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掌握方圆的生存之道(1)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会败坏大事情。”
南怀瑾先生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会坏了大事。许多人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了。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忍”是一种韬略,是一种涵养。凡事能忍得,方能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从而一鸣惊人。历史上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各个都曾忍过。他们都是由弱小变强大的,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忍。锋芒毕露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时候,只能选择忍。忍一时之辱,才有机会翻身。否则当场就被人消灭了,哪会有日后的辉煌。
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年幼,政事由四个辅政大臣处理。而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康熙皇帝亲政之后,鳌拜依然把持朝政,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年纪幼小的康熙自知不是鳌拜的对手,因此事事忍让。然而在苏克萨哈的事情上,康熙与鳌拜的矛盾终于激化。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一直为鳌拜所嫉恨。而苏克萨哈眼看鳌拜弄权无计可施,心中早生退意。于是他上书康熙皇帝要求为顺治皇帝守陵。鳌拜抓住这一点说事,他说苏克萨哈在皇帝需要他的时候提出守陵是大逆不道的,有谋反的嫌疑,因此建议将苏克萨哈一家满门抄斩。
康熙皇帝自然是不乐意,两人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步。可是鳌拜根本就没有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他自作主张,下令将苏克萨哈一家全部杀死。这一下让康熙很是恼火,决心要除掉鳌拜。但是鳌拜势力庞大且掌握着军政大权,朝中党羽甚多,搞不好就会激起兵变。于是康熙决定暂时忍住这口气。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康熙对苏克萨哈被杀的事情一字未提,鳌拜见到这个场景更是放心,认为小皇帝毕竟年幼,对自己非常害怕,不足为虑。
从那以后,康熙更是不问朝政,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鳌拜处理,自己每天练习摔跤,鳌拜看小皇帝如此贪玩更加高兴,还时不时地指点他一下。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康熙下旨单独召见鳌拜,鳌拜不疑有他,就进宫去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出来。原来康熙安排和他一起摔跤的一群少年将鳌拜当场拿下,宣布他的罪状,将他囚禁起来。
忍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若是为了争一口气,做出拿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就永远都没有翻盘的机会。只有忍住了,在强敌面前示弱,才能麻痹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放松警惕,自己才可以暗中布置,壮大自己的实力,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将对手击倒。大丈夫不计一时之长短,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
忍不只是用于比自己强大的人身上,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也要学会忍。这时的忍就是一种度量,一种成大事的气度。与比自己弱小的人计较是自降身份,同时也会给自己埋下隐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小事上忍让那些小人物,才可以培养自己的操行,提高自己办大事的能力。
韩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他曾经说过:“欲成大节,不免小忍。”韩琦率军驻扎在定州时,有一次他晚上写信,叫一个士兵拿着蜡烛站在他的旁边照明。士兵看别的地方去了,没想到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灭继续写信。等会儿回头一看,发现旁边拿蜡烛的人已经换了。他怕主管的官吏惩罚那个士兵,急忙把他叫来,说:“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怎样持蜡烛了。”
韩琦有两只名贵的玉杯,非常喜欢。每次有客人来的时候,他都会用这两只杯子招待客人。有一回,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客人们都很吃惊,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任何事物的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并对那位侍吏说:“你摔碎杯子是失误造成的,并非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
忍是重要的品质。一个人想要做成大事,就必须学会忍。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面对强大的对手,学会忍气吞声,可以使自己生存下来,不至于陷入弱肉强食的无情竞争中。强大起来之后,收敛自己的脾气,对一些小事要忍,以免最后祸起萧墙,毁在自己人的手中。总之,忍是生存之道,不会忍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永远都会吃亏,小不忍必定会吃大亏,大不忍,也许就会永无翻身的机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