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新编》20-徳经46-48章

《老子道德经新编》20-徳经46-48章

00:00
12:35

第四单元 圣人之德 为而不争
得道之精深、行道之广博者,是为圣人。
圣人之德,深奥高妙又浅显低微,简单易行而又复杂难行,因为能够匡正世俗、平和天下,所以老子不厌其烦、极力推崇,是《道德经》原文的重点内容,篇幅最大。本书在德经部分,单列一个单元,集中讲述。
在《道德经》原文中,多称为“圣人之道”,是大道在圣人身上的显现,就是“圣人之德”。

第四十六章 三不三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7]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

注释:
窥:从小孔隙里看。
牖(yǒu):窗户。
天道:天地之德,自然的规律。
弥(mí):副词。更加;越发。
明:明了;明白。如“知常曰明”“见小曰明”。
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随:跟着;顺从。
嘘:和缓地吐气。
吹:急促地吐气。
羸(léi):瘦弱。
培:培养。
堕:堕落。
甚:极端;非常。
奢:过分的。
泰:极;最。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道理反而越少。所以得道的圣人无须出行就能够推知,无须实见就能够明晓,无须施为就能够成就。
事物或人性的禀赋不一:有的喜欢行前,有的愿意随后;有的性情和缓,有的性情急迫;有的强健有力,有的羸弱不堪;有的自爱进取,有的自弃堕落。所以圣人要去除一切极端的、过分的、极度的东西。

导读:
那些耳目所闻、所见的感官经验是不足为恃的。过于相信这种感官的经验,反而会使人们迷乱、疑惑,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的全体。
圣人了解天地万物,不是单单通过感受,而是依靠内在的自省,通过达到心灵的虚空、平静、朴实来观看天下万物,掌握万物的发展规律,即是道。这样不出门也可以知天道,不窥牖也可以知天理。
老子从“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认识上讲,世俗的方法是多行多看,使见闻广博,老子的方法则是专一领悟道这个总纲和大原则,不出家门,不看窗外,天下的事理也差不多就清楚了。从实践上讲,是顺道而行,不主观妄作,所以好像什么也没干,就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成”。
人性和事物,都有其不一的禀赋和特性,得之于道,显之于德,皆为自然之像,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强为同一。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无论性情如何,圣人必须要坚守的事情就是去除一切的过分、过头、过火的东西。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做到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使自己的行为合于自然无为的规律。
儒家崇尚“中庸”,摒弃一切“不足”和“过”的东西;老子则“宁可不足,也不要过分”“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
圣人有三不之德: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有三去之德: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七章 四正四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

注释:
其:代词。这里指福祸相倚的变换。
极:尽头。这里引申为“究竟”。
正:符合标准的;正面的。“奇(jī)”反是。
复:反复;往复;转过去或转回来。
妖:恶(è)。
方:方正;正直。
割:切。引申为“生硬”。
廉:正直;刚直。
刿:割。
直:公平;正直。
肆:任意而行;不顾一切。
光:光明;明亮。
耀:光强烈地照射;耀眼。

译文:
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这种福祸得失的相互转换,谁能知道它们的究竟呢?因为善恶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正常的会转变为反常的,善良的会转变为邪恶的。人们对此的迷惑,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导读:
“塞翁失马”的故事小孩子都会讲,“福祸相依”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福祸、正反、善恶的判定标准总是会随着人、事、时、地、因、果的变化而变化啊!这些对象、环境、条件变化时,福祸就会相互转换,正反就会相互转换,善恶也会相互转换。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而迷惑不解。
看到一切因果都是处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所以得道的圣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过分、极端。方、廉、直、光,是圣人积极进取的健康特质,而不割、不刿、不肆、不耀,则是不对别人形成逼迫感的一种美好品德。这是说圣人无论做什么,除了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之外,言行时则不会做得过分、过头、过火,不会对别人构成逼迫感。这是“正”。反之则割、刿、肆、耀,就是“奇”。
圣人有四正之德:方不割,廉不刿,直不肆,光不耀。

第四十八章 五慎五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

注释: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目盲:看不见。引申为视觉混乱。
耳聋:听不见。引申为听觉失灵。
口爽:口有病。引申为味觉受损。
妨:阻碍;伤害。这里指盗窃、掠夺之类行为。
腹:是指内在自我。
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
彼:指外。
此:指内。

译文:
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响会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会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财货会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基本的安饱而不追逐外在的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导读:
眼睛可以看到缤纷的色彩,耳朵可以听到纷繁的声乐,嘴巴可以品尝甘美的食物,美色、美乐、美食都是人们追逐的东西,但老子却指出,过于沉湎于这些会让人目盲、耳聋、口爽。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当时贵族们追逐、沉湎的东西,都会让人心狂、行妨,所以圣人必须有所克制、有所摒弃;不可随性放纵,做了物欲的奴隶。否则就会带来想象不到的恶劣后果:耳、目、口、心就会盲、聋、爽、狂,面对奇珍异宝,恐怕就会去盗窃、去争抢,变成强盗罪犯。过分的物欲追求必然导致人生堕落。
面对声、色、味、猎、货这五种外在的物欲诱惑,圣人必须戒慎恐惧,果断摒弃,只求基本的安饱即可。这就是道的无欲无求、无争无为的境界。所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圣人有五慎之德:慎美声、慎美色、慎美味、慎畋猎、慎财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