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公老隔壁班王老师独创的“每天半小时?申论80分”抄写团,欢迎加入我们!
播撒绿色发展的种子
行走在河南信阳,处处可见绿色景观。在商城县黄柏山林场,人工林区面积有40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新县保障森林安全、筑牢生态屏障,连续40多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光山县将山油茶作为绿化荒山的经济林木,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绿色发展、创造品质生活、推动乡村振兴,过去的革命老区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一段,论点段。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新的有关生态环保的文章,首先这篇文章标题就很美,叫做“播撒绿色的种子”,我们平时写文章,经常用比较严肃方正的题目,但本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题目和正文里面,用了很多漂亮的形容词和恰当的比喻。就像题目里面,“种子”代表着希望,“绿色”代表着生机和环保,同时又和“播撒”组合在一起,读来生动形象,整体感觉就不错。
再看第一段内容,先是总说一句:“行走在河南信阳,处处可见绿色景观。”这里用了一个词:“行走在”,同样给人以动感,大家平时在加工申论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描写方式。接下来第二句,讲了生态环保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这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很多数字。要知道,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空讲道理”并不难,因为大家都会说,但能用数字来证明就不是人人都能想得到了。很多的培训课程或书籍,经常会告诉大家对于数字大略看一眼就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我们进行适当加工,其实是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让你的大作文呈现不一样的特点。】
开启绿色发展之路,折射着当地转型的决心。息县的濮公山盛产石灰石,经历了几十年的开采,被挖得千疮百孔。“吃饭盖住碗,睡觉蒙着脸”,当地群众曾如此形容当时的生活环境。 / 追求幸福生活,必须勇于改变。息县全面关停了濮公山矿区,全力打造省级矿山公园,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快修复生态环境。经过多年建设,周边村民住进了园林一般的小区。如今,漫步矿山公园,池水碧波荡漾,栈道人来人往,绿树成林的山脊倒映水中,满眼苍翠扑面而来。实践证明,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二段,分论点一,开启绿色发展之路,折射着当地转型的决心。本段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我用“/”给大家做了标注,大家对照原文来看:第一个角度是总结历史,讲息县曾经因为过渡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第二个角度则是讲息县转变观念,开启绿色发展之路后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我们对于生态环保的观念就是这样逐步变化的。过去,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不够科学,甚至有些地方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现在更加注重绿色,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也就产生了更多不一样的效果。同时,这样写也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我们大家平时在写作构思分论点的时候,也要尽量让自己的论述能够符合逻辑,这样讲出来的道理才更容易说的通,让读者认可。怎么做?需要我们平时学习时,就要多琢磨文中的写作逻辑,多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我也会多给大家安排这类学习内容,咱们练的多了,自然进步的就会更快。】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要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在信阳,茶叶、山油茶被视为长在山里的“铁杆庄稼”。全市茶园面积达215.3万亩,茶叶总产量7.5万吨,总产值130亿元,“信阳毛尖”远近闻名。近年来,信阳大力扶植茶旅产业,探索“森林+”发展路径,加速茶产业、林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品信阳菜、喝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的产业形态,带动15万人参与乡村旅游产业、4万多人脱贫。生态资源蕴藏着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激活绿水青山背后的资源优势,把美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就能助力老区群众跑出致富的“加速度”。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二,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要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本段注意三点:一是举例论证。我们平时对“绿色产业”这四个字听到的并不少,但是究竟什么是绿色产业?怎么发展绿色产业?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本段就以信阳探索“森林+”为例,准确概括和说明了绿色产业是如何发展的,具体说明了实现绿色发展要有哪些生态形态,比如茶产业、林业、旅游业等。二是论证的细致。本段没有过多的列举其他事例,只是集中写了一个例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事例写的非常之细,展的更开。三是同样运用了很多的数字,作为论据非常有说服力,具体的原因看我在第一段的解析。】
实现绿色发展之路,还要推进绿色转型。信阳的城市品牌在生态、发展潜力在生态,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段时间以来,信阳婉拒了一批环保存疑的工业项目,就是为绿色产业、绿色转型腾出空间。当地大力实施“两茶一菜四化工程”,即推动茶叶、油茶、信阳菜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发展,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形成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不仅如此,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和成熟,信阳超过1000万亩的森林资源,将成为老区群众的“聚宝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经济链,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更好托举群众的致富梦想。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三,实现绿色发展之路,还要推进绿色转型。本段构思非常的巧妙,因为强调了“绿色转型”。如何转型?就是把不好的、落后的产能转变,让其适应新的环保要求。为什么这一段我们要构思这样的内容呢?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它照应了分论点一,因为在分论点一中,我们已经明确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在生态方面是有欠账的,现在转变发展思路,进行绿色发展,就需要进行“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这里体现了对于民生的关切。固然,旧有的产能是落后的,但也有很多老百姓在里面工作,甚至有有些人可能就是我们的亲属朋友、家人邻居,如果一关了之,他们的生计又将何去何从呢?因此科学的方式,就是在发展新的、绿色产业的同时,也去推动落后的产能转型,从而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民生。我们选择要当公务员,并不只是单单一份工作,以后到了岗位,总要想起来自己的当初的有多么无助平凡和普通。因此在工作的时候,多想一想,自己面对的行政相对人,可能就是自己的亲属朋友,这样,我们工作、做事,就能更多一些人性化的考量。所谓为民,并不只是写在纸上,答在题上,更多的,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当然,本文的主旨是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并非民生和就业问题,因此刚刚我说的内容,并不需要大段大段的论述,但在本段中,“大力实施‘两茶一菜四化工程’”,“超过1000万亩的森林资源,将成为老区群众的‘聚宝盆’”“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托举群众的致富梦想”都隐含了这方面的意思。我们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吃透文字背后的意思、论述背后的政策理论,对于问题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入、分数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资源富集、碳汇充裕,拥有独特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信阳,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五段,结尾点题。先记第一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句话可以放在几乎所有和生态环保有关的主题里,都很适用。同时,注意第二句话,虽然是写展望,但并没有把调子扬的过高,仍然写的比较实。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就是以某个城市为对象来写文章,那么结尾的时候,就可以模仿今天这篇。不用过分唱高调,用这种“能够在新征程上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语句,针对性更强,效果也非常不错。】
【注】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播撒绿色发展的种子》,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969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