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篇》致沅弟·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处世篇》致沅弟·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00:00
03:06

致沅弟·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
【原文】
沅弟左右:
初十日接初七日申正信,于余初四日言及苏沪厘饷一事劝譬[1]详明,深识名论,可慰可敬。弟近年于阿兄忿激[2]之时,辄以嘉言劝阻;即弟自发忿激之际,亦常有发有收,以此卜弟之德器不可限量,后福当亦不可限量。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十二日之疏决不提及,弟于初九日秘诀一信亦决不可从。初十日接奉寄谕,词旨温润,无催迫之意,兹抄阅。将来咨文不另抄也。顺问近好。
【注释】
[1]譬:领悟,这里指劝导。
[2]忿激:愤怒激动。
【评点】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提到了“倔强”和“忿激”之间的关系,认为成就大事的人心中必然有一股旺盛的血气,这种血气便会使人“倔强”,也会使人“忿激”。“倔强”是男子汉大丈夫必须具备的品质,而“忿激”指的是人激动、愤慨、生气,则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因此曾国藩提出,要“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国藩在早年间就由于性格刚强而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次,曾国藩在为父亲祝寿,他的一个朋友前来庆贺。这本来是一件高高兴兴的好事,没想到在席间两人因为一件小事起了冲突,曾国藩气得张口大骂这位朋友,把身份和场合都抛在了脑后。咸丰年间,曾国藩回家守制,皇帝免去了他的兵权。这段期间,曾国藩由于诸事不顺,心情变得十分暴躁,脾气很坏,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责骂自己的弟弟和弟媳。他在家的这段时间中,与好几位弟弟都闹过矛盾,而且原因都出在曾国藩自己身上。后来曾国藩对这段经历感到十分后悔,尤其对战死沙场的弟弟曾国华感到深深的愧疚。从此之后,曾国藩努力戒除自己“忿激”的毛病,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再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不再一味地乱发脾气,而是能够冷静下来去耐心地处理。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就能够努力改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