽然他没有去管事,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他是常常喜欢打坐,一打坐就有三个小时,很能打坐,也很清净,可是聊起天,谈起话你就发现他的嘴巴里出来的是是非非,这种人也很多啦。这个跟道是相违背,为什么?因为道讲的是静坐的姿势、静坐那三个小时的清净,还是行住坐卧中不违背你的本性啊?你是想行住坐卧中。


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道就是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气,气就是能量,能量在身中本自是流通的,跟云跟水一样的,所以不必以看守为能事,所以看心看净这一些都是不对的。


这一章里面谈到所谓不见人之是非善恶,以及莫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这个是为那一些喜欢无事生事好挑拨是非的人来说法的,而不是对那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来说的,这一点你一定要分辨清楚。受到偏执修行观念所影响,在道场中愿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显然是越来越少,好比一种自律甚严,而且也自以为很清高的修行人。他不喜欢听到是是非非,一听到是非就心生不悦,就清高的想要远离,我听到这个就会马上有一种不悦,一种不屑,各位这样是贪还是嗔?嗔呐!它本来就是贪嗔的一种,到底清高到哪里啊?各位,没有啊,一点也不清高啊,那个很清高其实一点都不清高,这样了解意思吗?谁对谁错他都不想听,谁欺负谁,谁受委屈他不想管,任他们去吵的你死我活他也不管,他永远保持道貌岸然,袖手旁观,这种态度若是碰到两方都是狗咬狗一嘴毛的闲是闲非那不必管倒也清闲,对不对?


但是如果其中一方实际是受到奸佞或权势长期的欺压,冤枉,甚至哭诉无门,那么这种自以为清高与见死不救到底有什么差别?各位,有差别吗?根本完全没有差别,然而这些觉得去听是非就会损坏清高德性的人,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说你怎么不管管啊?他可能会说,那我怎么知道他们谁对谁错呢?反正是是非非,对不对?就是因为分不清谁是谁非,所以才不怕是非,耐心仔细的去听,去求证。各位你看过法官吗?两个人告官,告到法官那边说,不要再谈是是非非,通通给我滚出去,那我要这个法官干嘛?这其实是因为有莫大的委屈才到你那里去嘛,对不对?才在那边不断的哭诉嘛,那个法官如果一听到他们两个讲是非就非常的烦,那各位那个法官的命还会长吗?可能很短啦,对吧?还算个修行人吗?那也没办法啦。


若是仔细聆听发现呢是一些狗咬狗一嘴毛的鸡毛蒜皮事,那么表达两边劝和立场其实这个就已经作为一个修行人的应对,已经足够了,若是仔细的求证之后发现一方是受到了欺压而含冤莫白,那么不试图为受害一方去喉舌,也不试图对加害一方去严辞制止,那还算是有点血性,有点义气的人所该做的事吗?那也不是了,对不对?那还修什么行?那个根本就自了汉。圣人教我们不见他人是非善恶,以及莫道他人是非长短,意思是叫我们放宽心量,不计较他人所犯的过错,不因他的是非善恶跟这个是非长短而伤害到你的性,不表示你不需要因应,不表示你不需要应对。


圣人是在告诫我们不可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闲是闲非,而非要我们在面对是非的时候连花点时间去听,去分辨谁是谁非都不肯,将这些是是非非一概置之不理,不肯为平息是非出一点点力气,这样一来不仅有可能使受冤者含恨莫白,也形同对加害人的姑息养奸,如此一来便与圣人救世的慈悲教化大相违背,试问要我们去拔刀相助的情况有没有是非正在激烈发展呢?当然是有的啦,而要厘清这些是是非非要不要去聆听双方呢?当然是要的,听一方就要管事情可以吗?那是不对的啦,听完然后去小心的求证,当你决定要为一方拔刀相助时,或对另外一方严辞指正时,有可能不伤及你任何一根羽毛吗?有可能吗?我告诉你,尧舜都做不到,对吧?一定要伤到你的羽毛,为了怕伤及自己的羽毛或是浪费自己的精力跟时间而致他人的是非冤屈于不顾,那还算是个君子跟义气的作为吗?那也不算了啦,这种以莫管他人瓦上霜为清高德性,或是借由这种不近是非的方式来明哲保身的人说穿了实际上是个见死不救,不能挺身而出,不能分辨是非,畏首畏尾的乡愿罢了,学者千万别因这段而会错意。


