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新编》18-徳经41-42章

《老子道德经新编》18-徳经41-42章

00:00
12:45

第四十一章 厚德不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

注释:
毒虫:指蜂、虿(chài)、虺(huī)、蛇之类有毒的虫子。
螫(zhē):毒虫子用毒刺刺人。
据:禽兽用爪、足攫取猎物。
攫(jué)鸟:用脚爪抓取猎物的鸟,如鹰隼。
搏:用爪击。
牝(pìn)牡(mǔ):牝,雌性的(指禽兽)。与牡相对。
朘(zuī)作:勃起。朘,男孩生殖器;作,起。
嗄(shà):嗓音嘶哑。
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常:指事物运动的规律。
明:明了、明智的状态。
益生:纵欲、贪生。
祥:这里作妖祥、不祥解。
强:逞强;暴。
壮:强壮。
已:完毕;完了。此意为“灭亡”、“消亡”。

译文:
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好像初生的婴孩一样:毒虫不螫刺他,猛兽不抓咬他,凶禽不扑击他。他的筋骨很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紧。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鸡鸡却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号哭,但他的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淳和的缘故。懂得淳和叫做“常”,懂得“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受祸殃,欲念驱使心气叫做逞强。
事物达到壮盛了就会转向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导读:
厚德之人,有如婴儿,精充气和,无知无欲,永远不老。这就是一个人把无为大道修炼到最高级时所能达到的沌沌兮的境界,也就是进入到和谐的赤子状态。
婴儿是人最纯真、最朴实的状态,他无知无欲,还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故《道德经》原文第十章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四十九章说“圣人皆孩之”。可见老子的非常推崇赤子之态的。而人们因为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产生了私欲杂念,以致自己偏离了本来的纯真。修道之人需要做的就是摒弃妄念、削损欲望重新回归于婴儿般的无思无虑,无求无欲的状态,放下争执与机诈,回归他们纯朴的本性。厚德载物,天性纯朴,何老之有?
婴儿不拿东西而自己握住,没有性欲而自然勃起,是因为体内精气充盛、有富余,而不是因为有欲望、有想法。产生欲念,就会伤气,伤了气,哭就会哑。婴儿整天哭也不嘶哑,我们由此知道婴儿没有心思而气机和谐通畅。所谓“精充之至”、“气和之至”者。
事物最正常、最普遍的状态就是和谐,所以了解和谐、达到和谐就是获得了道的永恒与无限。不亮不暗,不温不凉,是事物正常、长期、普遍、常规的状态。这种常规是没有形态、无法看见的,所以说了解了永恒、无限、根本才叫做明智。
益生即纵欲贪生,对各种欲望的放纵和追求会导致人迷失本性,最终走向死地。心使气即意气用事,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肆意妄为,也必将招致灾难。因此不可对事物随意施加影响,否则就不吉利。心适宜保持在虚空、清静的状态,欲望、想法催迫心气叫做逞强。逞强的结果必然招致灾祸。
本章中蕴含着“物极必反”的理论,说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朝着它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强壮到极点就必然会转向衰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不然就会走向反面。
这里我们留一道课后作业:“物状则老”不是一个“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吗,怎么就“是谓不道”不合乎道了呢?而且不合乎道的事物就会早早地终结?
提示一下:所谓“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者,应将其理解为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故而可以及时地避开灾祸。至于能否通过修道获得那种金钟罩式的“超能力”我们则不得而知了,也无从考证。
人有贵德之德:厚德不老。

第四十二章 修德不辍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54]

注释:
建:建立;创立。
拔:拉;抽;动摇。
抱:抱养;抱持。
辍(chuò):不止;不绝。
长(zhǎnɡ):成长;增加。此意为受到尊崇。
何以:以何;用什么;怎么。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掉。如果其后代都能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则子子孙孙的烟火就会延绵不绝、世世代代的祭祀就会永远不断。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自身,他的德就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家,他的德就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乡,他的德就会受到乡人的尊崇;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高大;把这个道理贯彻付诸到天下,他的德就会普照天下。所以修身始于自身,以自身之修来观察他人,以自家之修来观察他家,以自乡之修来观察他乡,以己国之修来观察他国,以己天下之修来观察他天下。我凭借什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导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突出了“修”和“观”的意义。修指的是修身,这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只有身修好了,才可以把这种德扩展到一家、一乡、一邦,乃至整个天下。观就是观察推测的意思,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从己身可以推知他身,从己家可以推知他家,甚至从己天下推知到他天下。
那么老子说的“善建”“善抱”之道,究竟是个什么道呢?老子没有明说,其实无须明说,答案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建之以道”“抱之以德”,老子除了言道说德,还会说其它什么别的东西吗?
“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是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副对联,意思是把忠实厚道的品德世世代代传下去,把读书明理的事情永永远远做下去,那样就可以让家族长久延绵地发展。老子也用了这个“子孙祭祀不辍”的套路,只不过他的对联应该是写着:“建道传家久,抱德继世长”吧!对于老子而言,建道就是为于身、为于家、为于乡、为于国、为于天下的根本,抱德就是修于身、修于家、修于乡、修于国、修于天下的准则,如此,当然可以子孙祭祀不辍了。
编注《道德经》解释道家的文化,本不欲与儒家的文化相参合,但是到了本章,却不得不联系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了。读者可以自行对比一下,相互参详一下。只是道家修道德,儒家修仁义,同样是修身,层次不同而已;道家尚无为,儒家求进取,同样是求圣,内涵不同而已。
德就是道的自然显现,然而真正的德果真还需要再修吗?答案是不需要。因为完全悟道者修之于身的真德,就是完全合乎道的自然无为之德。以此作为检验标准来观身、观家、观乡、观国、观天下,所以知道天下的情况了。如王弼注:“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于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
人有贵德之德:修德不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