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逍遥和心自在】下

【身逍遥和心自在】下

00:00
47:00

僧肇法师的《物不迁论》是“中国禅”的经典之一,其云:“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也就是说凡人认为万物在动,生死交替,四季周而复始,看上去在迁流运动,这是凡人所理解的常情,然而,法师认为并非如此。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为什么呢?《放光经》说:事物,也就是现象,根本没有来与去,即没有运动转迁,要探索事物没有运动转变(即“物不迁”)的道理,岂能离开事物在现象上的迁流运动而寻求事物的静止不迁呢?所以,我们可以在事物的迁流运动中发现事物本体静止不迁的道理。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事物虽然表面上是迁流运动的,实际上本体是静止不迁的。悟道者能不离开事物运动迁流的现象而发现事物静止不迁的本体,能理解事物本体是静止不迁的,但却不离开运动迁流的现象。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动静并非对立的关系,又是不能分离的二相,迷惑的人总认为动静是两回事,不理解这是事物存在状态的两面,他们认为事物要么是运动迁流,要么是静止不动,也就是说,事物不可能既是运动迁流,又是静止不动的。
正因为凡人这些二元对立的观点,致使本来超越二元对立的“道”“法”“禅”陷于对立中。
禅舍修行的禅者,是追求和大道相应的人,不是追求养身的凡夫,对事物存在的状态,即动与静的究竟之理一定要用心体会,这些在语言上很难说明白。因为只要使用语言,就容易落入二元对立的概念世界中,从而难以解释超越二元对立的“道”“法”“禅”。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为什么凡夫难以明心见性呢?因为“心”和“性”违背凡夫的常识,如果随顺常识、常情就不见“道”,就会陷于常识的迷信中,迷惑不见诸法的本性,不能返末归本。
六祖云:“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佛陀为乐小乘者立了个“清净涅槃”的相,从大乘般若上说,没有涅槃也没有不涅槃,无相即实相。
师者的境界高低便在于如何教化学人在生活中将无相转进实相,有人从体性上来解释,空性之体无生灭,故诸法无生灭。诸法无生灭,故诸法实相。这么解释,空与有,便归于一性,所谓江河之异水皆归大海一味,这种文字推导无法帮助学人获得实际的证悟,只是在摆弄文字,属“文字禅”之“戏论”。
僧肇法师独辟蹊径,于万物流变处,即实际关照处入手,他说:“以昔物不至今,故曰虽动而非静”,又说:“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对于凡夫而言,万物迁流不息,故昨日能至今日,昨日已灭今日实在,今日不去则明日不来。
然而法师说“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超越时间流的关窍便在观察者自身上,当观察者以为自己“立”于此刻时,时间流便存在了,而如果观察者无我,能与万物一同流变,那么于任何一个当下,包容观察者的整个现象界对于观察者而言,是静止的。
可见,观察者不执于“我”,不自心取自心,不骑马找马,便会超越因恒立于我,而观照一切现象的感受。
换句话说,因为以“我”为参照,观测对象才有动、静之流变,当觉悟我非实有,自他皆为同体之现象时,那么一切无常就是常,此即不二法门之根本心法。得明此法,就能无限、无量、无时、无空,因为各种限量都无意义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般若?因为总以“我”为参照物,故有自他对立,“禅舍”乃舍“我”之场,统归万象,则万象流变自虚。僧肇法师在《不真空论》中云:“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
万象自虚乃绝待之性,一切虚则一切实,故非实即实也!凡夫之人,怕逆法,因为逆法不顺常理,讲起来凡夫不信,感觉很遥远,和自己无关,故,老子云“下士闻道,抚掌而弗顾”。道虽无在不在,然凡夫不知、不见、不闻、不信、不求。
回到前文,您认为自己在房间内一天没动,是真的没动吗?是真动了吗?有个动不动的心,就是二见。一念迷是凡夫,一念悟是佛。
动不动是相对说,如果早上修者心量没打开,小得像个蚂蚁一样,只考虑自己身体,修行就是为了自己身体健康;中午,心打开了一点:要为家人、朋友,带着他们一起修行;到了晚上心进一步打开了,要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传统文化而修;再到了子夜,心突然之间和天地相应了,发愿要为一切众生修!愿起时,心之量,是不是从早上小蚂蚁突然变得和宇宙法界一样无量了?所以身一天看似没动,心动否?宇宙法界本无隔,是人心自隔而产生有限之“间”。
禅舍有多大?心量有多大变化,空间就有多大的变化。
维摩大士住的小小禅舍,叫方丈室,大士于小小禅舍内“手接大千”,芥子能纳须弥,大小无穷随心变化,这变化从何而生呢?