我们来看一段乡愿,孔子说啊,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说进入到我的门,而没有得到我的精髓,入我室,就是得到我的精髓,我一点都不遗憾的只有一种人,就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为什么我一点都不遗憾,这是德之贼,德都被他赚到了,赚走了,德性的声名洋溢,但是里面一点德性都没有,假的,说这种人呐我一点都不遗憾,其他的我都很遗憾,孔子说什么人进到我这里得不到我真正的精髓我非常的遗憾,只有一种人不遗憾,叫做乡愿。


什么是乡愿?孟子说啊,非之无举也,你要讲出他哪里错,你怎么不管事啊,说,不要管是非,不要管是非,佛经说不能管是非,也不要听是非,说非之无举也,你要说他的错,举不出来,刺之无刺也,要刺他一个痛处,刺他一个错误点,刺不到,因为他满口佛经,不要分别,不要取舍,应该让他们都存在。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实只是明哲保身,管下去会有事。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因为什么?因为也没是非,看起来非常清高。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自己也以为德性很高超,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尧有没有杀过人?各位,尧杀过谁?尧派谁治水啊?鯀,鯀后来没有治好,一直围堵,没有治好,然后呢?百姓死伤很多,很多,所以鯀就给杀了。禹后来治水呢?治好了,用疏导的方式,对不对?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尧舜是性道,不违本性的道,不表示外在会姑息养奸,尧舜的仁慈谁可以比?没人可以比,但是他并非没有硬手段的人,外在的是非可清楚的很,所以叫做德之贼。声名洋溢,不管一点是非,羽毛一根也没有伤,到处笑哈哈,谁欺负谁不关我的事,谁含冤莫白跟我都没关系,要我去管这事,门都没有,因为我是修行人,对!声名很高,里面有一种畏首畏尾,里面呢有一种贪慕清高,有一种只要管了事,里面就一塌糊涂,都呈现在这个里面。


所以我刚才举这一段是要告诉你说不管是非,不是,不是这样。是入于百花丛如何能够一叶不沾身啊?当我去管这个事情的时候内在必有事情发生,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如何把攀附在上面的贪嗔痴爱对待取舍卸下来,那个才是你能够出世又能够同时又入世,能够治世,有没有?他的本领的所在。


再往下看,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说各位大德,什么叫坐禅?坐禅这个法门,主要目的就是无障无碍,是以维护无障无碍的心性为修持的主轴,这才是坐禅的本义。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说对于外在的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心念什么时候才叫做起?上面附着贪嗔痴爱才叫做起,不是不知道,心念不起说不知道他们的是非善恶,这样又搞不清楚经典的意思了,不知道没有智慧可言了,知道但内在的贪嗔痴爱没有起,没有攀附,这叫做坐,坐的意思就是入于心性不动的境界之内,不再跑出来,叫做坐。《道德经》里面有说坐尽此道的那个坐,坐就是握持,握的住,不会再跑掉,拳拳服膺就是这边所谓的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说照见了周身气机了无分别的清真,自在,就是自性的不动,没有贪嗔痴爱去破坏他叫做不动,这叫做禅。所以禅是自性不动,自性的自在,叫做禅,而不是形骸上的自在叫做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什么叫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离相,相这个字,相也许在外,但因这个相而动的却是我们的什么?心,所以说相是卡在哪里啊?同一个相,你的心却动,而他的心却没有动,可见相卡在哪里啊,卡在你的心,不是在外面,外面另外一个人却没有动,对不对?那你却动了,在你的心呐,相在外而分别好恶却在我们的心。所以心中不着好恶,就是所谓外离相为禅,而不是把方的看成不方,圆的看成不圆,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对不对?美的说成不美,不美的说成美,自欺欺人的说法嘛!外在的形象固然有他一定的形态,与我们人世间的价值固然有取舍分别的标准。只不过感应到我们内心的时候,内心的能量虽动,而能量就跟云跟水一样,是本无意义,这一点你只要抓得到,外面的相尽可分别,而内在依然是不动,这叫做禅。内不乱为定,往内观照,心性气机永远保持实相。不乱,不跑掉,内不乱为定,所以禅定这两个字并非在静坐中去求,是离相的问题,是心性不乱的问题。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着相,着相,勾起你内心的相也许那个诱因在外,但是着在哪里啊?着在你的内心,所以心是没有所谓外面着相的问题,反正一着相都在哪里啊?都在里面,不过因为勾起你着相的诱因在外,所以说外着相。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可见相是卡在心,一分别,那个气机,内在的气机就偏离他的原来的轨道。


