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谷土司

杂谷土司

00:00
08:23
三、杂谷土司
杂谷土司,原为嘉绒地区较大的土司。于明朝永乐年间授安抚司职。当时其辖区“亦甚广泛,县多肥谷沃野”。具体辖区为:西有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东有甘堡、孟董、九子诸营,东北有“新番、旧番、三溪番”,以及黑水流域以西之羌系部落等地,皆属杂谷土司领域。元、明两朝期间,其地藏传佛教传播兴盛,有很多喇嘛寺。藏传佛教的宁玛、噶举、觉囊、格鲁各派都在此修建寺院。宗教的渗透对其地民族风俗、礼仪文化和建设事业有极大影响。在藏传佛教各派传入的同时,汉地宗教也在此地广为传播,在明代,有不少汉传佛教、道教僧侣纷纷来此传教兴派。著名的筹边楼,就是唐代以来封建王朝在今岷江上游藏区所建的筹理边务之楼阁建筑。朝廷命官来此时,便登楼商议治边治夷事宜。明代时,人们居然把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供奉在筹边楼之内时达百年之久。至清代重修筹边楼时,才把观音菩萨移置另地建寺庙供奉。多种宗教传入,加之地处汉藏通道要塞之地,“官道”由此通过,商贸往来频繁,对杂谷地区文化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都有极大影响。杂谷地区居民吸收汉文化较早,现今的民间习俗、礼仪和生活服饰诸方面究都既保持有历史嘉绒藏族的文化成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设有“禁区”抗同化,完全是历史嘉绒藏民的旧传统习俗、礼规),同时又吸收有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
据调查记载和民间传说,杂谷土司是由丹东·革什杂土司派来的,后由杂谷衍生为梭磨始祖诺达.工朝尔极。据载,工朝尔极生三子一女,后分别为卓克基、松岗、党坝各土司之始,梭磨为四土之始祖。关于杂谷土司迁徙人杂谷始于何年代无记载,但从地名“杂谷脑”的追溯中得知;杂谷脑(今理县治所“杂谷脑镇”),是藏语“扎西郎”的汉字译写之名,藏语意为“吉祥城”。传说很早以前,由藏王室派来此地管领的土官(唐代之杂谷地区隶属管理关系反复性大,吐、唐争战时时复时归)为在此建一处“官衙”而八方选择基地。有一夜,土官来到今杂谷地方,夜梦金光辉映山谷,飞来了大鹏金翅鸟落息于此。该土官醒来沉思,认为官寨就建在此地为好,后经择定基地,建了寨房和习武场所,由其梦而建其城,被土官称封寨城名为“扎西郎”,意为梦兆吉祥而建吉祥城之义。后以地名冠戴其土司名为“杂谷”。由此可见杂谷土司是从外地迁来,确有可信之处,其迁入时间是在唐代,于明永乐(1410年)年间首授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杂谷土司苍旺在清王朝“一征金川”战事中,敏锐地觉察到:封建王朝在“以番治番”政策不再能欺骗蒙蔽少数民族后,将会借题发挥,使用武力进行惨绝人性的屠杀,他便开始对王朝表露出了“情绪”。加之他的地方武装、地域周围土司不敢抗衡,封建王朝怕杂谷成了“气候”难以治理,便借杂谷土司苍旺有反抗清政府、图谋不轨之行径为名,大军征讨。“征服”了杂谷土司后,将其地改设五屯,以各寨头人选补为守备。计有甘堡屯、杂谷屯、上孟董屯、下孟董屯和九子屯,此五屯中,前四屯为嘉绒藏族聚居区,九子屯实为羌族聚居区,旧史中有说“羌为百姓,番为土官”之记载,实为事实。
一九三六年以后,民国政府在这些屯地,普遍改设乡保,隶属四川省十六行政督察区管辖理番县,后去“番”字为理县。
解放后,在其地仍置县,沿用旧县名,属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区。
(注:杂谷土司家谱因战灭,其族谱不复存在。但其族系为松岗土司,松岗土司家谱及为杂谷土司之家谱,详见松岗土司简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