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手】枫落白衣老师的《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书名为《细说五千年: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史》,全套四本,首批推出的是限量精装签名版,有重磅福利,京东、天猫、当当等网店都有售,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枫落白衣讲历史“,到橱窗购买。
本期内容
1. 八国联军入侵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推倒清政府瓜分中国?《辛丑条约》有哪些具体内容?
2. 如何评价晚清各种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如何评价义和团?
3. 日俄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 晚清“庚子新政”有哪几项成果,晚年慈禧为什么又决定要搞君主立宪了?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1900年,八个国家的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大清政府无可奈何之下,慈禧老太太只能再次祭出了李鸿章李大人,派他去和洋人和谈。
我们说在议和一开始,李鸿章就作出了判断,列强们并没有瓜分中国的野心,或者这样说,西方的这些国家在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保留一个清政府,是上上之选。其中美国人在这件事儿上最积极,早在7月3日,它就向八国集团加上比利时、葡萄牙和荷兰这些国家发出了照会,明确提出了“维护中国领土与管理完整;保护一切友好国家在条约和国际法保证下的一切权利。”这就是美国人发明的,大名鼎鼎的“门户开放”政策,意思很简单,谁也不能把中国列为自己单独的晚餐,你偷偷摸摸躲起来吃独食绝对不行。
美国这个提议,也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同,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联军遇到的抵抗还是挺惨烈的,损失了大概2500名士兵,如果按照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2万人来算,损失达到了10%以上。当时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信里就说,中国人“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之生气”,又说:“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第二个当时中国没被瓜分的原因就是侵略者实在是太多了,八个国家,咋分?好地方谁都想要,还没有一个有绝对实力可以震慑住其他国家的老大,那就只好不分,反正只要好处不少就行。
既然有了这个判断,李鸿章马上就做出了决定,广东自立这事儿,现在不用着急了,很自然地,前面说的那个和孙中山广东独立的约定也就没了下文,不了了之。
接下来就简单了,不割地,不下台,洋大人都如此“慷慨”了,咱们也必须得表现出“诚意”来。12月22日,十一个国家联合向清政府提交了议和条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议和团队在27日表示全盘接受,不讨价还价。
九个月后,1901年9月7日,条约正式签订,因为这一年是辛丑年,所以称其为《辛丑条约》。
一
那么,《辛丑条约》比起以前的《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如何?那当然是下手更狠,嘴巴张得更大。
具体地说,这个条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赔款,一共要赔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列强们明明白白地告诉清朝,你们不是号称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吗?那就一人赔一两,这不仅是赔款,也是一种教训和侮辱,就是为了让你们长长记性,以后不要没事找事。
这笔钱清政府当然不可能立马就拿出来,列强们就规定,可以在39年内付清,但是利息是一分不能少的,粗略算一下,最后的赔款总额差不多是9亿两白银。不过必须要说一句的是,后来中华民国成立,各国在1927年左右相继免除了后面赔款,并且有些国家还把已经收到手里的钱拿出来,用在了中国,比如说美国,就用这笔赔款反哺中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实际算下来,清朝赔偿了大概6亿白银左右。
《辛丑条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北京到天津的军事设施全都拆除,并且外国人可以在北京和山海关之间驻兵。以前在天津大沽口驻兵,相当于拿着一把弓箭,瞄准了你的喉咙,现在就相当于把枪直接顶在了慈禧的脑袋上,只要你敢动一动,对方手指一动,老太太立马就会归西。
最后一个就是北京东城区一个叫做东江米巷的胡同,从《辛丑条约》签订开始,正式改名为东交民巷,从此之后,这里面中国人就不能住了,全都改为外国的使馆,由外国人自己派兵保护。
顺便说一句,这一年的11月7日,晚清各种条约的签订者,大清王朝的重臣李鸿章去世,享年78岁,这哥们死前的最后一刻,还被俄国使者逼迫,试图签署一个对俄国更有利的条约。
近年来有关李鸿章是不是卖国的问题,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我本人来说,我认为李鸿章卖不卖国不是一个主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他的眼光和能力都有问题,想当年他和左宗棠有一个关于是不是保存新疆的问题,结果是老左抬棺出战,曾纪泽在谈判桌上誓死力争,不仅保存了新疆,还让俄国没有办法在新疆设立据点,窥视陕甘;
按理说,那件事应该让李鸿章有所触动,可是没有,他在后来的朝鲜问题上,面对还没有崛起的日本,居然也采取了退让的政策,在《天津条约》里允许日本和中国在朝鲜享有同等权利,让日本大喜过望,为后来甲午战争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这些都是眼光问题,那么,淮军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的表现,完全就可以说一句,他李鸿章御下的能力有很大的问题,整个战争,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擅自行动,不听号令的比比皆是,这已经和金钱没啥关系了,纯粹是一个统帅的能力问题。
至于说忠心,请问一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李大人谋求的是两广独立,如果这也算忠心,那么,我们置汪精卫于何地呢?