外若离相,就是心不分别,不好恶,心即不乱,气机自有一个自在的一个轨道在。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本性不论他怎么样的速度,怎么样的形态在流畅,这一些都叫做定,本来他都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只为见境思境即乱,我们看外在的境,内在攀附的取舍,然后气就开始乱了。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看到各种的境遇,包含里面、包含外面,都包含,外面本来可以动,可以不动,里面一动才叫做动,对不对?现在就把注意力放到里面来,看着里面的那个自由的动,云自由的流动,水自由的奔驰,若不分别他的话呢,里面那个也不叫做乱,这个叫做真定,定于天然的气机之中,天然的本性之中。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面离相,这个叫禅,就是心性的自在,内不乱,内在的气机呢?不用我们贪嗔取舍去分别他,去干涉他,这叫做定,外禅内定叫做禅定,其实就讲禅定这个来说,说禅定是以什么为主轴啊?以心性的自在为主轴,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分什么外内的问题。主轴就在你的心性上,能不能放开你所有的束缚而得到他的自在来论禅定的境界。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菩萨戒经,这本经这样说,我的本性元自清净,清净早已具足在我本性中,放下看心看静的造作跟知见,立刻就可以显现。说我本性元自清净,老天爷造我们这一条生命,我们的命的本质,那个能量本自清净,本无挂碍取舍,你只要放开你对他的束缚就可以。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念念中,任何一刹那间,自见本性的清净,时时觉观。刚开始是一个练习,后来就习惯了,习惯倒也不必这样这么累了。刚开始要多花一点精神去注意,去觉照本性的实相,其实就是内在那一股能量的实相,自性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常常用能量跟他划等号?自性不好懂,自性是能量里面的规则,能量里面的造化路线,能量里面的奇妙无比,精准无比的那一个造化机制,那才是所谓自性。但自性不好懂,但是你可以让他自性显现,这样就够聪明了。如何显现呢?觉照你内在的气,就是能量,放开他,把你束缚在他上面的力量放开他,气自在就表示谁自在啊?性的自在,不然气不会自在。气你看他开始跑,就是里面好像你看着马车在跑的时候,你就知道前边有一匹马,对不对?不然他怎么会跑?往哪里跑?往哪里跑谁主宰?就自性,马车在跑就知道是马在跑,马车往哪里跑谁主宰?就是那一匹马,对不对?


