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值得背的人民日报申论范文

2021年最值得背的人民日报申论范文

00:00
14:17

          年终岁尾,新年伊始,总有很多对上一年度的总结性文章。我很想选一篇能够总结过去一年的文章带大家一起学习,但有的文章理论性太强,大家读起来困难较大,而有的文章又过于抒情,行文语言与申论要求相去甚远。直至看到这篇文章,我觉得就是它了。         

          这篇文章基本涵盖了一年来所有值得记忆的好例子,并且个个出挑、不落俗套,非常建议大家抄写后再大声朗读,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直接拿去参加演讲比赛都没有一点问题。

          ⭐️ ⭐️ ⭐️ ⭐️ ⭐️ ⭐️

          这里是公老隔壁班王老师独创的“每天半小时 申论80分”抄写团,欢迎加入我们!

          新来的同学,请进入我的主页阅读置顶文章,一起学习写作。

                                                   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日历一页一页地撕去,时间一点一点地流过,一晃,2021年即将结束。世纪疫情仍在肆虐,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世事总是如此,充满变迁与跳跃,甚至突如其来一个“急转弯”。这种变化与不确定性,有人喜欢,有人惧怕。但一路走来,我们总能把不确定变成确定,因为相信的力量。

          【解析:第一段,开头。到了年终岁尾,新年伊始的时候,总有很多对上一年度的总结性文章。我很想选一篇能够总结过去一年的文章带大家一起学习,但有的文章理论性太强,大家读起来困难较大,而有的文章又过于抒情,行文语言与申论要求相去甚远。直至看到这篇文章,我觉得就是它了。这篇文章基本涵盖了一年来所有值得记忆的好例子,并且个个出挑、不落俗套,非常建议大家抄写后再大声朗读,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直接拿去参加演讲比赛都没有一点问题。

          这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是感慨时光的流逝。如果由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我想99%的同学可能会写: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高考以后就没有再真正的写过作文了,所以词汇量还停留在那个时候。我们再看本文的第一句话:“日历一页一页地撕去,时间一点一点地流过,一晃,2021年即将结束。”其中,日历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时间具像,而“一页一页的撕去”增加了画面感。这样的描述,立刻在你的脑海中唤醒了画面,也引起情感上感慨时光流逝的强烈共鸣。接下来这几句话结合2021年的国际国内实际情况,把关键词落脚在了变化与不确定性上,既符合2021年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又充满了哲学内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不禁感慨: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这一年真的很不容易。心中不免升腾起一种不安和迷茫。此时,段落结尾斩钉截铁地写到“但一路走来,我们总能把不确定变成确定,因为相信的力量”,一瞬间,我们的心也会跟着安定下来:“是啊,再难不也挺过来了嘛!”最后,将这种力量落脚在“相信的力量”上,开门见山,亮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一段短短139个字,有画面、有事实、有哲理、有迷茫、有共情、有力量,满满的情绪价值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有力,结构整齐轻巧,写来力透纸背,读来气势如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们看到信仰的伟力在时光中闪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一百年前的红色火种,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其间多少枪林弹雨的战斗,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寻,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再大的阻力、再难的局势都不能遮盖信仰的光焰万丈,只会反衬百年大党践行信仰的伟大:我们不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第二段,统领段。要总结2021年,首先就要讲讲我们的党在2021年取得了什么成绩。第一段统领了接下来的三个分论点,这很好理解。全文讲的是相信的力量,而这一段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仰也是一种相信,但它是更高层次的相信、是更加坚定的相信。

在这一段里面用特别简洁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一年我们最重要的四项成绩:一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历史性的解决贫困,四是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一年365天,那么多大事,从我们党的层面看,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件。在2022年的申论和面试中,会有很多题目,你可以直接用到这四点。记下来,不吃亏。】

          因为相信,大国与小家如海与浪花,紧紧相系。过去的一年,“十四五”规划开局里的中国发展、变局中的新发展格局,让每个追梦人都拥有机遇;中国探测器第一次着陆火星、中国人第一次住进自己的空间站等,写满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拓展了返乡青年发挥才干的空间;稳中有进的宏观调控,让企业家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双减”政策调整教育“指挥棒”,让学生更加快乐幸福成长;孟晚舟回到祖国怀抱,让人们笃信“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强大起来的中国是国人的坚强后盾。

