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24堂课36|求人不如求己

南怀瑾国学24堂课36|求人不如求己

00:00
08:13

求人不如求己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普通的人,到了急难的时候,就去求神、拜佛、向上帝祷告。所谓“垂老投僧,临时抱佛”,就是说人平日自以为很伟大,但一遇到大困难,或极度危险,就感觉到自己非常渺小无助,完全丧失自信心——“天呀!神呀!你要救我呀!”倘使这时仍想保持一分自信心,就需要高度的修养。

  有一次,苏东坡和好朋友佛印一起在郊外散步,无意间他们走进了一间寺庙。苏东坡看到寺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于是和佛印两人就上前参拜。

  苏东坡突然问佛印:“观世音菩萨本来是我们礼拜的对象,为什么他的手上也拿着一串念珠?他好像也在合掌念佛,他拿着念珠在念谁呢?”

  佛印说:“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说:“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

  是的,求人不如求己。逆境几乎是世间每一个凡人的必经之路。不过,身陷逆境,不同的人态度也截然不同,有的人愿意乞怜,有的人会自暴自弃,有的人习惯诉苦,而有的人则会奋力自救。选择什么样的态度,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结果。

  人们似乎都习惯了在出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向别人求救,单单忽略自身的能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能力等着我们去开发,困难是刺激我们潜能开发的最好的东西。然而,就因为我们习惯了求救,因此潜能就被深深地掩埋,永远也不能被开发。

  向别人求助只能换来几句同情的安慰,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想要摆脱困境,唯有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向外突围,才有可能找出一条生路。

  狄仁杰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不仅善于救人,还善于自救。狄仁杰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官居宰相。那个时候,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希望能够接任武则天成为皇帝。他认为狄仁杰将会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障碍。于是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七位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

  狄仁杰深知来俊臣手段的残酷,若是自己不招认的话,必然要受到他的折磨。更何况深知律法的狄仁杰知道大唐律法中规定:“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于是,狄仁杰下狱之后,立刻就招认自己“谋反”。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知道能够救自己的人就只有自己,于是他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接到父亲的冤状,带着它去面见武则天。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询问:“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于是武则天命人拿出谢表,最终搞明白那是伪造的。就这样,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

  上天给我们的虽然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自救。要知道,只有自己才真心想救自己,才会使出浑身解数;我们去求别人,别人也许表面上答应得很好,但是却什么事情都不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也没有责任和义务要来帮助我们。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即使已经没有生机,我们也不应该坐等他人来搭救自己。充分利用自己身上的资源,努力在不可能之中制造可能,才有可能突出重围,获得新生。

  一个人若是习惯性地依赖旁人,则会被旁人瞧不起,时间久了,也就不会有人再愿意帮助这样的人。相反如果你事事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就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具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实力,那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有人愿意帮你一把,因为他们也希望在自己出现困境的时候,你可以帮助他们。人与人的这种关系本来就是相互的,只有维持平衡,才能长久下去。

  求人不如求己,自立自强才是生存之道。没有能力的人就像是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牵牛花,只能依附墙头或者树木生存,一旦支撑的力量被抽走,就再也难以存活下去。我们不能做那样的人,我们应该像参天大树一样,挺立于人世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