放开你的束缚,当气开始自由流畅的时候,自性已经显现在里面。你无法了解性,但是你可以应用他。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匹马有这么大的力气啦,但你可以应用他,这样够聪明了嘛!这样就够聪明了,所以显现你本性的清净,自自然然已经在修行路上,自自然然已经在造化路上,已经在返本还原的路上,在成佛作祖的路上了。特别前面谈到自修自行的这个自,就是各人吃饭各人饱。这个修行这件事情啊,是靠不得别人的。没有说哪一个仙佛可以把你超拔,没这个事情的。仙佛可以指引你一条路,最后修行是要谁来修?要你来修,仙佛如果这么厉害,这个也超拔,那个也超拔,这个三心四相以前曾经拜我拜很久,感情特别好,把它超拔。那个七情六欲以前也供养我很久了,不好意思,然后又开始超拔。然后三心四相碰到七情六欲会怎样?一样啊,那种斗争跟凡间是一模一样的啦,岂有天堂在这边斗争的,各位有这个事吗?没这个事啊,那他有办法靠仙佛把你心中的三心四相,七情六欲把你拔掉吗?很抱歉,因为心是谁主宰?是你主宰,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爱哭,爱笑是你的事,他爱莫能助,他只能劝你说,喂!那个云上面你投射了影子,记住啊,不要被那个影子给骗了,云还是云,搞清楚,他是不断提醒你这一件,让那个云自在吧,上面可以投影啊,我们说云就不能打一个投影的灯光把它投影在云上面,可以吗?可以啊,但不要影响那个云的本身的造化这样可以吗?可以做得到,我们可以有感觉,我们可以有喜怒哀乐,有个探照灯正打在一个奔驰的云上面,但觉知那个云的时候,云还是云呐!各位,对不对?千万不要一觉知的时候上面统统是贪嗔痴爱,这是我们做得到的。圣贤仙佛只教我们这个东西,而后本性内自有奇妙的事情要发生。


至于谈到什么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什么三关九窍、如何通关过窍、如何结圣胎,那个叫做丹道,丹道不是没那个事,丹道是本性启开之后自己能够验证到的结果。但是如果本性不能启开呢?那个马在前面跑,那个马毫无定向,它能够带你去你所想要去的地方吗?那就没办法,为着精准的方向所以才来谈本性,没有把握有精准的方向千万不要驱动造化,那种丹都是假的丹,人家说结圣胎,你结个鬼胎。你有没有听过各怀鬼胎?有啊,一堆修行人都在练,各怀鬼胎,不是圣胎,圣胎只有谁能结?用自性去引导方向,精密无比,没有任何人的干涉造作下,他才可能发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8890145

    自性不动就是,维持自性该有的样子,它该怎么动就怎么动,你不做干扰,对外在可以分善恶好坏,但对内在气血不可以做分别取舍,这样就不会被气血情绪所影响

  • 听友68890145

    对心头的发生,不做分别取舍,对待內在气血不压抑不助涨!

  • 听友68890145

    外离相为禅,內不乱为定!禅定

  • pearl000

    “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这个看我记得上集写的是著这个字

    黄庭心学 回复 @pearl000: 谢谢您的反馈,可能是志工打错了,我们核查后调整过来。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20106

  • pearl000

    “毫无恻隐之心,谁欺负谁我也不管”的毫写成了好

    黄庭心学 回复 @pearl000: 谢谢您的反馈!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听友132770476

    这集要多听几遍。正好符合我的需求。现在正处于对外界有感应,感应以后会出来念头,舒服的念头和不舒服的念头。念头我仔细感受了一下,不是贪就是嗔要么就是我慢或者在比较。念头一起,内心就能感觉到一股气。我能观察这股气,不给她标签,不给她力量,让他流动,存在或者消失随他便。但是那个起的贪嗔痴慢疑的念,我还不能原谅自己,我怎么可以起贪嗔痴慢疑呢?但是我发现我越是告诉自己不能起,越相当于给了力量,反应越大。然后我就开始允许自己有贪嗔痴慢疑的念头,当我允许自己时候,反倒得到了舒缓。听完第一遍时候,明白,外面的确有好坏,有好坏就会给自己产生贪嗔痴慢疑的念头,但是要保证内里那股气不被贪嗔痴慢疑给挂念住就可以了

  • 自由自在_l36

    老师好,若无取舍怎能去惩治坏人保护好人,若无贪嗔怎能取舍?而且,我体会到外在的惩治力度缘自内在贪嗔的力度,若御掉那个贪嗔就没有激情和力量去主持正义。老师教我,我好困惑

  • 刚哥读老子

    感恩分享🙏🙏🙏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