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雨花斋的意义、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养老服务领域同样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十余年来,雨花斋在新时代开展的公益养老服务,形成了来自传统又结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雨花实践,积累了公益服务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这给予我们思考与探索更 具人性化的养老模式以诸多启示。
第一节 雨花斋公益养老实践的探索意义
雨花斋利用社会资源,开办上千家免费素食餐厅,组成自愿家庭,感召了一 大批普通、朴实、热心公益的“雨花人”,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用餐困难。他们举行的心灵敬老、邻里敬老、互助养老、临终关怀等,减少了不少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转向了积极老龄化,使他们有了高质量的老年生活。雨花斋还为老人、志愿者及 他们的子女免费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化、法律 法规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已经具备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一、培育社会力量,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老龄群体的增加导致他们对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交通和陪伴、医疗保障、长期护理、紧急救援、文化娱乐、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等需要在持续攀升,给家庭和政府带来巨大压力。20 世纪 90 年代,平均 5 个人养 1 个老人,2018 年年底, 平均 2.66 人养一个老人。养老需求总量在增加,人们生活质量在提高,养老服务内容也由单一的生活照顾和生存需求向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项目转变,服务层次从保证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转向中高端等享受型需求转变,需求项目增多、层次提高,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化、内容细化等趋势。由于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市场力量严重不足。现有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价格不合理以及无法实现有效供给等各种问题进一步激化了养老服务供求的 结构性矛盾。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养老服务的供不应求,仅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公办养老机构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参与,培育社会力量。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强调政府履行养老服务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责,但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使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
养老的各种需求是网状的、分散的、具体的、随时的、繁杂的, 有效的应对措施也应该是建立网络似的、自发的、多点的回应系统。社会力量扎根于生活世界,作为单独的主体有其专属的资源渠道,能够很好地协调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有丰富的资金来源、有效的动员方式、便捷的目标认同、牢固的互相信任、安全的归属意识、默契的相互配合、灵活的互助互惠、及时的纠错调整,以及参与公共事务带来的价值实现使每个人在各方面都获得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些都是社会力量自身的独特优势。社会力量能调动每个人的 积极性,人们感觉讲话有人听、力气有处使、问题有人管、困难有所依,就会焕发出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就可能把养老的权责放到每个社区、每个个体身上,把社会资源、人员、专业能力、组织分工合作等要素连接起来,为养老服务提供 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社会力量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提供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制定差 异化服务,为部分老年群体制定特色服务,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针对身体较好、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一些娱乐活动; 针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定期检查和看护等服务; 还可以策划各式各样实用高效的互 助养老。
雨花斋开办的初衷,是为老人提供免费素食午餐,为老人“脱老苦”,为社会养老尽一份力。按保守每次平均 5 元计算,雨花公益行动 9 年来,仅餐费一项,就近 9 亿元。如果考虑房屋资产、房租、志愿者津贴等,数字巨大。这么大的社会资源被调动起来,自动地为政府的养老服务查漏补缺,惠及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成为政府提倡的民生工作的助手。雨花斋在发展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所需的并不只是一顿午餐,人越老对情感的需求越强烈,所以有的雨花斋开创了“情感陪护”项目。雨花人还认识到,这样的“情感陪护”只能是杯水车 薪,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的需要,于是有的雨花人就开始创办或筹办老人 安养院,为老人创造一个集体之家,力争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惠及更多的老人。开办老人安养院需要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巨大投资,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即使雨花斋在全国有近千家,也不是所有的雨花斋都能够创办或筹办这 类安养院。
雨花斋正在尝试探索推行的“自费 + 互助 + 公益”的综合养老实践,不失为我国应对养老难题的一个选项。政府应该通过充分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出台举措、制定政策(如优惠或免费的土地供应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超卓的政治智慧,最大限度地整合民间闲散资源,将雨花斋创新的“自费 + 互助 + 公益”的综合养老实践,纳入到“政府主导支持,家庭适度负担,社会公益组织承办运营”的体系中去,并由城镇逐渐向农村延伸。
雨花斋从最初的素食敬老,发展到邻里敬老、家庭敬老、心灵敬老、智慧敬 老等形式多样的老年服务。他们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发挥了老人自身的潜能,凝聚了广大的志愿者,发掘了潜在的社会资源。他们将血缘家 庭扩展为道义家庭,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孝老、敬老传统,解决了老人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并使老人得到了尊重。社会中存在的这种类似的大小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在提供具体、身边、临时、琐碎、特殊而又必需的老年服务时,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雨花斋的和谐得益于雨花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雨花实践既具有简易性和普适性,又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还具有焕发力和传递性,并创制出完备细致的《雨花一日流程》,让雨花人能够围绕
“
感恩
”“
和同
”
等具有凝聚力的观念,把点点滴滴的爱心时时处处落到实地。每一个
“
雨花人
”
都是极普通的,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
雨花人
”
的平均学历 并不高,绝大部分志愿者和捐赠少量财物的
“
家人
”
也不富裕,不少人的经济收 入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值,但是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在雨花实践的感召下,能够
“
把自己生命中多余的那部分,比如多余的时间、智慧、精力、体力、财力、物力等共享给有需要的人
”
,集清泉以成溪流,汇溪流而成江河。雨花斋在整合社会富余闲散人员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