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医学】

00:00
21:22

医学是没有人能离得开的生命大学问。
没有人活着会不生病,只不过有些时候是身病,有些时候是潜伏性疾病,一切身病多由心起。可惜我们现在所说的医学,受西医影响几乎是仅治疗身病的医学,心理医生的治疗范围也属于身病范围。心病,本指思惑和见惑之“惑”病。
西医是近代西方学者摒弃古代西方医学之后,基于二次世界大战而迅速发展出来的学科,由于起源于西方,故称“西医”。
人类的古医学主要有四种:古中医、古印度医学、希腊医学和埃及医学。
古中医是防患于未然为主的生命大学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修炼方法,不仅仅是现代人理解的,有病开几剂方子,做一下理疗、艾灸、刮痧、拔罐,或者冬至后吃膏方这么简单的。
例如古中医不主张乱吃药,砭、灸、针、药治疗方法,不是现代人误解的砭是砭石刮痧,灸是艾灸,针是针灸,药是汤药。
砭不仅指砭石,砭法之后应加灸法,合称“砭灸”,砭石疗法本产生于石器时代,是中医六术之首,用砭石后再用艾灸辅佐,可治疗实症、热症、虚症、寒症,为什么还要再辅以艾灸呢?《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气,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艾是中国独有的传统疗法,其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名“医草”,受到古医家的青睐。
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记载:“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那么针灸呢?亦是针疗之后加艾灸的合称,针疗虽见效快,但取穴、取时、取深、取动全凭医者的修为功夫,且,针疗刺激大,虽见效快,危险性也大,取穴稍有偏差,会刺激到神经,引起不良后果,再有,针有依赖性,不到万不得已,医者不选择用外物刺进身体。
所以古医者选用安全的灸法,补充砭、针的刺激性,艾灸能开窍醒神,补精益气,回阳固本,并且其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砭、针为凉,艾灸为热;砭、针是实,艾灸为虚;砭、针为阴,艾灸为阳;砭、针为泻,艾灸为补……古法,出手皆是对出,相生相克,生生不息。“中国禅”祖师们留下的禅门功夫内,有独特的“禅灸”。修者手握超过六厘米直径的大灸条,一个时辰手臂如如不动,是功夫。灸时,配合:一、禅定法;二、龙摆尾;三、凤点头;四、一圆相四种手法,可令灸者自身气血通畅,被灸者如浸温泉,通体舒泰,而灸条,也是用十年陈艾加藏红花专制。
什么是中医?不以医为医者,是中医。
中医不是治病学,本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包括哲学、艺术等在内的综合生命学养,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医”和“艺”同音,古医者用琴箫调气、调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医是以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的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
可以说中医本以治未病为主,以契合生命之本为要,故此,医者亦需通儒、释、道,哲学和医学向来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宋朝以后,医便逐渐强调技术,学医也只是守一定之方,少有哲学探讨,不再去求契合圣贤之意了。
人类四大古医学其实都对生命有独到的见解,可惜的是,古埃及和希腊医学已完全被西医吞并,古印度医学在印度尚流下一丝足迹,在今天藏医那里也能见到一部分,唯有古中医保留最完整,但现代多数医者还需从精神上正本清源,真正理解和契合古医者的妙手仁心。
仅会对症下药的不是高手,治未病防未病的才是。医者需要对生命、身体有很深的理解,现代医者其实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也是不容易的,许多病的症状相似,辨证就是医者修为了。同样的病又分虚实、阴阳,古医者没有仪器,诊疗全凭一心,例如诊脉就是医者的修为、功夫,中医本没有血管的概念。《黄帝内经》中只说经脉是“运输气血的通道”,经脉不全指皮肤浅静脉和部分在体表可以触及的动脉,古时脉诊需要分别按压头颈部、两侧腕部和足踝部位经脉的搏动,获取这三个部位不同时间的不同症候,即“三部九候”。
到了扁鹊才固化在腕部,称为“寸口”,其著《难经》八十一难中,论脉就有二十二难。左右手的寸关尺代表不同的“脏腑”,不同时间有不同之象,脉又分阴阳,古医者靠诊脉来诊断人体疾病的来源和走向,“寸口决生死”,这不仅是知识和经验,主要是医者的修为功夫,这在完全依赖仪器检测的西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西医根据仪器检测指标先定病名,有了病名就给患者“对症下药”了,这在古中医也是不可想象的。
古中医认为病名是假名,医者不轻易定病名,症状相似的患者病因不同、体质不同、环境不同,病也是不同的,故此医者必须见到人。见到患者眼光的游移、眉峰的颦促,听到心音的踟蹰,摸到寸口、三部九候,才能感知患者纠结愁苦的端底。注意,是感知,不是检测,感知是人和人的心灵感知,检测用机器固定指标下结论。下结论容易,下了结论就轻易按此开药医治,如果药不对症,缓解症状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还有人在网上问诊,会可靠吗?还有人把禅修也搞出了网上共修,禅修如无明师指教,岂不越修病越重?古希腊的先哲们同样是用最朴素的理解去解释生命,人体由“四元素构成”,即水、土、气、火。希波克拉底建立起古希腊医学传统,为后来的西医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希腊还有另一位医神,即古埃及的伊姆荷太普,他是古埃及第一座金字塔的设计建造者,曾担任宰相、大法官、大祭司、农业大臣和建筑总监等。
许多学者认为西医的源头不在希腊而在埃及,伊姆荷太普才是西医始祖,其实希腊文明本就脱胎于埃及文明,只是希腊文明变成了是众神的世界。现代埃及人已非古埃及人了,文明断代后仅是外形相似,现代埃及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祖先能建造金字塔,认为是外星人的作品。