有人可能说了,难道你枫落白衣看不见当时各国领袖都夸赞李鸿章李大人吗?对于这个提问,我其实是想反问一句的,你难道没见过苏联解体之后,各国领袖都夸赞戈尔巴乔夫吗?有这样一个的说法,是记录在美国人曼尼克思的《李鸿章回忆录》里面的,说李鸿章在欧洲和德国首相俾斯麦会晤的时候,告诉对方,有人称自己为“东方俾斯麦”,可是德国的那位大首相却慢悠悠地说了一句,“没有人会说我是欧洲李鸿章”,虽然这本《李鸿章回忆录》就是一本野史,不过其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十分清楚,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欧美人的看法。
不仅是老外,中国的梁启超也有一句话评价李鸿章,他说“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比较客观,李大人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无论如何,大清王朝最后的衰败,他是有责任的,最后时刻的他用一句“我就是一个裱糊匠”来逃避责任,是逃不掉的。
二
《辛丑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由义和团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结束,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义和团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义和团的兴起绝对是一个必然的事件。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进口商品疯狂地涌入内地,严重地损害了民族经济,比如说外国棉布,价格只是中国土布的三分之一,质量还杠杠滴,那等待中国手工业织布业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破产,其他各个行业都差不多。清朝因为官员贪污腐败,历次战争的大笔赔款,也加剧了对老百姓的盘剥,税收越来越重,大多数农民根本就交不起。就在这样的水深火热里面,洋大人的传教事业恰恰也到了一个高潮,平日里偷鸡摸狗的二流子因为胆子大,爱冒险,纷纷成了最早加入洋教的人群,这些家伙反过来仗着教会的撑腰,鱼肉乡里。当所有这些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之后,中国农民找到了一个出气口,那就是洋人,拿起刀枪和这些“毛子”们拼命,就成了他们的一种信念,造反就是他们最后的活路。
问题是,这些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人组织的“拳民们”,肆意发泄他们的仇恨同时,还被慈禧和顽固派们利用了一下,开始是希望他们去和洋人争个你死我活,后来又毫不迟疑地抛弃了他们,任由洋人抓捕和杀害。
其实,当时很多外国人对义和团,也是抱有同情和欣赏态度的,前面说的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应该算是一个;在遥远的大西洋外,当时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可能也要算一个,他曾做过一次公开的演说,题目就是《我也是义和团》,中心思想就是义和团是爱国者,在他看来,为啥不让中国人决定,谁可以进入中国,谁不可以呢?很明显,中国人被欺负了,所以在马克·吐温眼里,义和团就是正义的,爱国的。
现在很多人会说,义和团杀洋人,杀信教的中国人,还拆铁路,破坏公共财物,那不是愚昧是啥?当然是的,就是愚昧和无知,但问题出来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人引领的群众暴动又有哪一次不是愚昧和无知,破坏性极强的呢?就算是在现代,美国人还有洛杉矶大暴动,法国人还动不动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放一把火,所以,我们可以指责义和团的愚昧,但却万万不能把它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好像这种事儿自古以来就只会发生在中国。
三
言归正传,条约签了,外国兵也撤了,在西安的慈禧老太太总算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准备打道回府,没办法,羊肉泡馍吃不习惯,远远不如北京的涮羊肉味道纯正。
不过这老太太经过这一场劫难,看清楚了两个事实,第一个就是大清朝已经离完犊子只有一步之遥了,这个认知和八国联军没关系,而是从那个东南互保得出来的。各省的总督和巡抚公然违抗中央的命令,置朝廷死活于不顾,这在以前,那是不敢想象的,中央政府到了这个地步,说一句名存实亡,那是一点都不过分。
第二个老太太看到的事实就是,变法图强是当务之急了,还是那句话,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慈禧想变法,或者说能变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朝廷之上的顽固派已经被一扫而空。这件事其实和慈禧也没啥关系,是洋大人们干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了,对一些洋人们认为的战争罪犯,必须加以惩处。结果就是,端郡王载漪和辅国公载澜都被流放新疆,连带着,已经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载漪的那个儿子大阿哥傅儁,被剥夺了继承人资格,赶出宫去。山西巡抚毓贤直接被砍了脑袋,就连已经死了的吏部尚书刚毅,也被剥夺了一切爵位。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慈禧身边的亲信几乎一个也不剩,当然,还有个李连英。