禅者心大的时候,时间就不再是常理的时间了,会慢下来,一念万年,万年装于一念,万年的“间”大不大?一念却能装下,而心越小,时间过得越快。这里的快慢又是二次相对,例如一念万年时,时间变慢了,可是感觉却快了;万年一念时,时间变快了,可是感觉却慢了。
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化正好成反比,换句话说,“间”变化了,时和空一起跟着变化。突破时、空的入手处,便在于改变“间”的大小、体量,“间”不住您,便是无碍时。
“空”不等于空间,“间”同“监”,有了一个人为的“监”,人和人、人和道便有了间隔。为什么说真人、得道之人的身体像虚空一样,因为无“间”。
生命最小的空间是身体,身体有多小?一般人重一百斤左右,个子一米七,这就是我们的监狱了。人如果被局限在这么个小身体里时,身在中国您就无法同时在美国,身在这间房就无法到另外一间房,只能被局限在有限的“间”里。“空”本来是没有区隔的,可是人用砖瓦墙木,盖了个房子,觉得房子里可以遮风避雨,这就成了“间”。在“间”里,人跟阳光、空气有了第一层隔阂,这还都是物质的“间”,人与人之间逐渐不信任,这是第二层隔阂,人与自然万物间越来越对立,这是第三层隔阂,人于真理上越来越不希求,这是第四层隔阂……
心上的一个一个“间”,看不见摸不着,您都不知它是怎么形成的?住在哪?何谈突破?因为心里有“间”,所以看外界处处是“监”。
时间的变化,眼睛似乎能“看”到,身体似乎能“感受”到,早上日出,晚上日落,可是时间同样也是“间”,为什么不能从昔而今呢?
空间的变化呢,似乎感觉不到,感觉不到才牢牢地把我们“监”在里面。一个犯人如能从关自己的物质房子里走出去,叫脱开监狱。可面对不可见的心监狱,该如何解脱呢?这是禅修的关键点,如何突破心监狱,“监”一破,时、空是自然一体超越的。
一切围着身体打转转的修法,要么是师者故意为之,或为了赚钱、出名或有其他目的,这些不是不能要,而是要明白这些是在监狱里面糊墙,墙糊得越厚,越不见本来面目,越是被身体所局限。只有身体这个监狱门开了,人才能和内心对话,否则就永远“监”在身里面了。
有人不解,身体会不会变老?当然会!但谁说老就代表衰老?祖师们有四五十岁才修行的,到了老年,八九十岁的时候,依然能伏虎降龙,这和年龄何干?
身体不一定按照时间流变老的,老,针对不修行的世人而言的,大修行人,无老幼之别,无生死之限。
如果身体上不能逍遥,天天局限在这酸那疼、这麻那湿,如何谈得上进入无穷广大的精神世界呢?只能成天喂养身体这个主人,哄主人高兴,至于禅修就是痴人说梦。
那是不是先搞定身体再进入内心呢?非也!身心的关系是不即不离的,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两回事。也可以说,人如果不能和内心对话,是搞不定身体的。身体由心引领,进一步说,每个生命的身体都是有缺憾的,但在心的引领下,生命可以克服身体的种种缺憾,没有人没病,但一定有人能不以病为病,身逍遥非从身入,乃从心入手才可脱开身监。
但没有一个稳定的、固定的、修法专一的、可以让您专注的空间,如何涨功呢?如何磨刀呢?如何厚积薄发呢?所以我们需要禅舍,这根据个人情况可大可小,有的可能只有九平方米这么小,然而能和内心对话,契合精神时它就不是九平方米,能和宇宙一样大。如果心被局限了,那不要说九平方米,蚂蚁都大过您的心。
“修”是修正,纠偏,比如汽车坏了,要保养了您要到一个修理店,不能自己在家里拿个扳手随便修一修,为什么有些人总认为修功夫就可以马马虎虎呢?自己的心、精神、身体难道没有汽车重要?还是觉得这些简单,修汽车才需要更专业?
