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第2节

第六十二章第2节

00:00
12:27

大家好!


        上一节我们讲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漂亮话,好听话,拍马屁的话可以用来交易得到好处,而符合道的行为才值得嘉奖。今天我们接着解读。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即使是不善的人,又怎么会被“道”所抛弃呢?本章帛书版第一句“道者,万物之注也”,道,像水一样注入于万物之中。也就是形容“道”无处不在,对万物没有分别心,不会放弃任何人。在这里穿插几句个人愚见,想要学习好《道德经》,要从许多方面去思考,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老子的心来学习《道德经》,老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要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是学习不了老子智慧的。亲身体会以前心胸狭隘,在老子的教导下,已多有改观。老子在文中许多次强调,对待善人还有不善的人都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第二十七章所言“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在圣人的眼中没有可以抛弃的人与物。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吾善之,德信。”圣人对善与不善的人都会善待,对诚信与不诚信的人都会信任。这些话都是老子胸怀天下人的体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即使是不善的人,又怎么会被“道”所抛弃呢?“道”如同母亲,视天下人都如自己的孩子,哪个母亲会说:我有个孩子坏,所以抛弃不要了?孩子再坏,母亲都会尽力挽救,这是本能。老子在第二十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良的人与邪恶的人,相差又有多少呢?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与不善的一面,只不过是偏哪边多一点。那有些特别不善的人,非要逆道而行,就可以抛弃“道”吗?不可能!为什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道”?“道”可以是玄之又玄,也可以非常简单明了,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也是“道”,你可以不吃不喝吗?关于“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还有另外一种解读:不善人,又有什么理由抛弃“道”呢?有劝人改过行善的意思。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所以就算是成为天子,配置了文武百官,虽然拥有美玉,驷马高盖的大马车,这样的尊贵也不如行在“道”上来的尊贵。立天子,置三公。可以说是名,是权利。拱璧与驷马,美玉与高级的车,可以说是利,是财富。“道”在大多数人眼中,远没有权势金钱来的贵重,但是他恰似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永远召唤着那些迷途的不善之人。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呢?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关于这一句大多数的解读是:还不就是因为行道就会有求必应,有罪就能免除啊!“道”可以让人有求必应,有罪就能免除?我想问一问这是什么“道”?狐狸大仙?还是其他什么?这样的解读把老子的“道”解成了歪门邪道了。并且“道”如同母亲,母亲保护拯救自己的小孩,有什么目的吗?“少私寡欲”本来就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老子自己都少私寡欲,会教人去追求什么“有求必应”吗?并且,“道法自然”也是老子另一个重要思想,太多的“有求”还是自然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一定要有结果才去做吗?就如同做学问,是有无数的书呆子,穷秀才前赴后继,才出了那么几位名垂青史的大圣人,这些大圣人也都是踩在无数既没有得到名也没有得到利人的肩膀上,才有了那些成就。《易经》: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才是真正有道之人的心胸。


        有罪以免邪!犯罪犯错之后真的可以被免除吗?当然不可以!每个人都会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而买单。所以关于“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我的解读是:行道并不是说可以让我们有求必应,而是可以让我们所犯的错误得到更正。免邪:应该是改过,更正的意思。所以“邪”的发音应该是发本音(xié),而不是像大多数人说发(yé)的音,用于句末的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故为天下贵。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了。


        本章由于古版与通行版有许多地方不同,并且大家的理解有比较大的偏差,所以不得不把本章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才能与大家分享老子智慧。现在再把本章组装起来。


        总结,本章讲“道”是既是善人的宝物,又是不善人的救星,它胜过天下所有的名与利,所以我们要依道而行。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晴阳qy

    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才是真正有道之人的心胸。

    国学5分钟 回复 @晴阳qy: 晴阳早上好!

  • 风雨竹青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说得好

    国学5分钟 回复 @风雨竹青: 多谢竹青兄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