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吗

48.“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吗

00:00
24:33

佛经中的“无念”和“无相”是什么意思呢?为何六祖要以“立无念为宗”?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其中“能善分别诸法相”与我们在禅学中经常听到的“不要有分别心”是否互相矛盾?这里的“第一义”又是什么涵义?为何这句点出了定慧一体的要旨?且听张讲师在此集中的精彩讲解……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念念在哪里?在心中。一霎那一霎那的起心动念里面,只活在当下。当下的契机实相,不思前境,当然也代表着不思后境。就是说过去未来心本来不存在。那只是一个名词。所谓的过去心就是指现在在讲过去。所谓未来心是现在在罣碍未来。对不对?罣碍是未来罣碍还是现在?现在啊,所以没有所谓的过去心跟未来心,只有现在心。


不过现在的贪、现在的嗔称为现在心。现在心也不可以有,不是现在不能想。而是现在的心内没有贪跟嗔两个东西来破坏本性。一切的字句都是对本性而发,对本性有所破坏就是佛所不可、不认同的,能够让本性还自在,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佛所认可的。所以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当然也不思后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这边所讲的不是说刚刚有想事情,现在有想事情,待会还要想事情,这样叫做系缚,不是这个意思。说现在,现在想着以前而产生贪嗔,现在想着以后而产生贪嗔,现在想着现在而产生贪嗔叫做系缚,就是所谓的前念今念后念。不是待会的念头跟以前的念头,指的是哪时候的念头?就是现在,那现在也不能有念头吗?不是,可以有,就是贪嗔的会冲击本性,你有没有发现你看到一个东西全身气血都变了,这很容易检验。你有没有发现你很生气的时候,很气一个人的时候全身气血都变了,对吧。那个就是本性扰乱的当下,因为性隐藏在气里面,这样不好懂吗?


水性隐藏在水分子里面,水性隐藏在河流的任何一滴水里面,他在奔流的时候正是性正在显现的时候。唯有人,我们的性藏在气里面,酒色财气的气,气可以很静谧的,气可以很波涛汹涌的,跟水一样没有对错的。唯独贪嗔发生的时候有了一份人的压抑或助长,而扭曲了整个造化的路线。


性主宰造化,所以佛所不可,佛经所教的一些东西也不是要让你不像个人,像个草木无情,让你不思不想。不是,是要解放你的本性,让它回到原本的天真,原本的静谧。所以所下去的词句每一句不可做一般凡夫见解的解释,因为他已经找不到更好的字句,不得以而用我们要观照本心本性来解这些字句,否则永远得不到它真实的意义来。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在诸法,诸法现在我们讲啊,讲经说法的每个字在内还是在外啊?在内,说观自在是外面那个观自在菩萨还是里面啊?在里面,都要往里面来,这个也是一样,诸法讲的不是外面,是内在各种的气机、各种造化、各种感受、各种的气血、各种的心情就是所谓的诸法。


念念不住,每一霎那去观照它的时候,都维持它的实相,都任其自在,这个呢就没有一点点的捆绑,没有束缚,没有打压,没有造作,没有人为破坏,这个就叫做无住为本,对前面的无相也好无念也好,还要归根在哪里啊?放其自在,观其自在,训练你的无相无念的正知正见,最后放开身中的气机百脉的自在,叫做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外离一切相,先从外面来说,外面的相对你了无挂碍没有影响,这叫做无相,这从外面来说。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若是我们能够跟外在的事物不论怎么诱惑我们,我们懂的跟它保持若即若离,那么内在的法体就是那个法身的气啊,气就是我们的法体,它自有非常流畅的流通方式啊,道须通流,它自有一个流通方式,而它维持他的实相,我们贪嗔痴爱攀附不在上面。所以这个法是以无相为体。相不攀附的时候,内在的法体特别的清净,这个清净不表示只有静态,动态中也可以很清净,这就是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这个境可以指外可以指内。当然讲到心性一定讲内,但外在的东西也许对心性是有影响的,都有可能。所以在各种内外的境遇上,心不染,你的心头内的一点发生,对那一点发生不能有染着,染着从来不在外物,都在心头。贪爱的时候内心有感觉,对吧?不论你贪爱什么,都那个感觉。各位,我这样讲对不对?快乐是有感觉的,不论你因什么事而快乐,只要快乐的时候快乐是一样的,对吧?当你在恨的时候,不论你因什么而恨,当恨起来的时候,那个恨在哪里啊?在内心里一模一样。所以说心不染,指的不是对外物的不染,是内在那一丁点感觉被判读为贪或嗔的这一点才叫做染,染上了什么?染上了对待,这个染是根据对待来说的。心不染对待叫做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不论哪一种念头里面,在日理万机的过程中要不要起念啊?要啊,在各种念头里面常离诸境就是我们所攀附上去的东西放下来,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却除;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学道者应当要小心的,如果我们一直把无念当作是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一个念头不能发生,一个情绪不能发生,喜怒哀乐不能发,念尽却除,就是算有一天你成功了。一念绝即死,当你成功那一霎那,就是投胎的时候,所以有没有人成功过啊?还没有啊,这表示说从此志工的话,浪费一辈的精力,到头也是一事无成啊,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