关于这位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太监,我们一直都没讲,原因只有一个,对于历史,他无足轻重,实在是太不重要了,远远不像野史上描绘的那样,在政坛上翻云覆雨。真实历史上,李莲英只是一个老实孩子。他在安德海死后获得慈禧重用,升为大内总管,他在宫中不仅不欺负别人,反而对所有人都很好,任何人犯错,他总是帮着美言几句。就连恨透了慈禧的光绪,对老佛爷身边的这位太监,也是赞赏有加,曾经说过:“若无李俺答,我活不到今天。”这里的俺答不是《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拖雷之间的那个兄弟安达,而是满语“师傅”的意思,李俺答就是李莲英师傅。
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和行为举止,让李连英在几乎所有人那里,都赢得了一个“恭慎”的评价,恭敬而小心谨慎。你要是问,为啥后来野史里李连英那么不堪,很简单,只有丑化他,才能更进一步地丑化慈禧,有些知识分子对这一套一直都是驾轻就熟的,如此而已。
我们说既然大清顽固派已经被一扫而空,接下来的变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901年4月,还在出逃的路上,清朝就成立督办政务处,相当于今天的发改委,为全面改革作整体规划。首席军机大臣荣禄,庆亲王奕劻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为三大主管,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协同办理,史称“庚子新政”。
实话实说,这一次的改革从书面上来看,比前面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更加彻底,也更加激烈,内容涵盖了财政、军事、税务、工业、教育等等几乎所有方面。
但是最后真正实行下去的,只有三项,废除旧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以及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为啥?因为科举考试到这时候已经名存实亡了,新式学堂和留学生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可是其他改革就不行了,一来政府没钱进行改革,二来各省的督抚现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一样,表面上对着清廷很恭敬,一转身,就一口口水吐在地上,你算个屁。
顺便说一句,从隋唐开始,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这时候被废除已经是人心所向,但最后给它致命一击的却是直隶总督袁世凯。这位年轻时在科举考试屡屡碰壁的袁大人在1903年的奏折里说:“科举一日不废……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于是,1904年7月4日的殿试就成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而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郎名字叫做刘春霖,是慈禧太后亲自录取的。他和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都经历了日本侵华,也都经历了各种威逼利诱,让他们出来为日本人站台,可是这三位中华历史上最后的科举幸运儿,都以儒家士大夫的节操自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没有当汉奸,这一点,也足以让科举考试这个制度含笑九泉了。
最后一年科举考试的进士里面,还产生了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最高法院院长,他的名字叫沈钧儒,也是第一届的中央政府委员。很明显,在中华历史上的10万多名进士才子里面,他沈钧儒是唯一的一位没靠进士头衔当上高官的,他靠的是中国民盟二把手那个身份。
庚子新政实行五年之后,也就是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又放出了一个大招,她下诏说“预备仿行立宪”,也就是她决定改变祖宗成法,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慈禧真心实意的想法,并不是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安抚人心,她之所以要走这一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她在1905年派出的五大臣考察团给她带回来的信息,让她彻底明白了这是世界的大势所趋,她拦不住;第二个原因是君主立宪制之下,爱新觉罗家族依旧可以享有皇族的权威和生活,让她很动心;第三个就是一件事对她的刺激,这件事就是发生在1904年到1905年之间的日俄战争。
四