修炼必须要有相应的环境,您在熟悉的环境下能够重复修行,自然形成养护自己的稳定气场。一家公司里,如果“心”是董事长,“身”是小员工,可董事长再高明的战略,没有员工的实施,有什么用呢?只有上下一心,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样,决议才能贯彻下去。同样,如果董事长高高在上,不倾听员工的心声,各玩各的,这个公司能发展吗?
为什么现代人精神疾病越来越严重,极端分子越来越多呢?就是身心不和谐,西方文明是二元对立思想主导的,身体的疾病就看身体,长了肿瘤就开刀割掉,精神的疾病就吃精神钝化剂或兴奋剂,忽略了身病从心起,心病不离身。
即使西方的灵修也强调精神是国王,而身体是可怜的奴隶,让人忘掉身体的欲望,追求精神的“高尚纯洁”,身体的欲望都是肮脏的、不洁的,如果以这种思想灵修,岂不越修越身心分裂?讨厌身体?有些人郁郁不得志时就会自杀,实际上是什么病呢?身心分裂病。
西方注重心理问题,心理是脑体产生的吗?大脑是意识源头还是意识的战场?如果搞不清楚本末,就会被意识蒙蔽了,意识老想通过大脑指挥身体,可是身体又不愿意听它的。这样对立能谈逍遥吗?想喝酒,是什么在想喝酒?不是胃肠想,而是意识想喝。意识为什么想喝呢?第一是苦恼想迷醉求解脱,可是身体根本不苦恼,喝了酒才更苦恼!人因为幻想多,欲望多,要求多,才有失落和苦恼的幻觉,有了幻觉就开始折磨身体。身体多无辜?意识带着身体玩,就像一个不爱惜士兵的将军,糟蹋士兵,把士兵作为自己的工具,换取意识幻想得到的“爱”“同情”“地位”“财富”等感觉。
身体本是自立的,可是由于人幻想意识是国王,身体才不堪其苦。我们每天都在自我幻想中,比如有的公司董事长给员工一个月发五千块钱工资,却要员工付出忠诚。这不是妄想是什么呢?员工不忠诚他还苦恼,别人为什么要对您忠诚啊?不就是一个月五千元吗?能买忠诚吗?
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有缺憾,都有疾病或潜在疾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示菩萨十大行愿中有“恒顺众生”愿,其中有:“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十地菩萨从第五地菩萨开始,须掌握的各种世间技艺中就有包括“善方药疗治众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
笔者曾在多本书上提到,佛陀在世时自己有疾及弟子生病是往医生处就医,为什么明明自己水平比世间医生高,还去医生处就医?佛是大医王,菩萨、禅门祖师也都精通医道,但为什么都没有成为世间良医?《菩萨地持经》曾说九种大乘禅中,有专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
大乘佛法强调“佛法于五明中求”,专究医学、药物的“医方明”为五明之一,禅门祖师人人通此道。据《瑜伽师地论》云,医方明包括“于病相善巧,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等内容,包括了诊断、病理及治疗、预防、康复的技术。
一切疾病源于心,心念杂乱、欲求旺盛、愚痴无知是病因,故“医方明”在禅门非指用开药针灸治疗众生体疾,祖师用音声、棒喝、机锋、轻语等方便开众生心眼,为学人“治病”,而药、丸、针等属于缓解症状之世间技法,非禅门治病之本。
“医方明”是佛法的功夫,不是从中医气血、阴阳平衡研究疾病。而是从缘起法的角度解读生命,生命是五蕴集合,其中包含了生理、心理活动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联而集成的,生命的诸缘不可或缺、不可分割,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行为的失调,或外在环境的不良刺激,都可能导致疾病。祖师治病从根本着手,直指人心,唯有心结开了,才可真正了却隐患。故此祖师调理学人隐患,下手处不在五脏六腑上,乃从习气下手,这是禅门和世间医生不同的地方。
中医治疗是从阴阳平衡下手;西医则是从症状下手,发烧了,感冒了就对应治疗,如果体检指标正常,那就没病。而禅门祖师们认为一切有习气的人都是病人,您身边有没有一个不病的人?
