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浸土司(即大金川安抚司)

促浸土司(即大金川安抚司)

00:00
14:22
二、促浸土司(即大金川安抚司)
“促浸”意为“大河之滨”,即今大金川河一带,该土司始祖与小金川(赞拉)土司同一家系,传至明代,有哈伊拉木授封为演化禅师。至清康熙五年(1665年),颁给演化禅师印,后裔莎罗奔以助岳钟琪出征尼泊尔、青海、西藏有功,于雍正元年(1723年)授封为金川安抚司;莎罗奔得封后,另立于今大金川地,名号“促浸土司”,并以泽旺旧土司(住今小金川地方)为赞拉土司,此便是大小金川分治之始。
促浸土司,又名“然旦”、“拉旦”“阿拉旦”之别号(均系房名)。所以民间对大金土司多以藏语称“然旦甲布”或把地名、房名、职衔连称为“促浸然旦甲布”。
根据金川县河东乡著名喇嘛从清代保存传下来的藏文史籍中,关于促浸土司名谱记载:“很早以前,天下只有人民而无土司,这时上天菩萨为了给人民有所领头,而降两道彩虹,一虹降于今金川县咯尔地方,一虹降于今小金地方(美诺沟)。虹内各出一卵,卵出一子,一在大金川(促浸),一在小金川(赞拉)。大金者名“然旦”,意为坚强勇敢。小金者名“赞拉”,意为凶神。
藏文《家谱》所列传至清乾隆年间已是第五十九代,即索诺木。并注脚第五十七代前系自立为“王”,管领其地。若以二十年平均为一代(因为大金川土司多灾难,兵害亡之频繁),即至乾隆年间已近1200年历史,由此可见促浸土司应为本籍土著民族之后裔,在嘉绒各土司的传说中,尚未发现有从西藏迁移来之说,虽涉及与他相关系的关于“卵生”的说法,有可能是沿袭其他土司之琼部之说的附会说法。按这一族谱传代推算,大金川理应是在秦汉时代就有了该族系部落。或部族在此生息,按年代地理位置推定,应是后来的附国、东女国之前身的土著民族。
根据考古证明,今嘉绒地区有仰韶文化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遗迹,在大渡河源头的丹巴县中路村文化,尚在待定性之中,但已据发掘的文化层测定,早在四千年前的可能性很大,说明新石器时代,其地就有人类生息活动,古蜀之“蜀山氏”,即为今之嘉绒藏族先民。据藏学家任乃强先生所著〈四川上古史新探》考证,嘉绒地方为中原文化起源地。他对大渡河源头先民的考证推断是“……从今之阿坝、金川等地逐渐徙入四川盆地边缘的这支部族,最早是以宝兴为原始根据地(即嘉绒穆坪土司地区),曾一度扩散至青衣江流域,号称“斯榆”,又称“佧国”,设国邑于“徙阳(今始阳)”。
据《嘉绒藏戏》考证: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蕃夏尔嘉莫查洼绒(意即嘉绒东部),促浸部落(今金川)第二十五代首领克窝崩尔甲,促浸夏骁色康庙(今广法寺之古称)著名法师赞巴壮卡为举行部落新建宫殿“列维坡让伊哲”(即后来称的勒乌围大金土司宫殿)和“雍忠拉斯顶楞”(今广法寺旧称)的落成典礼。对以上考证,现据嘉绒民间口头颂词翻译得知,大金土司最早的官寨(宫殿)在今之金川县咯尔乡复兴村。据说吐、唐争战时此宫殿(官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且因战争把这座名叫“嘎林格坡让”的宫殿烧毁,后才迁到“列维坡让伊哲”(即勒乌围,公元755年至1776年;已有1021年的历史)。又考“雍忠拉斯顶”的历史,该庙在此以前很早就有,只不过规模较小。自公元755年建成后,历经扩建,到清代金川之役被毁时规模之大,是藏区少见的。清代战后虽重建,并改本教为藏传佛教,但修复的寺庙远远比不上原被毁前的规模。就是近些年在原广法寺处所挖出的唐代所建的这座寺庙的青砖、玻璃瓦片上都刻烧有本波教的藏文经文。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的嘉绒藏区的大金川地方,民族文化艺术、建筑水平,以及物质基础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指明、清时期)雍忠拉斯顶寺庙已成为嘉绒地区最大寺庙之一,是整个嘉绒地区朝拜信仰的本教主寺,颇有影响取得统领主教的地位。当时该寺组成了“嘉绒促浸嘎尔巴”(即藏戏班)。戏班在地区原有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藏历年传统的傩仪“阿尼格东”(降妖除魔英雄)创编了《格东特青》戏目,并于每年虎月(阴历十月)25日在各部落举行的“斯格任青波”(供施法会)和宫殿竣工等庆典上演出。唐顺宗元年(805年)嘉绒藏戏得到藏族著名语言、文学、编译大师毗若遮那的传授推广。在原有戏班基础上又发展了卓斯甲、赞拉、沃日等戏班。新创出〈曲斯古赞里》和阿祈来刀》等剧目。逐渐发展,开始向嘉绒各土司地流传推广。
这个雍忠拉斯顶寺,不仅历史上在嘉绒地区和封建王朝时名气大,就是今天,国外众多研究嘉绒藏族和清史的学者都少不了对它的历史进行研究,不断来此地考察,而且还挖掘出了不少的经文和石刻等。因为它与大金川土司的统治关系紧紧相联,在清乾隆年间,大金川土司依靠该寺关系,为土司间边界争议等家庭纠纷,相互诵经讴咒对方等作法,生起矛盾,从而四川地方政府,盲目处置,派兵弹压,便引起了中外驰名的两次金川事变,封建王朝趁机惨绝人道的屠杀金川嘉绒藏族人民,将其地实行改土为屯,雍忠拉斯顶寺改为广法寺,废本教为藏传佛教。对金川之嘉绒藏族,采取设屯以治之,封其有功者为首备,千总、把总、外委(头人)诸职。在今大金川设立河东屯、河西屯。至全国解放,当初还设有绥靖屯,安宁区为崇化屯,由于崇化、绥靖之名都带有民族侮辱和歧视意味,早已被废除。“绥靖”曾一度被沿用作县名,故有中华民国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之辖“松理茂懋汶靖”六县之称。其中之绥靖县,民国年间改作靖化县,取其名还有一番趣说,民国政府的官员们对金川民族的历史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认为其地丛山峻岭,沟谷纵横,大江奔流、悬崖峭壁,嘉是古今兵家要塞之地,加之其地民族强悍,历史上又好争战,他们认为对其地少数民族(夷人),只能立青年将领(官)进行统治,并应对这些“夷番”民族采取强制性的军管和同化,使之变为“驯服”民族,所以他们以立字旁站一青年为“靖”,在此为官的青年一定要手握匕首,即意为用武力来强制其同化,故使用人旁加匕首的“化”字,从而定县名为“靖化”。他们认为这样既保持了清王朝设绥靖屯之命名用意,又有更深层次的新用意。这一县名直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将这个带有民族歧视侮辱的地名用字废除,以其自然地理环境更名为“大金县”。一九六零年将原卓斯甲县拆并置县时,则命称“金川县”至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