因为念的功用就是能够看,正常的心就是能够念,眼睛正常的功能就是能够看,耳朵正常功能就是能够听,有一天演变到眼睛睁开什么都看不到的时候,眼睛可以挖了,不是吗?对吧?那不叫做进展,那是倒退,把你的心性内应有的功能给抹杀了,所以不要以百物不思为功成,就算成功了,生命就结束了,投胎去了。所以这是大错,学道者呢应该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我觉得很纳闷的是《六祖坛经》是一本很通俗的经,《六祖坛经》而且不是很文艺,尤其它是佛经里面特别值得我们读,是因为他是哪一国人写的啊?他不会写,因为他不识字,但是是哪一国人的话啊?中国人的,因为六祖就是中国人嘛,他用中国人最容易懂的话语,然后我们把他记录下来,《六祖坛经》也流传这么久了。


可是现在静坐,一坐下去就以丝毫不起念头为功成的人多不多?那简直是不知道有多少。我觉得非常纳闷,不晓得为什么。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是这样,读过之后然后回去还是照他那样做,这是很有可能的哦,然后辩论的时候说定慧要等持,有没有可能?太有可能,我碰到学生都是这样,我说观察实相观察里面的自在,说对啊,老师,我已经观察了自在,为什么它还在呢?我说嗯,对啊,它还在,不然怎么叫自在呢?有没有?那自在怎么办呢?那我都不自在啊?我说你未曾观自在,你从来都没有观自在,你一直想观不在,不是吗?这就是盲点,盲点我们会不停不停的发生,虽然他是一个很明白很明白的错误,但是现在市面上卖那种脑波的检测器,检测你没有一个念头的公司多不多?还正在大行其道,真是奇特,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奇特,怎么劝也劝不听,他还以纳闷的眼光看着你,好像你很没有程度,然后他也会说行住坐卧都是道,行住坐卧皆是大定所在,他也会说,奇怪?就他单独打坐的时候,仪器开始测上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说人们常常谤佛经,不是说很崇尚佛经的人就不谤佛经,他会以完全逆着佛经的做法的方式去诽谤佛经。不是天天在对着佛经歌颂的人都在称赞佛经。没有,他会用不可思议的方式诽谤佛经,因为他不了解无念的意思、不了解无相的意思、不了解无住的意思。自已错了没关系,还只害到一个,还要劝他人成立道场,教很多徒弟,偏偏台上风采又非常的好,对吧?又有很多人赞助,然后又可以立了很多电台,一广播下去又更多人,这叫做诽谤佛经。所以难怪有人会说,焚经经在,注经经亡。你把经给烧了,经还在,因为经在哪里?经写什么?心性的实相。心性的实相还在人的身上,经一直都没有变。当你去注经的时候,而注的让人看的那么懂,看的那么喜悦的时候,就完了,为什么?因为他往无念,往顽空的方向一直前进,注经经亡。


所以六祖说我们这一宗要先立“无念”为宗。好,可是他的无念是有条件的,他的无念是有很不一样的意义的,不过六祖说立无念为宗,当我们看到他立无念为宗的时候,你又跑去哪里啊?你又跑去没有念头的那一宗,我说他当时可能是写错了,他不要取无念为宗嘛,取个别的词。不过,他有前提啊,他前面又说定慧等持,定像灯,慧像光,有没有?说是说明白,但是我们在执迷的时候,我们就走我们的路,你得搞清楚。


我们修道过程中,教你往左边走,经典这样做,你偏偏往右边。如果不是惯性这么强就不必写经典了,对不对?所以在我们自我修行过程中,你一定要切记,有所心得暂时的,常常会有180度的大反扑,你得有心理准备。你会在自以为很有定力,很有见解的情况下,一蹶不振,一拳就打倒了,再也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我是这么的有见解,我倒了是这么惨,痛苦又这么深,这必须要了解的。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为什么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嘴巴说见性,每个上台的人都说见性,不是吗?那见性两个字纯然是没有人懂,但是是上了台的人的专利,他讲的时候好像懂,在台下的人不能讲,你如果到外面,明天到菜市场去跟他商讨一下,这个见性这两个字什么意思,然后被大多人说你们这是空思妄想,各位性是空思妄想吗?不是啊,性是最切身的东西啊,对吧?每个人都说见性,但实际上没有碰过性,不了解性是什么东西?我说性是造化。