最通常的习气是人的分别心,例如待人接物的固执有两种:一是要求别人必须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待自己。二是要用自己喜欢而别人未必喜欢的方式对待别人。
别人不接受就是不理解自己,接受了还不能态度不好。这种偏执,如果再冠以亲情、责任,要求自己不变,却要求别人要为自己而变,实在是可悲。禅者要从改变习气下手,习气为什么难改?因为凡能成为习气的,无论是思维习气、行为习气、语言习气等等,都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怎么会成为习气?
习气怎么改呢?就是从自己喜欢的开始改,喜欢吃能否不吃?喜欢说能否不说?喜欢生疑的能否不疑?……对外看一切东西结合身心一起看,结合本质变化、现象一起看,对内也是一样,对待喜欢的、舒服的、习惯的事情要特别警惕,因为那就是习气。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人的境界不外乎修养,不外乎放低自己,能凸显他人的存在,帮助他人的成就。一个人越成就别人,就越能获得对方的深度认可。这就是谦虚的价值,自己低别人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切的修养,始于自我克制,一切修养能力,表现在控制力。
日本的盘圭禅师说法浅显易懂,不远千里慕道而来的学人很多。一天,一位学人请示禅师: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禅师问:怎么个“天生”法?拿出来给我看。学人说:现在没有,可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就会跑出来。禅师说:如果现在没有,只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出现,那就是您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出来的,现在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世间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是因缘聚合而生森罗万象,本性包含了善恶诸法,任何人只要肯用心和祖师相应,肯下大决心,再有明师指路,同修勉励,没有什么改不了的习气。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内外分别的这种习气呢?是禅修首先要破解的,叫“见”。“中国禅”修养第一要学人发“正见”,“见”是什么?
例如,常听人说某某是“外道”,他不向内求法而是去烧香拜佛,他就是“外道”,就像西方人说我信基督,他不信,他是异教徒。禅门的外道不是指异教徒,这么理解“外道”的人自己就是外道。
“见”是什么意思?分出来“外道”是由“我见”引起的,由于“我见”的不同理解,分出内道和外道,不合我的就是“外道”。如果您这么想,这种见解就叫“见取见”,属于“五见”之一。
人因为“五见”之毒而无法逍遥自在。哪“五见”?第一叫“身见”,第二叫“边见”,依次“邪见”“见取见”“戒静取见”。“见”就是观念,因为五种非正见的束缚,所以不能契合菩提道。
如果“正见”的“见”不正的话,禅修就是在“外道”中修,这不是说您信了别的什么是“外道”,而是“见”不正时,您修的禅就是禅的外道。
所以,真正的禅门修行,真正的禅门师者,讲的永远都不离“正见”,“见”首先要正。“见”不正,所有的修行、道理、作为、起心动念,您就算没有偏到别的地方去,也都只能叫“加行”,依然和禅修不是一码事。
禅门师者需是念念不离自性起用,会用心者。不一定口吐莲花,不一定飞檐走壁,但“见”不正者,不可为禅门师。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静取见”也叫五种“恶见”,观念只要有一点偏差的,都属于“恶见”。
禅门师者唯一的作用就是引领、引摄学人至正见的境界。您目前没有达到正见没关系,首先的方向要对,禅门宗旨是自觉自律自立不离利他的法,如果背离了这一初衷,则为恶见。
正见和发愿还是两回事,学人首先明白了什么是“正见”,才能发出真正的愿,不是您发了愿以后就自然具足正见,愿是见地上出来的。有了正见,才能好好修持,有了正见,才能谈到正行。正见是发心的因地,如果没有正见,本愿、共愿、正行等等都谈不上。
不过“正见”的正,不是有一种固定的方向叫“正”,可以说发愿利众叫“正”,叫“正思维”。
什么叫内道和外道呢?大家都喜欢念《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度一切众生,求菩提得菩提,求长寿得长寿,似乎求什么得什么呀,那是不是杀了人受刑的时候,求观世音菩萨,就不死了?古代的枷锁可以自断,现代的监狱可以自己走出去了?如果用这样迷信的心念经,您就以为可以无所不为,反正做什么样的恶事,念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来救我,这是典型的邪见,是外道。
