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要怎么看待日本呢?这也许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当你去过那个国家。
当许知远来到这里,住在日本的高楼上,他想起的是电影《迷失东京》,那种现代性所带来的若即若离与暧昧不明。这个国家无疑会让人产生好感,大到那种整洁的秩序、重复性的美感,小到公交车到站的时间、马桶的温度、俳句的诗意,好像具备中国丢失掉的一切。但它又是如此难以理解,围绕着神秘的皇室所展开的政治空间,弥漫在社会内部的高度压抑,很难轻易被外来者所察觉。
罗兰·巴特也曾试图寻找理解日本的方法,他凭借理论家的敏感,用游客式的匆匆一瞥,把这里拆解成一个符号王国——车站、筷子、相扑运动、城市空间、人际关系……这些看似破碎的表象构成了本期单读音频“迷失东京”。我们再次进入日本,依然带着羡慕和偏见,但经过巴特的提醒,不再把这些感觉当作肤浅的经验,相反,理解这个国家可能的路径之一,正是漂浮在感觉的表面,不知不觉地,潜入理解的深渊。
| 时间线 |
0:48 分享一则可爱的读者评论
3:00 迷失东京:日本所有的东西都是淡淡的和充满困惑的
5:14 日本是个难以理解的国家,由很多符号构成
6:37 罗兰·巴特: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理解世界
8:30 吸引狂热旅行者的日本:一个恒温的国度
11:49 俳句:简单短小又有诗意
15:15 《符号帝国》节选
| 工具箱 |
迷失东京
《迷失东京》是2003年8月29日上映的一部美国日本喜剧爱情片,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斯嘉丽·约翰逊、比尔·默瑞等人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人在异地因为文化语言的不同,很难融入当地,因为寂寞而彼此吸引的老男人和年轻女人的婚外恋,最终在生活隐藏的无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的故事。该片于2004年获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1915.11.12—1980.3.26)
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早期的著作在阐述语言结构的随意性及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类似的分析。在《神话学》(Mythologies, 1957)书中分析大众文化。《论拉辛》(On Racine,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The Empire of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20世纪有助于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文学符号学讲座教授,成为这个讲座的第一位学者。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曾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支持法国革命群众运动,挺身保护《人民事业报》,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上,都曾发表正直的言论。与波伏娃的爱情也被人津津乐道。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1.7—1960.1.4)
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0.15—1984.6.25)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索邦大学。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著有《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1.16—2004.12.28)
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桑塔格的写作领域广泛,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Awards)。除了创作小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性作品,涉及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符号帝国》
是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观点写成的一部具有比较文化研究性质的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即俳句)、文具、面容等等——均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各种符号,并且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深入的思考。
小津安二郎(1903.12.12-1963.12.12)
生于东京都深川。1923年进入松竹映画的蒲田摄影所当摄影助理,在1927年正式升格为导演。早期他广泛的拍摄各类影片,其中又以青春喜剧类居多。战后则致力于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为主的小市民电影,尤其以《晚春》、《东京物语》为他一生中的代表作。此外他以低视角仰视拍摄方式独树一格,也成为后来导演的效法学习对象。
俳句
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诚心道歉的话还是应该用对方能听懂并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习惯,不然只能让人觉得傲慢,个人观点。
老粉看到单读第一期有一些高兴,陪伴我整个大二的时光,当时每一期都听过几遍,播放量也是现在的一千多,当时没钱,一本单向历也始终没舍得买。老许打开了我认识时代的大门。
听不下去了,这种孤独、忧郁的状态我听着特别难受,这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jiumee 回复 @悬崖野草王: 别勉强,别较劲,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就好
早知道我一集听十遍,为了和许知远套套近乎我也不容易,挖门盗洞找许知远的早期文字作品和主编作品
这里怎么是第六期啊,难道和谐了五期吗
老师,背景音乐太大了
童真博物馆1991 回复 @静水深流_9t: 别戴耳机听 手机外放听才是自然的舒服的
许老师,是一名合格的声优
困惑是找到真理或真心的前奏。似乎是一种美丽的尽头。
片头曲好好听,不知道叫啥名呀
每次听单读的时候都是有一种淡淡的惆怅在心头,许知远先生有磁性的声音,伴随着舒缓的背景音乐娓娓道来,就像一个朋友和你吐露衷肠,你也很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