古印度医学阿育吠陀是生命的智慧,印度医者同样用诊脉来辨识疾病,不过他们认为脉搏中包含着三种能量,瓦塔、皮塔、卡帕,分别代表气(位于脚与脐之间)、胆(位于脐与心之间)和痰(位于心与头之间)三体液,又名:三原质。三体液平衡代表健康,失衡则意味着各种疾病。
佛医和佛法是一起传入中国的,佛法中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学说对中医产生了影响。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能使物成长。《佛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地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禅门认为还有一大,为“空大”,空以虚为性,能包容滋生万物。
佛法认为“四大”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元素,是“五蕴”中“色”的一部分,同时是人身体的主要致病因素,每一种致病因素又会导致另一类疾病的产生。这些理论思想在唐朝时被名医孙思邈融会贯通,他在《千金要方》中说道:“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声音。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
古中医本是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如何影响着人体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如风、寒、暑、湿、燥、火被称为“六气”,正常时不会引起人们致病,若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六淫”,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从而致病。
古中医和现代西医有很多区别,笔者试总结几点:
一、入手方向:古中医本以预防为主,治未病为要,西医和现代中医则以治已病为主。
二、治疗之别:中医在治病时注重保护人体的正气,用灸法即是卫护正气、元气,每一泄皆有一补对应,又如中医对待致病源,不但有“清”法,还有“汗”、“下”、“利”等法,使得邪有出路而不伤正。中医把病体也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西医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机器来看,哪里出问题,就把哪里的零件换一下,西医遇到感染性疾病,必用抗生素敌我均杀,可以说中医是转化包容,西医是对抗作战。
三、医者之别:古医者、好的医者强调自身修为,医生是责任和使命,而西医的医生是职业和工作,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
四、医药之别:古医者自己采药的多,也会在自身上试药,而西医则是在动物身上实验,小白鼠、猴子、兔子、青蛙,动物痛苦不堪,其实对人并不安全,我们前文说过,药对动物精神的危害及各种潜伏作用难知。
五、用药之别:西医用药,一类病可用一种药,不分男女老少,类似症状都用通药,虽然儿童减半,但下药可以用加、减法这么简单的方法吗?同样的感冒,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阴阳不同,配方不同,治疗不同,中医开了药也最多三天必换药。
六、药物之别:古中医本是尽量不用药,因为是药三分毒,药对肝脏有害。医者会选用最安全的方法帮助调节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而西医则完全以药为主。
七、卫生之别:古中医的卫生是滋养、培养、巩固生命能量之意,是积极的概念,而西医的卫生是杀菌消毒,消灭敌人,是消极的概念。
八、认识之别:西医随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正式进入我国,中、西医在对生命认识的层面有不同。古中医认为物质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从《周易》的“太极”、道家的“道”和“一”、儒家的“太一”到元气论的“元气”,万物是由混沌一体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则以原子论为基础认识世界,认为人体、物质可拆分,是由清楚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
九、运动源泉之别:西方原子论强调原子的不可分,没有内部的矛盾。相反,中国传统认为事物的动力源泉在本体,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变化,“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交而生物”,由此构成了内源的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千变万化。
……
综上所述,古中医遵循“元气论”,认为事物的本源是“气”,“气”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而西医观点不同。这么一看是不是西医就不好?不能这么说!西医是理性、客观的,和感性、主观的中医本是很好的互补。
例如我们禅修中有些人一打坐就开始妄想,坐着坐着可能身体突然有反应。通常情况下喜欢养生的人肝区如果突然疼痛,就会想:是不是我的病根在肝呢?我的肝有什么毛病呢?其实可能并不一定有什么,是坐的时候身子扭到了;再例如迷信的人会想:我的肝是不是被什么附体了?或者有什么异灵?再例如关注修气脉的会想:是不是气脉通到肝区了?或者我的气脉是不是堵在肝区了?等等。
正见不足的人,一遇到变化就自然会产生种种联想,有一次,有个学生感觉气脉通了到头部了,其实是蚊子在叮脑门呢!胡思乱想就是心魔,心魔会放大反应,加上爱妄想的习气,就容易被感觉带着戏耍,妄想一执著都是迷信。医学能有效地破除这些迷信。
医者如能转化观念,不再把医生当成一个职业,而是一份利益众生的事业,从业于一事,即利益众生之事,建立对生命的全局观,多一位这样的医者,众生就有福啦!
同样还是医生,心念一转,就有天地之别,差不多不重要,差一点儿最重要,就那一点儿,决定您对生命的认知。
禅中本有医道,禅师也都是大医师,但为什么没有一位禅师成为当世名医?
离开了身体,谁修行?只关注身体,修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