我们说俄国那时候异常贪婪,八国联军入北京的时候,人家其他国家都没啥出格的举动,只有它,另外派遣了20万大军,进入了中国东北,名义是保护自己的国民,实际上,烧杀抢掠,啥坏事都做。而且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还留下了10万军队,拒不撤兵。清政府是窝囊废一个,啥也不敢说,可是其他国家自然不干,说好了一起发大清的财,你咋想吃独食呢?英美德日法等国一致抗议,其中以日本最激烈,它在和英国结成同盟之后,于1904年2月6日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且宣布断绝日俄的外交关系。两天之后,日本海军在未宣战的情况下直接攻击停泊在旅顺港的俄罗斯旅顺舰队。随后两国分别宣战,日俄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对于整个中国和所有中国人都是巨大屈辱,为啥?你只要听一听战争进行中一系列会战的名字就知道,分别是旅顺要塞包围战、黄海海战、辽阳会战、旅顺会战、奉天会战等等,一句话,所有战争都是在你中国的地盘上打的,抢夺的是中国的资源,祸害的全是中国老百姓。
不过我们说满清政府对此已经麻木了,老百姓死活早就不放在心上了,让这群统治者震惊的,是战争的结果,俄国几乎倾尽了全力,最后仍然是完败在日本人手下,不仅在旅顺的远东舰队完蛋了,万里驰援的波罗的海舰队也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之后,俄国逐渐地退出了东亚的舞台,而日本则变得野心勃勃,不仅代替俄国,驻军在东北,就算是面对其他列强,往往也是咄咄逼人,不肯退让。美国人是最先感受到这股威胁的,为此还订立了《橙色战争计划》,准备着和日本单独打一场,只不过后来形势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人没用上而已。
我们说即便日本在甲午战争打败过清朝,即便它也是八国联军的一员,但清朝上上下下一直也不大瞧得起这个邻居,没办法,几千年了,日本一直都是小日本,是大中华的小弟,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但在这一瞬间,这个观点被打破了,原来俺们东方人居然可以打败蓝眼睛黄头发的洋大人!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令人震惊的发现,也是一种鼓舞,马上,清朝的官员百姓就得出一个结论,“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
当时俄国还是皇帝制度,而日本则是君主立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立宪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治百病,很快地,大清全国马上都涌现出一股立宪热。1906年五大臣考察完毕回国,在报告上也写道,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在这样的形势下,慈禧深思熟虑之后,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开展“立宪运动”,我认为,这时候的她,应该是真心实意的。
到了1908年8月,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在这份宪法大纲里,详细规定了“臣民权利和义务”“议院法要领”和“选举法要领”,基本上确立了“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并规定臣民们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拥有财产、选举和被选举议员等的权利。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份在内容上和美国宪法差不多的清朝宪法,最鼓舞人心的是,慈禧还批准了第二年,也就是1909年,举行地方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选举,计划最多用九年的时间彻底实现君主立宪制。
我们说清朝从开始认为“器不行”而搞洋务运动,然后认为“法不行”而弄“百日维新”,现在到了“制不行”,制度不行,就开始琢磨君主立宪制了。那么,这一次行不行呢?可惜,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答案了,因为这事儿没搞成,咋没干成呢?因为老天爷觉得慈禧老太太回家的时间到了。
这事儿是这样的,1908年11月14日,皇宫里传出一个消息,说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因病医治无效,驾崩在中南海的瀛台,享年37岁。按道理说,光绪的身体一直都不咋好,病病歪歪的,他死了这事一点儿都不让人惊奇。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十分地让人惊奇了,因为光绪无儿无女,慈禧老佛爷当天就下了懿旨,说让前一天,也就是11月13日才刚刚抱进皇宫的,年仅两岁的爱新觉罗溥仪接替皇位,登基做新皇帝。仅仅过了一天,11月15日,也就是光绪皇帝驾崩的第二天,慈禧老太太也撒手人寰,往生极乐世界去了,享年74岁。
这一连串的事情,实在是过于巧合,也实在是不能不让人多想。不过在解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溥仪是谁。
溥仪的爹是醇亲王载沣,你要是说对不起,没听过,那就对了,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说到这位爷。但是载沣的爹和大哥那就是如雷贯耳了,他爹是上一代的醇亲王奕譞,而他的大哥,就是清德宗光绪皇帝。