迷人于境上有念,碰到内外有境,外面有境,里面也有贪嗔,里面有境也更有贪嗔。念上便起邪见,起了贪嗔叫邪见,在本无意义的能量上去分别、去好恶,增加你的好恶叫做邪见。


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从哪里而生?从心头而生,心头的什么?能量跟灰尘一样,当他满布在天空的时候,你的妄想尘劳啊,从此就起了。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自性跟水一样,水叫什么呢?叫做尊还是叫悲?叫做善还是叫恶?老子说上善若水,那是他的比喻哦,你不要真的以为水是什么善不善,它也不知道他善不善,对不对?它只是尽情的奔流,自性就像水的奔流,像空气奔流,像云的飘荡,本无一个意义啊,叫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如果他变成有意义的这种感觉叫做贪,那种感觉叫做嗔,这种感觉叫做尊,那种感觉叫做卑。我这样讲听得懂吗?你曾有尊卑的感觉吗?曾有被鄙视的感觉吗?曾有被排挤到一旁的感觉吗?那都是感觉对不对?所以有尊有卑,有得有失,有荣有辱,那都是感觉,这就是叫做本无意义的气血上,去捏造你的故事跟心情啊,那叫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所以这个法门,所立的无念是说把攀附在我们内心气机上的那一些知见全部退卸下来,叫做立无念为宗。能量就是能量。不把它当成念头看,不把它当成好恶来看,叫做无念,无念如果能够成功的时候,黄庭一窍已经不代表你的人心发端处,那个时候无念如果真的成功只是能量,就符合《楞严经》所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无着,具无所在。那时候就吻合。不过我们现在为什么穷追猛打这个黄庭啊?因为你的念攀附在哪里?就心头一方寸而已,那里的一丁点能量变化十足的代表着你的贪嗔痴爱,所以此刻还不适合那一句,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适合这一句。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说无念无念这是两个字啊,这两个字是个别有意思的,我们通常是一口气把他念起来,就说没有念头,对不对?但他不是这样,他是有意思的,他说我们立无念为宗。好吧,那我告诉你,无是什么?


无者,无二相,无就是没有分别对待取舍善恶高下好坏,没有这个,卡不在上面,只剩下实相。无诸尘劳之心。没有妄想纷纷跟气血来配合,气血归气血,念头归念头,叫无。是什么呢?专注在什么上呢?念真如本性。看着本性的实相,而无念两个字在六祖的解释里面,无就是附着在上面的沾染在上面的不实的统统褪下来。念是什么?时时观心,观照你的本性,他的无念的意思。


真如即是念之体,就本性,气。你的本性是什么?在气里面,气就是道,不是练气功的那个气,当然是有一点关系,但不要跟那个扯太多关系。真如就像水,真的如其本来的,该静就会静了,该动就会动了,那是真如。内在的气也是一样,叫真如,他的实相叫真如。他是练之体,因为我们人能够想,人能够思,我们能够看,都是根据他来起作用。


念即是真如之用。这是很自然的感应,你听到好的声音,里面会有感动吗?你看到美貌的画面里面会有感动,你看到肮脏的画面,你里面还是会有感觉嘛,对不对?念是真如的,具备的功能之一,叫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根据这个实相来做自然的感应,非眼耳鼻舌能念。眼耳鼻舌做感应的媒介,其实感应的本身并不是他,而是在你的心头,那个真如,那个气。就像是我们如果敲着很大的鼓或锣,那个玻璃也会跟着震,对不对?他是很自然的感应哦,我们内心想什么,我们的周身的气会动,我们眼睛看什么,周身的气也许会动,如果够强的话,这就叫做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他本身具有这种感应的能力。真如若无,眼耳鼻舌当时即坏。我们今天还能够活着,就是因为有一股生命啊,那个生命就是能量,那个能量还在,还活着,他具备非常多的功能,其中有一个功能就是能念。能够想,能够感应,能够感觉,这是他本自具有的功能,讲到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什么?千万不要想把他消灭,是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是你本来的,一直告诉你你本来的,千万消灭不得,而且也不可能成功。他的感应是自然的,只差怎么样保持它的清真而不攀附贪嗔知见,如此而已。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真如就是我们的这个气,那个法身,那个自在流畅的法身。他里面还有非常奇妙的机能和自性,自自然然能够感应内外的一切发生,叫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虽然我们的这个真如,这个法体,跟着外在或内在的变化而有感应,但不把他当成我们的贪嗔尊卑荣辱来论,只看它能量的稍微微微的震荡跟感应跟起伏。那个时候真性常自在,那个时候性就已经显现了,真性常自在。