可是,有人说明明是佛经上说的,求什么得什么呀!念观世音菩萨的人都不死了吗?如果这么理解佛经,是邪见,您念了几句就可以长寿了,得了癌症念念经,肿瘤自己就没了,如果这样想,这不是佛法,不是禅门,是旁门左道,只有旁门左道的人才说自己有这种本事。
念佛的涵义,是用心念时,心念和佛菩萨祖师感应,契合了佛法的教理教义,并与之相应,菩萨、祖师是由此帮助您产生慧力去抉择和指导自己行为的。一切佛法、禅门,所有的正见说的解脱,都是心解脱,并不是说念了什么,肿瘤就自然飞走了,可能通过修行您得肿瘤的概率小了,也可能得了肿瘤以后,不像别人那么恐慌和痛苦了,但从来没有哪一位祖师告诉我们,念了经或者抄了经,肿瘤就自己跑掉了。
心得解脱的时候,无论您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心都是宁静的,能量是在极静中产生的,放下到了极点,便是心得解脱时,此时没有什么可以叫苦恼。所以,禅者要具足正见,不要迷信。
究竟什么是禅门的正见?您看药师如来发的愿,其中有一条:“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乐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其”是众生,所有的华鬘饮食、鼓乐乐伎、声色歌舞一概都可以不禁,这是药师如来的本愿。一般的修行人看到这个就要吓坏了,这怎么行呢?可是,药师如来的愿力境界是怎么样呢?是满足一切众生物质的欲望。满足并不代表沉迷在欲望里。佛菩萨的愿力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
“正见”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您对一切东西一定要正理解,不能偏执到一边去,过犹不及。《维摩诘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天哪!修行人听了辗转反侧、日夜难眠啊!大乘佛法太吓人了!
六祖云:“正人用邪法,邪法是正法。”师者为了度化苦难的众生,会为学人施设各种慈悲方便,其中就包括满足众生的一些欲望,令众生解脱,对自己产生信心,这正是祖师大悲的体现。在这里的关键是不论师者用何手段,目的是要学人趣入佛智。《华严经》婆须密多女,她示现的是什么身份?是妓女!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最虔诚的俗家弟子之一,但他的儿子卡拉,从来没有想过要见佛闻法,对出家僧众也无恭敬之心,长者屡屡规劝、开导,他都听不进去。
有一天长者想:如果我儿以此邪知邪见来虚度此生,死后必下无间地狱无疑,这样对他实在可怜,而我这做父亲的也未尽教养之责。世上除了证果的阿罗汉和具足佛知佛见的人外,没有一个人不向金钱看,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我当以金钱来转变他的心。
于是长者告诉儿子说:今天你到寺庙去受八关斋戒,回来我给你一两黄金。
卡拉说:“真的吗?”
“真的。”父亲肯定地答道。
卡拉毫不犹疑地到祇树给孤独园受持了一天的八关斋戒,心想天下再没有这样便宜的事了。
他也不去听佛说法,只是睡觉,清晨睡醒,就回家向父亲领“赏”。长者问道:“有没有受八关斋戒?”“有。”“很好!先吃早餐吧!”长者叫人备了早餐送到儿子面前,可卡拉心里只惦记着那一两黄金,不想吃饭呢,长者于是取出黄金,儿子这才一手接黄金,一手吃东西。不久,长者又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去听佛陀说法,并把你记得的一句一偈回来念给我听,我给你十两黄金。”
卡拉立刻答应,急忙赶去见佛陀,佛知他是为了十两黄金而来,就讲一些必须专心听才能听得懂的法。卡拉为了十两黄金的缘故,很用心地将佛陀所开示的法听得仔仔细细,一字不漏,听着听着卡拉豁然得悟,证入初果。
翌日,佛陀与比丘众到长者家接受供养,卡拉也在行列之中,长者见到儿子,不知他已证入预流初果,只是觉得:“我儿今日容光焕发,光鲜耀目。”卡拉心里也在想:“父亲千万不要当着大家的面给我黄金,太惭愧。”
在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及比丘众时,卡拉默默地低头吃斋,不料长者突然取出黄金送到卡拉面前,道:“儿啊!我曾答应你听佛陀说法给你十两黄金,这就是。”
卡拉说道:“父亲,我今见钱,心已无贪。”
“拿去!这是你的钱!”卡拉连连推辞,没有丝毫拿黄金的念头。长老欢喜地顶礼佛陀说道:“善哉,世尊!今日我儿容光焕发,法喜充满。”
佛陀佯问:“此话何义?”