          【第三段:分论点一。这一段讲:国家的发展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国家在每一个领域里面的突破和发展,最终都影响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二是反过来看,正是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14亿人的拼搏和努力,成就了国家的发展。这一段在论述的过程中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一共讲了6个例子,每个例子都紧紧扣住了“国家发展和个人”这对主题: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每个追梦人;航天科技发展——科技工作者;乡村全面振兴——返乡青年发;宏观调控——企业家;“双减”——学生;孟晚舟——强大起来的中国。现在再回头看这一段的六个例子,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文字背后的逻辑了? 这就是我们分析文章的意义所在,如果只看漂亮的词句,而不看背后的逻辑,那学习到的也只能是花拳绣腿。学习的时候难一点,成长才会再扎实,最后的好成绩其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因为相信,时代与命运如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每一年,总有一些人和事,开启人们关于时势与个体命运的思考。像那群来自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的银发老人,在舞台上欢快地唱起歌曲《少年》,在年轻人心中引发强烈共鸣: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躬身笃行,一生充盈;像那名叫彭超的无臂少年,在研究生复试考场用脚写字,最终考入了同济大学法学院,用不可思议写下这样的注脚:纵然命运曲折、即使人生不幸,天道酬勤的世界从不辜负奋进者,梦想的光芒会照耀到每一个人;还有那“励志博士”黄国平,以感谢不堪回首的岁月的一篇文章,反对了“听天命”而不“尽人事”的颟顸(mān hān),告诉人们失去信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

          【第四段,分论点二。这一段主要讲个人命运与时代休戚相关。同样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一共举了三个例子,但是这一段举例的方式更加高级,能够写出这样的三个工整的排比句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每一个例子都分了两个层次,一层说事实,一层说起启示。这也是我特别想要强调的,很多同学在写作的过程中举例要么太啰嗦,像这一段中这283个字,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可能只能讲一个例子,还不一定能够讲得清楚。而本段却用这283个字讲了三个例子,并且每一个例子还分了两个层次,这其实需要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第一个例子:清华老校友合唱《少年》——“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躬身笃行,一生充盈”;无臂少年彭超——“纵然命运曲折,世界从不辜负奋进者”; “励志博士”黄国平——失去信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借着本段这三个例子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有一些同学在举例子的时候,往往只知道说事实,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没有点明例子的启示,而事实上启示才是这个例子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学会了用“事实+启示”的逻辑去举例子了。

          这里还有一个生僻词,颟顸(mān hān),这个词大家平时见到的比较少,意思是糊涂而马虎的状态。比如《官场现形记》中就有:“信上隐隐间责他办事颟顸,帮着上司,不替百姓伸冤。”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金庸笑傲江湖》第三十一回:任我行东方不败闪避之状极为颟顸,而童百熊与他相距尚远,一时赶他不上,从怀中摸出三枚铜钱,运力于掌,向东方不败掷了过去。这个词大家大概了解即可,考试不需要用,最主要的原因——笔画实在是太多了。】

          因为相信,温暖与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这一年,总有一些画面让人动容,总有一些身影自带光芒。在疫情局部暴发之际,有人日夜守护,有人逆行出征,有人奋不顾身;山西等地遭遇洪灾之际,无数陌生人用身体让暴雨中冰凉的水有了温度;在今年公布的喀喇昆仑那场英勇战斗的真相中,人们记住了战士陈祥榕用生命书写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抓捕毒贩过程中,警察蔡晓东与持枪毒贩殊死搏斗,壮烈牺牲……有些人,看似平凡,却又无比耀眼。因为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誓死守卫祖国山河、人民安全的家国情怀,凝聚起一次次穿越风雨的勇气,以给人光和暖、爱和希望。

          【第五段:分论点三。这一段讲温暖与力量的关系。“温暖与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在我理解就是讲:在我们这个国家,无论任何时代无论在任何困难面前,总有一些人用他们的精神温暖我们,用他们的行动给予我们力量,这些温暖和力量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永远不会干涸。更深层面,这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传承,更表达了一种自豪和骄傲。

          这一段也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三个分论点都用了举例论证,会不会论述方式太过单一呢?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第一,这篇文章是对2021年的总结,因此要尽可能的涵盖过去一年中值得记忆的事,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是最优选择;第二,虽然三个分论点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但是仔细看又各有不同,分论点一强调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照映,分论点二采用了事实+启示的双层写法,分论点三则是总分总结构,先整体罗列例子再总结意义。可见即便是举例论证也可以非常认真地在细微处做出变化,论证方式看似单一,但读起来却并不单调,信息密度反而很大。一篇文章用一种论证方法,这是高手的选择,我们现实中写申论大作文时,三个分论点还是尽量使用三种不同论述方式,降低一些难度,确保整篇文章更加丰富鲜活。】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这个冬天有多冷,下个春天就有多暖。我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身处伟大的新时代,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挑战再多,只要我们不停脚步,就会通向山顶。

          【第六段,结尾。经典的两句式结尾,一句名言一句升华。首先,“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回应了文章的标题。同时,如果你读过李大钊先生的《今》这篇文章,你一定知道这句话正是出自于此文。用李大钊先生写于五四前夜的文章中的一句话来作标题和结尾,意在引古论今,意在召唤初心,意在鼓舞斗志,内涵深刻、意味深长。最后一句升华,将我们的目光投向未来,理性的指出未来不是坦途,唯不停步,才能实现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加油鼓劲,更体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理性、信心和坚持。】

          【注】

          1.本文结合人民网-观点频道2021年12月30日《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289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行走的玛丽苏

    建议把文章读完再分析,不然听的时候不连贯

  • hawk_wa

    文章在哪里看,有没有文字版

  • swla

    很棒了

  • 听友119296430

    很棒