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这个经典里面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佛经这样说,能善分别诸法相,这是红的那是白的,这是高的那是低的,这是贵的那是便宜的,这是尊的那是卑的,这叫做分别诸法相,各位这样叫不叫做分别心啊?是吗?这不叫分别心,这叫于念而无念,因为我们刚刚念了一大堆,实际上你也没有荣辱心,你也没有尊卑心,你也没有得失心,统统没有啦,对吧?你嘴巴说了一大堆,但是你了无挂碍,所以于念而无念,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是哪里啊?本心本性。


于本心本性的实相上没有一点破坏跟扭曲,叫第一义不动,不是第二义,不是第三义,讲到外面的不动,就叫做第三义了,它不能动,它一动我心情就不好,你千万不要动,有没有?这是第几义的不动啊?这是第十义去了,对不对?第一义讲谁啊?心跟性的实相,万境时时都在动,心中感应也时时在动,自性能起念,刚刚讲过,对不对。身上做为,也一定要动的啊,也要分别取舍的啊,明天也许你会开除员工,不一定哦,也许你会去骂一个人哦,不一定的啊。唯一不动的是护守方寸中自在清真的气机实相而已,而本心本性的不动是本心本性的不动,所以叫做第一义不动。


我们了解能善分别诸法相,对外面能分别,对里面能分别,这是喜,这是怒,这是哀,这是乐,能分别唯一就是了无罣碍,任身中的能量自来自去,不做分别取舍,只是这一点而已。这一句能善分别诸法相好像与所熟悉的无善无恶无分别取舍的实相相违背,所以有必要加以说明。


实际上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分别取舍,好比我们能够分别这是黑的,那是白的,我们也能够选择这是好的或那是坏的,更能分别的出我内心的高兴,我内心的生气等等,这些分别取舍的作用,都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功能,本无什么不妥之处。经典中所谓的不分别取舍,并非教你在生活中什么都不能取,什么都不能舍,而是指对内心那一股能量,他的自来自去不分别取舍,讲的是这一点,不是讲外在的。


经典中所谓的观自在指的并非任由外在事物去日日的败坏,而没有一点点的帮助或救援的心思,不是这个。而任其自然的毁坏,那小孩子喜欢让他坏,因为我要观自在,看他多自在,他是很自在,坏也坏到底了,不是讲这一个。而是指对内心那一股能量去来是任其自在的,因为他本有他感应的形式。因此一个智者对于外在的一切必有所分别有所取舍,而对于内心中那一丁点本无意义的能量,应该毫无分别取舍的任由他自来自去,这个便能吻合这一句能善分别诸法相。但是于第一义不动,这个经句他本身呢是毫不冲突的。


文中所谓的第一义指的是最切近的意思,就是最根本心性。第二义是稍远,第三义则是更远。凡夫喜欢用理智或逻辑来说服自已,来让自已呢知道万物是平等的,不应该有所取舍的。他是离子电子所做的,他本无意义的,有没有?我们是不是常常这样,然而他们的心情一有了起伏,那个平等便不能存在,这个叫做第三义的平等。二乘知道他要尽量放开肚量,不被外物引诱而激动,他们会设法压制心中的气血使它平静无波,或是有能力尽早让他奔动的气血早一点化开,化无,或消失了,来保持心情的平静。但气血若化不开或消灭不了的时候,依然无法获得片刻的清静,这个叫做第二义的平等。


所以我的学生常常问我:老师啊,我已经观他自在了,为什么它还在?就算让你化得开了,他不在了,这是第几义啊?这是第二义啊。古真人不只能分别外在的一切法相,做出适切的作为跟选择,更能不分别取舍的任由内心气机去自在的飘摇,丝毫没有罣碍的发生。这个才叫做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这个才是六祖所谓定慧等持的真义所在。能分别诸法相就是慧,于第一义不动就是定,这个叫法正是六祖讲第四品定慧品他的目的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6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潇凡666

    无念的无和道德经无为的无是一个意思吧?

    1569375orjm 回复 @潇凡666: 我认为可以这么理解!

  • 后学文一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后学文一 回复 @后学文一: 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慧,于第一义不动就是定。

  • mofeisituo

    闻观不在有所感

  • 1584160cmvp

    有分别,有舍取,怎会不动?

    Sargan_T 回复 @1584160cmvp: 有分别,有取舍是对外,是动;于内看着能量自由自在的变化而不顾,是静,我觉得是这个意思

  • mofeisituo

    感谢讲师!眼睛的功能就是看,就该让他看。脑袋的功能就是想,就该有念。

  • 13900021bds

    讲的真好!

  • 茶里闲客

  • 自由自在_l36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