“世尊!我曾用一两黄金让我儿到给孤独园受持一天八关斋戒,回来后,他未拿到钱就不肯吃饭。昨天我用十两黄金让他听佛说法,现在我给他十两黄金,他却不取,这真是不可思议。”
佛陀微笑而言:“善哉善哉。给孤独,今日卡拉所得到的,一切珍宝资财,皆不及他所得预流初果须陀洹果之殊胜!”
佛法中从来没有拒绝过物质,众生的欲望是应该满足的,现实需求都不能满足,每个人都变成苦行僧,这是佛法的目的吗?能叫“生活禅”吗?
禅门不是要大家全部节衣缩食过苦日子,而是所有的日子都是不苦不乐的好日子,没有这种包容心,唐宋之际岂能天下归禅?“生活禅”是什么?是一切都皆令满足,满足不是奢侈,而是恰好!这就是“正见”!偏到苦修和享乐两端的,都不是正见。具足正见才有真善良,善良本是人类最高智慧,而不具正见者叫一厢情愿,越无知的人,越喜欢把自己的愚蠢,混同于善良。什么叫善良?能有利于生命成长的,才叫善良,而无助于对方成长的“好人好事”,只会好心办坏事,孔子称为“乡原”也,其实就是愚蠢。
日本大地震时,社会各界捐助跃踊,但有个巨富却不热心捐助。他说: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他给公众讲了个故事:
有位老人,住在湖畔,每到冬季,野鹅南飞避寒,会在湖中短暂停留。有一年,寒流来袭,两只野鹅困在湖中,无处觅食。老人顿生恻隐之心,就每天去喂食。次年,两只野鹅又回来了,还带了几只朋友,老人继续喂养。
年复一年,野鹅越来越多,聪明的野鹅,都来老人这里靠老人养活。
可忽然老人死了,结果这一年,数百只野鹅活生生饿死。数百只野鹅,都死在老人愚痴的小善之下。讲故事的这个巨富的名字叫:稻盛和夫。
每个生命都必须自己渡过冬天,小善会把对方留在舒适的喂养中,丧失生命的力量。对野鹅如此,对孩子呢?用小爱喂养,令其生命力丧失,是善还是恶?
非唯与境不动心的大善,真正能利对方成长,这才叫利益,能够彼此成就。真正的善,提高的是对方飞翔和判断方向的能力。越是无知的人,越想“喂养”、“帮助”,幻想自己施惠于他人,使人舒服因而会得到感激。岂不知,恩怨恩怨,怨源于恩,为什么会令人生怨?其根本在于自己享受着“施予”的快感,而无视弱化对方的能力。
善的冲动,与人的能力成反比。越能洞悉世相人心,越不能确定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有益于对方的成长。好心没好报的好人,都是自以为是的无知人,老子曰:上德不德,以为有德。
大善无迹,当心中想着行善时,已在害人了。为什么会做愚蠢之事?关键是缺乏正见。佛曾经告诉文殊菩萨:“有诸众生不识善、恶。”什么是众生?就是不懂什么是善、恶,分辨不出来善、恶的人,叫“众生”。一切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
所谓众生的善、恶,是从“贪”和“吝”两个角度来说的,“贪”是对外的贪求、贪欲,从外面想得到;“吝”是吝啬,自己的不想给出去,一个从外面想多得,一个是自己的不想多给,这就是缺乏正见,无法分辨善、恶,被贪吝的心带着跑、缺乏正见,就是邪见;没有正信,就是迷信。
迷信、愚痴的果报都非常可怕,在世间谁也无法脱开因果法则,众生就是因为缺信根,老想多聚财,老想自己少给出去,“贪”“吝”两个念破除不了。所以,必须从启发正见开始禅修。
三、三个阶段
禅者都希望达到身逍遥、心自在之境,“中国禅”修养体系是怎么样来区分禅者境界的呢?