所以,溥仪是光绪的大侄子。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立这位才2岁的小孩为帝?这并不是老太太的一时心血来潮,实际上,从溥仪这孩子还没出世的时候,慈禧就开始布这个局了。
事情呢,还要从慈禧光绪这母子俩逃亡西安的路上开始谈起。我们前面说过,荣禄是慈禧的绝对心腹,自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荣禄就是首席军机大臣,可是这时候的荣禄,年老多病,说不上哪一天就死了。在荣禄之后,庆亲王奕劻就可能是权势最重的一个人,问题是,奕劻和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走得那是相当的近。而袁世凯这个家伙,也是东南互保的倡议者之一,换句话说,在关键时刻,他是完全可能不听慈禧老太太命令的。
这样一来,慈禧必须再找一个同盟,思来想去,她看中了奕譞的儿子载沣,也就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
她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联姻,把荣禄的闺女嫁给这个载沣,只要生下来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算有了醇亲王府和首席军机大臣荣禄两家的人脉资源,到时候抱养过来,算作是同治皇帝的儿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任光绪的皇位。
慈禧老太太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载沣这个人的性格,继承了他爹奕譞的所有缺点,用客气话说就是老实忠厚,如果不客气,那就是懦弱,优柔寡断,而且他的心思也根本就不在政坛。一个不愿意从政的老好人,即便他的儿子是皇帝,到时候也跑不出慈禧的手掌心。
果然,一切都朝着慈禧预料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
坏事是袁世凯和奕劻两个人和她老太太是越来越离心离德,控制着北洋新军的袁世凯,在奕劻的帮助下,军力扩展到了六个镇,简称北洋六镇。镇这个词用在军事单位上,是庚子新政改革之后的名词,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一个镇大概有20个营,包括了很多兵种,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机械化师。这六个镇里,有五个镇完全是袁世凯的心腹,比如说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吴佩孚等人,这时候都在袁大人手下混饭吃,慈禧老太太看着这些人脑袋就发懵。
好事是载沣和荣禄的闺女不负厚望,婚后干净利落地生下了两个儿子,这就是溥仪和溥杰兄弟俩,从这个事情上来说,慈禧老太太的布局是成功的。
那么,布局成功之后的慈禧,还有年轻的光绪帝是咋死的呢?光绪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被毒死的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大清终于要完了。 教科书讲这段沉通近代史的时候会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老师怎么一直没提这个词呢
枫落白衣 回复 @要懂事儿: 其实在前面我提过一句,但我强调了,那是官方语境,我是不认可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衰败是从中央权威的逐步消失而开始的而且是有规律性的。大部分在两三百年左右。由此看来我们正处于鼎盛阶段,希望后人有能力打破这个规律永远长治久安。
【小助手】 欢迎加入枫落白衣福利群: 为答谢老铁们对节目的支持喜爱,枫落白衣老师想给大家开系列福利小灶,首次主题是:中华帝国制度随便聊,预计一个半小时,约在草长莺飞暮春三月的某个周末,大家先加小助手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入群,了解详情,到时可获赠部分讲课资料,并和枫落白衣及众多听友同群吹水。
首先,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又能怎样呢?(战败的俄国和德国也只能割地赔款) 而且,李鸿章相当于大清的总理,本质上他没有卖国的动机啊。至于眼光和统帅能力,在当时的官员里,真有谁远远超过他吗?
derek63 回复 @DrWilliamDong: 左宗棠
我感觉枫落白衣老师祖上应该是满族的吧?求证...
EncreNoire 回复 @听友205455277: 不用求证了,妥妥的蛮夷胡种侵略者后人
满族作家叶广芩有部小说“状元媒”,写的就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给他父母当媒人的故事,很有意思。能看出作为状元他非常地受人敬重。
写的也好,讲的也好,比字正腔圆听着还带劲,感谢主播!
李鸿章是理科状元,翁同龢是文科状元
曾经是个瘦子 回复 @听友383761827: 别抬举他们了 都是皇帝奴才 看清末唯左大人真人物也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未果,李鸿章和慈禧只不过是最后承担结果的人,换一个人上去可能还不如他俩呢,如果往前找原因,那可能好几百年前就决定了今天的结果
难得的对义和团运动的客观评价。
荒野天柱3724 回复 @疯神演戏: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