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谦下无厌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61]
注释:
王(wànɡ):原意指君主。这里指望归、归往的意思。
重:累;不堪。
下流:众水汇集处。意卑下。
交:会集;会总。
下:谦下。
取:借为“聚”。以取,以聚人;而取,聚于人。
兼畜:兼,聚。畜,蓄养;养护。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想要居于百姓之上,一定要对百姓言语谦下;想要居于百姓之前,一定要退让于百姓之后。这样,得道的圣人虽然居于百姓之上,而百姓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居于百姓之前,而百姓并不感到损害过度。因此天下的百姓都乐意推戴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大国居于江河的下流,处于天下雌柔的位置,为天下所归附。雌柔常以静定胜过雄强,因为静定就是处下的。所以大国谦下于小国,可以聚会于小国;小国谦下于大国,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大国谦下以聚会于小国,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过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要求容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自己的愿望。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导读:
老子深深感到那些站在上位的人,威势凌人,对百姓构成很大的压力;那些处在前面的人,见利争先,对百姓构成很大的损害。因此唤醒统治者应处下退让、不与民争。提醒得道的圣人想要成为百姓的先导,一定要对百姓言语谦下;要成为百姓的表率,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这样百姓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损害过大。面对百姓始终处下、居后、宽厚、包容的像江海一样,不与百姓争名夺利,百姓当然就乐意推戴他而不是厌弃他。
讲到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大国想要聚会小国、蓄养国力,小国想要依附于大国,提升国力,那么只要都用“谦下”的态度即可。柔弱、处下是道的基本特性,国际关系的处理也遵循这个道理,也坚持“谦下”的态度,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和平解决的。所以“谦下”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态度。
在世界事务中,因为大国处于支配性地位,一个蛮横无理、狂傲自大的大国往往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为了一己私利,欺负他国,不是造福世界,而是祸乱世界。但往往会得到损人害己的结果。所以人类世界能否和平繁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大国的态度。所以老子要求大国“下流”“宜为下”,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圣人有谦谦之德:谦下于天下,天下乐推不厌。
第五十四章 谦卑无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39]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2]
注释:
一:这里指道。得一,与道相合。
以:因此。以下几个“以”都作“因此”解。
正:官长;君长。
致:达到;实现。
歇:停止。这里意为灭亡的意思。
蹶:跌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孤:失去父或父母的孩子。这里意为孤独之人。
寡:死了丈夫的女人。这里意为寡居之人。
不谷:凶恶不善的人。与孤、寡均为君主自贱之称。
琭琭(lù):(玉)有光泽的样子。
珞珞(luò):本意形容石头坚硬。
译文:
从前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验,谷得一而充盈,万物得一而生长,侯王得一而使天下安定,都是因为得一而达到的。天不得一而清明恐怕将会崩裂,地不得一而安宁恐怕将会塌陷,神不得一而灵验恐怕将会消失,谷不得一而充盈恐怕将会枯竭,万物不得一而生长恐怕将会灭绝,侯王不得一而使天下安定恐怕将会被推翻。
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上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去称誉的。因此不愿华丽如美玉,宁可坚实如顽石。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
导读:
本章中,老子重点强调了“一”的概念,并反复使用了一。究竟什么是一呢?从狭义上来看,一就是唯一、统一的意思;从广义上来看,一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既指物质的唯一性,也指认识的统一性。老子认为,一是万物的最早起源,世间万物全都是由一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是万物所共有的一,任何事物都是从一开始的。老子列举了天、地、神、谷、万物、侯王,说天与道相合便会变得清明,地与道相合便会变得宁静,神与道相合便会灵验,川谷与道相合便会盈满,侯王与道相合便能使天下大治。老子通过以上所列举的事物,阐明了“一”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及万物始祖的道理。“道生一”,所以我们由此可以认为这个“一”就是那个生发万物的大道。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会与道相整合,以达成天朗地清、神灵人和、天下平安的盛景。否则,如果上天不能与道相合,便会崩裂;如果大地不能与道结合,便会废止;如果神灵不能与道相合,便会消失;如果川谷不能与道相合,便会枯竭;如果万物不能与道相合,便会遭到毁灭;如果侯王不能与道相合,天下就会发生动乱。这些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天不清明不至于马上崩裂,地不安宁不至于马上塌陷,神不灵妙不至于马上消逝,川谷不盈满不至于马上涸竭,万物不生长不至于马上绝灭,侯王不能维持公正的权威不至于马上被颠覆。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到达一定程度,这些情况就一定会发生。人们不能只看到天的清明,只看到地的安宁,只看到神的灵妙,只看到川谷的盈满,只看到万物的生长,只看到侯王要成为天下正统的楷模,还要看到所以能够如此的原因是道的存在,是道的作用使得天地神人万物天下所以能够如此的运行变化。
因此侯王应该体会道的处下、谦卑的特性,得道的圣人之君不仅仅是要从称呼上自谦、自贱,关键的是要在为政过程中保持谦卑、处下、居后的品德,坚守朴质坚韧,不要浮华不实。因为它们越是真诚的自谦、自贱,越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和尊敬。这也就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的相反相成的道理。
圣人有谦谦之德:谦卑为本,处下为基。
第五十五章 谦诚无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
注释:
味无味:味,品味;体会。无味,意指道。王弼注:“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道德经》原文三十五章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味无味”,意为要品味那种淡而无味的道的奥义。
图:谋划;谋求。
译文:
以无为的原则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去体会恬淡无味的道的奥义。
克服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成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微细的地方开端。因此得道的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其大事业。
那些轻易承诺的必定很少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会遭受更多的困难。因此,得道的圣人也总是非常重视困难,所以最后就没有困难了。
导读:
《道德经》原文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本章又提出“为无为,事无事,”都是一个道理,无为、不言,是道的基本特性,做事这样去做,教化这样去教,就能很好的体会到道的深刻奥义了。
要解决大的困难问题要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入手,要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比较细微的地方入手。克服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不断解决简单的问题积累而成的;完成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不断地完成微细的小事累积而成的。不捐小,不弃细,不自大,不轻难。就可以克服大难,做成大事。圣人重视困难,会从易到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去做,困难就会被一个一个的克服,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老子一出口就是一串的警句、格言,无须推导,无须论证;没有问题,无可怀疑;全书如此,气死西哲。
圣人有谦谦之德:谦逊诚实,不自为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