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养身阶段;第二是初发心阶段;三是已发心阶段。注意第一、第二阶段不是以时间来分的,可能有的人修了几十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有些人却刚修就到了初发心阶段了。“中国禅”修养里,最重要的是智慧。正见、正行、正心、正思维等,这些和智慧有关,与时间无关。
智慧不是修出来的,是靠悟力的,如果您一直在身体上打转,注意力放在治病上,放在谋私利上,那只好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禅的门进入不了。
第三个阶段是已发心阶段,就是正见、修持和愿行三位一体,用修持功夫配合愿,行正行。这三个阶段,“中国禅”修养有一套“五心修养”法,根据修者的三个阶段次第接引。
“五心修养”其实是从身逍遥的角度来讲,帮助修者心境专一,六根清净之后增长禅定功夫,身逍遥和禅定功夫关系密切,而心自在呢?是通过参究经典,打开心中慧光,所以身逍遥是增长定力功夫,心自在是打开慧光能量。定和慧,是一不是二,这些修法后面会详细谈到。
初修者、初发心的禅者甚至包括已发心的禅者,功夫智慧没有特别稳定之前,都需要固定的场合来配合修行。修,从哪里开始?从修气开始。心无形无相,身也是不可修的,所以从气开始进入,无论世间的气血,还是出世间的气脉,都离不开气,灵光也是从灵气中生出的。
禅舍的气场对人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是环境,禅舍周围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很重要,如果在深山里,内、外环境当然都好,但是如果所在地是常有雾霾污染的城市,属于外环境不够理想的地方,可以通过对内环境的调整来帮助改善外环境,内、外环境不是绝对的。
禅舍内部放的东西,即禅具、禅品,禅饰,是帮助提高和打开智慧的修物,这些物品会对修者产生影响。所谓影响,就包括正、负两种,修者的功夫智慧不高时,身边摆放的修物就尤为重要了。
人,尤其是修行功夫不够的人,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身边的修物本意是帮助修行,帮助心清净的,可如果放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佛珠、佛像,这个是黄金的,那个是开光的,这是哪个朝代的,那个值多少钱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修者的心。禅修者的心正是因为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才需要禅舍来修行、稳定,可是如果禅舍里布满了名利,佛像、唐卡、七宝这些东西会令您的心越来越清净、自在呢,还是越来越迷信外相?修物和修者是互相影响的。
修者自身功夫智慧提高的时候,这些修物就不会给您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您还能影响身边器物的能量和气场,气场本来就是一高一低的,您自己弱,物就压了您,您自己强,就能带动物。笔者常见一些富豪家中收藏了不少古董,如果您自己气场稳定,能量充足,活力四射,那么家里越多能量强的物品,是互补作用,反过来,您的身体不好,长期透支还收藏各种来历不明的能量物品:奇怪的石头,耀眼的水晶,古老的佛像,沧桑的木头……这些物品必然对身心不利,阴气太足的东西,诸阳不生,如果家里再有孩子,就更不利孩子生长了。
笔者向来都建议慎重选择身边的物品,尤其是来历不明、不知前主人的古董,一定要小心,物有物性,前人留下了什么信息,您也不知道,家庭如此,禅舍亦莫能外,要选择和自己修法相应的修品,才能事半功倍,其他诸如禅舍的气味、温度、光线等等对修者也会产生影响,故此,想修行的人装饰禅舍一定要以正见、正法带动,而非以好看为主。
和您相应的环境,相应的修品,能帮助您尽快心静专一,增长智慧功夫,如果环境气场不稳定,那么就忽快忽慢,相对困难一些。当然从根本上讲,一切法皆是佛法,人不应受外界影响,然而初修者正因为没到这个境界才需要禅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